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车以载,积中不败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lz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易经》有曰:“大车以载,积中不败。”其智慧的箴言指明了富有亨通之道,揭示了成功的秘笈。
  大车以载释义:大车材坚,能载重物。比喻人有大材,能够胜重任。“大车以载,积中不败”形象地比喻人性格刚而能柔,谦而能容,道德积累于内,就像大车上的重物满载其中,才能够稳健行驶,无往不利。
  “大车以载,积中不败”的典故与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典故讲到:有一次,孔子去卫国,学生冉有替他赶车。卫国都城之中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孔子看着这景象,脱口而出:“好多的人啊!”学生冉有听到夫子的赞叹,便问道:“人口多了,下一步应该做什么呢?”孔夫子回答说:“当然是让他们富裕起来。”冉有又问道:“那么,等他们富裕起来以后呢?”孔夫子说:“教育他们学知识。”
  那么,在塵世中怎样才能走上富裕之路,并且不断提高人们的文明程度和文明修养,营造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呢?这就需要像孔子所说的那样,先让生活富裕起来,并且要加之教化,让人们的头脑也丰富起来,同时还要加强人们的道德修养,如此才能实现万事亨通,皆大欢喜。
  可见,大车以载,所载之物不仅是财富,它还包括:丰富的物质,膏粱锦绣;渊博的知识,学富五车;德高望重的品质,厚德载物。这意味着,只有准备好、蓄积充足的物质,习得丰富的知识,积淀厚重的品德,人生才能够左右逢源,避免祸患。
  然而,如何在颠簸的人生旅途上实现“大车以载,积中不败”?对于这个问题,春秋时期晋国权臣荀瑶的行为便可揭晓答案。春秋时期,晋国的四大家族把持朝政,国君形同虚设。在荀、韩、赵、魏四大家族之中,以荀家势力最强。荀家的族长荀瑶是个极其贪婪之辈,他自恃兵强马壮,便要吞并其他三家,独霸晋国。荀瑶的谋士认为时机未到,向荀瑶进言规劝:时机未到,切莫轻举妄动,避免腹背受敌。荀瑶不听其言,执意孤行,向三家索取疆土。可是,不甘忍气吞声的赵无恤,无视手下的胆怯与懦弱,坚决不肯让步。而荀瑶不改初衷,于是就勾结韩、魏两家共同攻打赵无恤,约定灭掉赵家之后,三家来分赵家的土地。赵无恤节节败退,最后困守晋阳城。晋阳城坚固无比,易守难攻,三家联军围了两年也没有攻下。后来他们改用水攻,掘开汾水的堤防灌城,眼见大水就要淹过城墙的时候,赵无恤派人潜入韩、魏两家军营劝说:“荀瑶恃强凌弱,已非一日。你们恐遭祸患,方才无奈出兵相助。如此一来,倘若赵家灭亡,荀家的势力更强了,你们岂不更会受其压迫?荀瑶志在灭我等三家,忍耐和退让都不是真正的自保之道,与其日夜恐惧被他吞并,不如我们联手,灭此大患。如何呢?”
  韩、魏两家被说中了心事,反复思量后,毅然倒戈,与赵家合力剿杀荀家。荀瑶不料有此突变,猝不及防,顿时乱了方寸,招架不住,荀家兵团全军覆灭,荀瑶满门被杀,他的族人也无一幸免。
  自命不凡的荀瑶,之所以没能得到“成功”的结果,反而身死族灭,关键就在于他一味贪心,不知约束自己,给对手留有余地,而冒天下之大不韪,弄得天理不容、人神共愤,因此也就难免得到这样的下场了。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积中不败”——“中”有所“积”,才能不败。打仗需要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胜利的保障;任何考试、应聘,如果满腹诗书、胸有成竹,虚怀若谷,必然金榜题名;对于胸怀远志者而言,厚德才能载物,宽厚事成多,高名意自过。只有以宽厚的仁德来承载万物,承载各种不同的声音和意见,并且像大车承载重物一样,与时俱进,才能指日成功,大获全胜。君子不仅仅能够做到厚德载物,还要做到如车轮一般滚滚前行,不断地丰富自己,完善自己。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实现远大的理想和目标。
  值得强调的是,在名利面前,淡泊名利是一种境界,过分追逐名利是一种贪欲。如果志士仁人都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一个民族必然能保持长期稳中向好的发展趋势。
  (编辑
其他文献
在我儿时的乡村,人们都不太喜欢夏天。酷暑难当,何况还要头顶烈日,去田间地头忙农活,汗流不止,却又无处可逃,尤其是抢收抢种。因此,乡人们都称夏天为“苦夏”。  但孩子们对夏天却是满怀期待的,一则,放暑假了,不用再去上学;二则,只有夏天,才能吃到冰棒。  白晶晶、透心凉的冰棒,是夏天的绝配,越是炎热,冰棒越是诱人!但想要美美吃上一支,也绝非易事。那时的乡下,冰箱、冰柜等制冷设备一律没有。  想吃冰棒,
必须理解生活中的一种情形:特别希望人生中最浓烈的时刻到来,又十分害怕它的到来。  因为,拥有意味着失落,抵达意味着结束。也就是说,什么都来了,什么也就都没了。  这看起来是个悖论,却客观存在。这样巨大的失落感,只有真正成功过的人才会有。夏虫不可语于冰,青蛙不可语于海,就是说有些东西,不是一个世界的人,是不会懂的。  或者,人一旦到了某个高处,将注定是孤独的。这时候,他对低处所有的回望和眷恋,都会被
2008年暑假,我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河南省长葛市(1993年由长葛县改设)。怀着对家乡历史的浓厚兴趣,我走访了儿时的伙伴、长葛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魏占军。魏主任赠给我一部上个世纪90年代初编簸的《长葛县志》。这部县志中,收录了1961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习仲勋带领中央工作组来长葛纠正浮夸风、共产风的一些珍贵资料。其中,有习仲勋写给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的两份调查报告,有习仲勋当年在长葛县委扩大
奥利弗·B·亚当斯原来只是新英格兰一家小杂货店的伙计,然而,通过自己的努力,他取得的成绩令人刮目相看。所有的这一切,缘于亚当斯给过自己一次失败的机会。  亚当斯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12岁那年,父亲意外因病去逝,为了帮助母亲养家糊口,亚当斯辍学后开始在一家杂货店打工。不过,在那里只干了3年的时间,老板斯诺便将杂货店转卖了出去,亚当斯随即也跟着失业。  走投无路之际,亚当斯揣着自己攒下来的一点钱去了纽
接到一个老同学的电话,他告诉我,他搬新家了,并告诉我新家的地址。  听了老同学的话,我大吃一惊,忙问道,你怎么又换了一套新房?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这已是你最近几年来换的第三套房子了!  老同学回答道,没办法啊,现在房子更新太快了,这边买了住了没几年,那边又盖了更新颖、更美观的住房了。这次自己想一步到位,共贷款加借债有100多万元,并卖了自己原有的一套住房,一下子买了这套300多平方米还带有自家小车
16岁,父亲拜师学艺,跟一位有名的泥瓦匠,学习造房子。起初,他只能给师傅打下手:拌拌水泥浆,递递砖头。如此三年,师傅才肯将瓦刀下的功夫,倾囊相传。垒筑地基,砌砖抹墙,铺贴盖瓦,父亲渐渐样样精熟,出了师,独当一面。  请父亲造房盖屋的,大都是附近乡邻,他们对房屋的要求不高,只要结实耐住便可。可父亲却未因此懈怠,他说,拿起瓦刀就要砌好墙,父亲不断自我加压,力争做到尽善尽美,细小之处,也用心至极。很快,
开国上将陈伯钧(1910~1974),是1927年跟随毛泽东参加秋收起义、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元勋之一。烽火硝烟,世事更迭,然而青史上却殷殷记载了伟大领袖毛泽东与忠勇将士陈伯钧之间存续多年且鲜为人知的深厚友情。  枪下留人生死情  1928年春,陈伯钧在红四军教导队任副队长兼党支部书记。在一次战斗中,陈伯钧缴获了一支手枪,因枪有锈斑拉不动枪栓,教导队长吕赤开玩笑说:“什么破枪,‘半斤铁’,扔了算
浙江省博物馆有一幅常年展出的画作,是丰子恺先生的作品。  那幅画展现的是一个近景:一位赶路的人,以肘枕额俯身在一棵树上,他把包袱丢在脚旁,做出一副忧思状。树干只画到了一人高处,即使如此,参观者仍然能够联想到,这是一棵参天大树。画面中没有道路,但谁都能看得出,这人还要走很远很远的路。  这幅画被作者题名为“任重道远”,我三次去博物馆游览,每次都会在它面前驻足呆看。  也许是受到这幅画作的激励,几年后
春色撩人,真的很难说。似乎,也明白,也朦胧。  如果你把“色”仅仅看成“景”,春天的景象就摆在那儿,自然是很明白了;然而,那“色”,难道只就是“景”吗?就没有人的感受吗?任何事物,一旦有了人的感受,就复杂了,就模糊了,就朦胧了。不过,美的意蕴,也就更丰富了。  最喜欢那个“撩”字,像有人用一根细物,轻轻地扫着你的脚心,痒痒的,难以自禁;像一位美女,柔婉的秋波一送,讓人温情地享受着,不可遏止。这是一
最近,读到一段文字,突然就被打动了,心里暖暖的。  文字说是全国人大代表、“拇指作家”马慧娟有一个习惯,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都会买一本书,郑重地写下日期和地点。然后在隐秘的空间写下关于这个城市的一些文字,行人、街景、公交车、远处的灯火、高楼林中悬挂的月亮,以及认识的新老朋友。  在《城市夜行》一文中,作家写了一次夜行的经历,不知道自己哪来的勇气,要在北京天黑之后一个人出去。地图显示,皮村在两个小时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