面向环境规制强度变化的产业应对策略选择研究

来源 :生态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s8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排污权交易制度背景下,论文应用主导跟随型双寡头竞争结构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解析了产业面对不同环境规制强度的应对策略.研究发现:环境规制促进产业污染治理技术投资,且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的增大,对治污技术投资的促进效果逐渐增强;环境规制与产品供给量之间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关系;面对较小力度的环境规制,产业策略选择是减少产量,但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的增大,产业增加治污投资的动机增强且逐渐放缓减产速度,达到一定环境规制强度时,产业同时增加治污投资和产品供应量.
其他文献
在2021年10月11-15日于中国昆明举行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15次会议(COP15)上,我国宣布正式设立大熊猫、三江源、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首批5个国家公园,保护面积达到了23万平方千米,涵盖了我国陆地区域30%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从2015年以来,我国陆续在全国10多个地区开展了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管理体制机制、生态保护模式、社区融合发展等取得了积极成效.鉴于当前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目标任务已经完成,国家公园正式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及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
期刊
为充分了解胶凝砂砾石材料的性能,并为胶凝砂砾石在工程中的应用提供指导,首先在实验室中开展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对单位用水量、单位水泥用量、单位粉煤灰用量以及砂率4种指标对胶凝砂砾石工作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胶凝砂砾石的工作性能受单位用水量的影响最大,强度受单位粉煤灰用量的影响最大,砂率对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不显著;整体而言,胶凝砂砾石材料表面对气体的抗渗性较差,因此在施工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碾压参数.根据试验结果,提出几点胶凝砂砾石填筑注意事项,可为指导工程实践提供帮助.
研究目标:为避免AHP赋权受人为主观因素影响,因此对客观AHP赋权方法展开研究.研究方法:从指标相关性、指标相似度和样本空间性三个维度构造判断矩阵,并基于AIC准则给出相对最优方法的遴选原则,通过数值仿真验证文中方法的可行性与实用性,以2018年新疆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再合成为例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不同赋权类型会导致样本综合指数的排名发生变化,不同赋权类型下综合指数的平均水平、分位水平、波动情况以及分布形态可能相近也可能存在差异.研究创新:较为系统地给出了客观判断矩阵的构造方法与遴选原则,并基于MATLAB
研究目标:分析2005~2018年中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空间差异及驱动机制.研究方法: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AHP-熵值法测算,利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和Markov链对中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地区差异和分布动态演进进行刻画,利用回归分析对驱动机制进行检验.研究发现:中国省域农业农村发展质量保持稳步提升态势,全域内部相对差异渐趋缩小,区域间差异构成全域内部差异最重要来源;各地区存在不同分化态势,不同状态之间流动性较低;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受到城市化进程、
为了改善农田水利工程质量,采用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构建农田水利模型,采用Powercivil软件和CATIA软件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农田灌溉水利工程模型.以实际工程为研究背景,利用BIM软件对农田水利工程的水力曲线进行确定,分析渠道的合理性并作出相应的调整,对水利工程进行精准检测缺陷、快速出图、计算造价、指导施工,实现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的数值化、可视化,为农田水利工程设计、施工、运营提供有效指导.
2021年10月11-15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15次会议(简称COP15)在中国昆明召开.经过与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大会于10月13日通过了《昆明宣言》,呼吁各方采取行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在当前全球生物多样性日渐丧失、人与自然关系面临冲突加剧的大背景下,《昆明宣言》从生态文明和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这个角度出发,站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强调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并提出一系列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发展举措,无疑为未来的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切实的承诺与支撑.
基于京津冀13个城市2009-2018年的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SBM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以时空双维度对各城市生态效率进行测算及空间相关性刻画,并构建马尔可夫状态转移概率矩阵探讨其长期动态转移趋势.结果 表明:(1)在时序演进上,京津冀城市群生态效率总体呈现下降走势,低生态效率城市的效率波动剧烈.(2)在空间分布上,生态效率具有显著的负向相关性,局部自相关凸显“东南高西北低”布局态势,高高集聚区分布于京津一带和冀东南地区,低低集聚区位于河北北部.(3)从四个连续区间来审视京津冀生态效率四大等级,发现其
测算了四川省2000-2018年15种主要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运用LMDI分解法将碳排放量增量分解为能源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产业结构效应、经济发展水平效应与人口规模效应,基于Visual Studio集成开发工具编制了“能源系统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软件”.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8年,能源强度效应与经济发展水平效应分别是减缓和促进区域碳排放增长的关键性因素;人口规模效应对四川省碳排放主要表现为正向的驱动作用,但产生的影响程度较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能源结构效应与产业结构效应在2012年之前以正向的
以碳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使用ML模型,测算了2009-2018年京津冀地区物流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实证分析了环境规制对其影响,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物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整体有所提升,北京市、天津市涨幅较高,而承德市、衡水市降幅较大,技术效率是物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内部驱动力.当期环境规制不利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而滞后期的环境规制可显著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滞后二期的影响程度达到最大,环境规制和物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间存在“U”型关系.最后针对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对陕西能源消费及碳排放变动趋势进行分析,基于Kaya恒等式,采用LMDI建立陕西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解析陕西1978-2018年人均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定量分析了不同阶段经济发展因素、能源强度因素和能源结构因素对人均碳排放的贡献作用.结果 表明,导致陕西人均碳排放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能源强度因素和能源结构因素则起到了抑制作用,但贡献作用相对较小.根据人均碳排放呈现先缓慢增长再略微下降最后快速增长的演进特征,划分为三个阶段探讨各因素对人均碳排放的作用程度.最后提出二氧化碳减排的对策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