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三座城墙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on31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都的城墙,在唐、宋、元时期,是中国西南地区著名的城垣建筑
  中国历史悠久的城市几乎都有城墙,成都的城墙虽然没有北京、南京、西安那么有名,却因为集三座城墙为一城而别具特色。

三座城墙的来历


  城墙的出现,一定是伴随着城市的兴建而生的。
  成都最早筑城的说法之一是,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令张仪和蜀守张若按咸阳格局兴筑了成都城,城周12里,高7丈。分为东、西两部分:东为大城,郡治,是蜀太守官司舍区域,乃政治中心;西为少城,县治,是商业及市民居住区,是经济中心。两城各修建城墙环绕。也就是说,自成都建城伊始,就是有两座城墙的城市。
位于东安北路娇子苑内的水东门城墙遗址,日前恢复得最接近清朝时期模样,城墙分三层,各有平台,有石阶相连

  公元581年,隋文帝之子杨秀在位于成都城中心、大城西侧、靠近原少城的地方建起了“隋城”。876年,唐朝四川节度使高骈以大城为中心,向大城外扩出一圈建立新城,成为“罗城”,原来的“隋城”被改建为“子城”。32年后,王建割据蜀地称帝,次年改“子城”为皇城,修筑了高大的城墙,这就形成了三座城墙环抱的雏形。
  到了公元1380年,朱元璋之子朱椿被封为“蜀王”,将汉唐、前后蜀遗留下来的“子城”全部拆毁,在旧址上重新修建“蜀王府”。虽为王府,却有皇宫的巍峨气派,故老百姓称之为“皇城”。
  至此,成都形成了一个单中心、三重城墙相套的独特格局。虽然历经多次战乱,但历代都在原有的基础上修缮,始终保持着三座城墙环抱的基本格局。

不停地移徙修葺


  有城墙必有城门。一般来说,城墙四面各开一个大门,按方向称为东门、南门、西门和北门。但有意思的是,由于成都独特的城墙格局,最早的两座城墙在西边一段合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现象,大城的城墙没有西门,少城的城墙则没有东门。
  成都的城墙,在唐、宋、元时期,是中国西南地区著名的城垣建筑。明末战乱频繁,城墙多被破坏。
  至康熙年间,由四川巡抚在明城废墟上重新修建了清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又花费巨资重修,所建城墙周围长超22里,上有垛口及箭孔8122个,八角楼4个,炮楼4个,城墙高5丈。城墙四周分别建有4个门,门外建有方形瓮城。
  据《成都城防古迹考》记载:“原来之东、南、西、北四门,皆有月城。因其地城墙城门皆双层,形如半月,民国时陆续拆除,辟为街道。至抗日期间为避空袭计,四面城墙增开缺口甚多。
  成都城墙历经沧桑,也有过大的变动。从最初秦时的周回12里,到五代时的周回42里,从大城、少城两座城市到合二为一,到后来又改为子城(内城)和罗城(外郭)。
  不像西安汉城、唐城那样的大移动,少则几里,多则几十里上百里,成都城总在锦江之北、威凤山之南的这片土地上移动,时大时小,时左时右。唐朝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曾记载,成都城从秦、汉至唐初,虽然“前后移徙十余度”,但“所理不离郡郭”。
  据西南民族大学教授袁定基考证,早期的成都城墙存在两大缺点:第一是规模小,第二是不坚固。他说,当时的城墙都是用泥土夯筑而成,很容易被雨水冲毁。
  隋文帝时,蜀王杨秀修建的隋城,到唐末不过三百来年,就已经风化坍塌。到公元876年,才终于有了它的升级版——罗城,使用了砖石材料,彻底克服了一千多年来不停修葺的缺陷,也奠定了以后一千多年成都古城墙的基本格局。

谁奠定了古城墙基本格局


  奠定成都古城墙基本格局的人是唐末的四川节度使、名将高骈。
  唐末的成都,西有吐蕃侵扰,南有南诏威胁,高骈在剑阁大败南诏兵后,主持在南诏进入西川要道上修复邛崃关、大渡河诸城栅,又在马湖镇(今宜宾西南)、沐源川等地筑城,并各置唐兵扼守。
  在成都,高骈修筑了新城墙,费钱150万贯,用砖1550万块,建成的城墙周长25里(算上附加的瓮城共33里)。
  新城有10座城门(一说8门),比原来的城区扩大了6倍左右。由于新城把以前的大城、少城、隋城等统统包罗进去,所以称为“罗城”,于公元876年11月完工。
  高骈在《请筑罗城表》中记载了修建罗城的全过程,这也是成都有瓮城的最早记载。罗城城墙高2丈6尺,墙基宽2丈6尺,城墙顶宽1丈,城垛高4尺。城上并建楼橹廊庑5608间。城的四隅,还设有马面,士兵可于此向外射箭或发射石炮。建造罗城,无疑增强了成都的防御能力,稳定了西南局势。
  据《成都古今集记》载,秦时,成都城上修建的城楼是用来定筑城南北方位的建筑。其中保留最久、最著名者乃少城西南宣明门上的张仪樓。任豫《益州记》云:“诸楼年代既久,榱栋非昔,惟西门一楼,张仪时旧迹犹存。”唐末,张仪楼被迁建于罗城之上,宋末毁于战乱。

“千年之谜”芙蓉城


  成都的城墙修筑史,有一个和鲜花有关的“美丽”谜团。
  一千多年前,成都的城墙上曾经栽满芙蓉花,每年入秋时,整个城被花海围绕如同一个大花园。而那个宁愿要看花看美人的后蜀主孟昶和他的花蕊夫人虽然亡了国,却也留下了蜀国人对“美”偏执不羁的浪漫诗篇。
  成都在城墙上遍植芙蓉花是从五代后蜀开始的。据宋朝张唐英《蜀梼杌》载,五代时期后蜀后主孟昶于城上尽种芙蓉,九月间盛开,望之皆如锦绣。“昶谓左右曰:自古以蜀为锦城,今日观之,真锦城也!”宋人赵抃的《成都古今记》,描述了芙蓉盛开时城墙上的胜景:“孟蜀后主于成都城上遍种芙蓉,每至秋,四十里如锦绣,高下照相,因名锦城。”   那时的成都城,因芙蓉花声名远播,有了芙蓉城的美誉。今日成都“蓉”的简称也来源于此。1983年,成都市正式将芙蓉花定为市花。
  令人疑惑不解的是,芙蓉,又名拒霜,叶大丛生,其寿不永,最易凋零。种植芙蓉宜于卑湿,多栽种于水边,而城墙上缺水多风,实不相宜。
20世纪初的成都城鸟瞰照
片‘,高大、绵长的老城墙清晰
可见

  的确,在史料记载中,除了描述后蜀种植芙蓉花外,后来再也没有相关记载,后人想恢复当初胜景时,都以失望告终。
  明嘉靖时陆深在《蜀都杂钞》中说,“蜀城谓之芙蓉城,传自孟氏,今城上间栽有数株,两岁著花,予适阅视见之,皆浅红一色,花亦凋瘵,殊不若吴中之烂然数色也。”说明城墙上种植芙蓉很难开出艳丽的花朵。
  清乾隆五十四年,四川总督李世杰也曾经打算恢复芙蓉城的景观,结果也是没成,后人只是在四道瓮城内各见一通石碑,刊有他的《种芙蓉记》。1933年,瓮城拆毁,这几处石碑也一并消失。
  有专家曾解释,说当初后蜀主孟昶在城墙上种植芙蓉花,是为了保护城墙。在雨水淫多的成都,城墙都是用夯土筑成,易于崩塌,而芙蓉花树,地面部分繁盛茂密,可以遮挡雨水冲刷,其根系发达,有很好的固土作用。孟昶在城墙上遍种芙蓉花,就是利用其特点保护城墙。至于“四十里芙蓉如锦绣”,只是孟昶意料之外的收获。
  不过,成都百姓更喜欢另一个浪漫的传说:孟昶之所以选择芙蓉花装点成都,是因其王妃花蕊夫人喜欢赏花,又时时处于“感时花溅泪”的诗人感怀中,特别偏爱傲寒拒霜的芙蓉花,孟昶为讨她欢心才遍植芙蓉。

修筑城墙的鼎盛时期


  成都大规模修建城墙是在明初,明太祖朱元璋下令,“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成都因此大建城墙。
  康熙年间,由四川巡抚在成都的明城废墟上重新修建了清城。清乾隆四十八年又花费巨资重修。《华阳新志》称,这个时候的成都古城墙“楼观壮丽,城廓完固”,“冠于西南”,“不亚于京师”。
  雍正《四川通志·城池》记载:清雍正时期的成都城墙“高三丈,厚一丈八尺,周二十二里三分,计四千一十四丈,东西相距九里三分,垛口五千五百三十八,敌楼四,堆房十一,门四。”虽说较乾隆时期略小,但更坚固,更精巧,更成体系。
  一首19世纪中叶流行于成都的竹枝词称:“蜀王城上春草生,蜀王城下炊烟横。千家万家好门户,几家高过蜀王城?”充分体现出了蜀王府城墙的高大、气派。
  自古以来,成都人春日爱登城墙,发思古之情幽。从城墙上放眼望去,满眼的青砖瓦房、四合院、吊脚楼,铺石板的老街上小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古刹钟声传来,平添一种文人情怀的遗韵,这就是成都人一直喜欢的抒怀情调。

消逝之路


  民国以后,成都城墙开始被拆除。
  1912年首先拆除了少城的北段城垣,继拆南段城垣。为了交通方便,1913年西较场城墙上增开了通惠门,第二年在东较场侧辟开了武成门。1921年拆除了西御街口的少城城垣,1933年拆毁了大城的瓮城。两年后即1935年拆毁了少城的最后一段城垣,屹立了两千多年的少城城墙全部消失。
  抗战期间,为防日军空袭,便于市民疏散,在各交通要道处拆除了部分城墙。有些地方城墙开始垮塌,还有些人家将城墙拆回建造私宅,以致城墙垛口和城顶面砖几乎扫地以尽,墙外包砌之砖亦多被拆剥。
  自杨秀建立蜀王府之后,成都的中心一直是皇城,明朝蜀王府的建造格局和北京皇宫非常相似。清初成都重建时,将蜀王府改为贡院,皇城坝前建起大石牌坊一座,上刻“为国求贤”四个大字,皇城成了考场,房舍有13935间,可谓气势恢弘。辛亥革命后,皇城成了軍阀刘存厚、刘文辉、田颂尧在成都进行巷战的中心。每一次混战,皇城都成为战场。老百姓苦于战火,干脆拆掉了皇城城墙,只留下了前后城门。
  由于残垣断壁的成都城墙妨碍交通,影响市容,1958年4月,成都市成立了拆除旧城墙总指挥部,原来的清代大城陆续被拆除,城墙砖用于市政工程建设,城墙土则用来填平了城内300多处池塘与洼地,或用于烧制砖瓦。1968年,皇城被拆除。
  据四川民俗学者袁庭栋考证,如今成都市遗存的古城墙残段只有九处,总长度不足千米。其中,以北较场的古城墙保护较完好,长度最长,规模最大,墙面砖多是收集到的老城墙砖,是目前仅有的可供参观的成都老城墙。
其他文献
甲醛检测市场的成熟度并不比甲醛治理市场高多少  随着春季的到来,雾霾带给人们的阴影正在消散。然而,室内的甲醛却并不会因为季节的变化而有所衰减。  这种无色无味、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第一类致癌物的有害气体,在家庭中几乎无处不在,且挥发周期长达3~15年,令人们不胜其烦。    “现在,很多消费者已经形成共识,新房装修之后入住之前要确认室内甲醛含量是否超标,并寻求治理公司的帮助。”从事室内环境治理服务多
赵希岗从一篓五颜六色的碎纸里拣出一张不足巴掌大的红色纸片,用剪刀在纸上来回地剪,几分钟后,一枚剪纸小品跃然而出:一只苍鹰屹立松树枝头。  这是赵希岗基于“偶然形”的剪纸创作,因材施用,即兴创作,游戏股信手拈来,可见其想象力和手上功夫。他说:“中国造物观自古强调‘宜’字,我的剪纸讲究的就是随性。”  53岁的赵希岗是北京建筑大学的设计学教授,但他更引人注意的身份是剪纸艺术家。“闲暇时总是手不离剪,乐
“集体土地上建设租赁住房,主要是为满足新市民过渡性的居住需求。国家层面上,这个试点政策主要是面向供给侧的,要解决三个一亿人的需求”  继九部门启动12个城市租赁改革试点后,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再确定北上广等13个城市开展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多部门围绕租住房改革密集出台政策,释放出重要信号,显现出中央加大房地产改革的决心。2017年4月12日,递交申请材料的市民
8月8日,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9日,新疆博尔塔拉州精河县发生6.6级地震。当灾难来临时,最重要的当然是想尽一切办法保障人的生命安全,而当灾难过去,因生命财产受损引发的一些法律问题也需要予以关注。  房贷要不要继续缴?关键看是否过户  孙涛(北京市东元律师事务所律师)  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四川等地536.25万间房屋倒塌,2142.66万间房屋损毁。这些房屋的主人有很大一部分仍在归还银行贷款
通州,千年大运河的北端,北京的东大门。2016年,这里被赋予新的历史定位——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3年来,通州区上下合力,拆违腾退、留白增绿,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一座欣欣向荣的未来之城正在崛起。河畅水清岸绿  深秋时节,大运河波光滟滟,两岸层林尽染。  通州区退休职工张春喜是一名摄影爱好者。这几天,他的镜头中出现了很多过去难得一见的鸟类。“过去运河的水质不好,端着相机猫一整天,只
中国大量出现新发癌症,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有密切关系  一年一度的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又到了。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中国最新癌症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癌症新发病例达到429万,占全球新发病例的20%。年增幅达到3%,这也是一个不容小觑的比例。  癌症发病为什么越来越多?  癌症是一种“富贵病”  中国大量出现新发癌症,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从全球来看,发达国家的癌症发病率远高于发展中国家。  根
上海愚园路历史建筑  上海愚园路1315弄4号,是一栋英式花园洋房。在百年愚园路上,这样的洋房并不稀奇,但最为引人关注的是,这里曾是中共地下党员的接头地点和避难所,同时也是国际主义战士路易·艾黎的旧居。  路易·艾黎在这里掩护过从东京来沪的国际问题专家陈瀚笙,与张学良联系的中共中央代表刘鼎也在此居住过。寓所三楼还曾架设过秘密电台。与江西苏区和中共中央保持联系。  如今,它已成为上海文物管理委员会市
继珠三角和长三角之后,京津冀正在崛起为中国经济的第三极。而国际贸易成为这个新的经济区域最重要的战略布局之一  2016年3月8日,全国两会的天津代表团开放日,媒体的提问几乎全部集中在“天津自贸区”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两个关键词上。  “天津自贸区既是天津的自贸区,也是服务京津冀的自贸区。”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委常委、滨海新区区委书记宗国英在现场对媒体表示。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引擎,天津自贸
2018年3月15日,乡村医生在向66岁的重庆市云阳县龙角镇泉水村村民沈传杰(右)宣传介绍医疗保障政策(王全超/摄)  重庆荣昌区吴家镇的唐树芳最近生病,在镇中心卫生院住院治疗。通过远程影像平台。她“足不出镇”就能接受区级医疗专家会诊。构建区域医联体。提高基层诊疗水平,正是重庆医改着力推进的一环。  近年来,承载着破解“看病难、看病贵”民生期望的医改,在各地积极推进,一项项“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
一个懦弱的人,会因为一场对话或者一个举动就成为一个强大的人吗?  谈教育,《死亡诗社》是绕不过去的片子。2016年,该片的主演罗宾威廉姆因抑郁症自杀后,影片更是一时在朋友圈里被纷纷提起。片子确实很动人,但有一个地方我是不赞成的,是基汀对尼尔的建议。  尼尔的愿望是演戏,他的天赋也在演戏,而他的父亲希望他当一个医生,让他上医学院。这是一种很常见的情况,尤其在中国,几乎是父子关系必备之桥段。接下来是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