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山深处花边盛

来源 :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dl00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坎山镇既是萧山手工花边的发祥地,也是最后的守望地。
  
  去老街寻花边故事
  
  走进坎山老街,满眼是保留下来的清代建筑。长五里南北走向的街内多巷子、台门,街边的房子大多是一层或两层的砖木结构,许多已消失的老行当,像打铁店、竹木器店、南货店、剃头店、弹花店、酱园……都还能在此看到。虽然店门斑驳枯蚀,但走在这条街上,还能想象出曾经繁华热闹的盛景。
  坎山是萧山手工花边的发祥地,迄今已有近百年历史。68岁的陈阿婆是坎山老街的原住民,虽年事已高,却耳聪目明,依然日日飞针走线挑几寸花边。在她那儿,有一部说不完的“花边史”。
  搭一把竹椅,在太阳下一边挑花边,一边与我说起过去的事情。“挑花边是每个女人晚上空闲时做的事情。当初,一个女人一晚上挑出的花边,能顶一个男人干一天的工分。先是在花样的边上钉上较粗的线,再用‘十针’、‘旁部’、‘蛇皮’、‘网眼’等挑法挑出各种花瓣图案,最后是在图案周围扣边,针脚的细腻平直很关键。”陈阿婆耐心地向我演示如何收边,我想就是因为这花和边,才有了花边的说法吧。
  当年,陈阿婆最羡慕的就是花边站的人,他们负责收花边和放花边,决定了挑花工的命运。“一个小队有一个‘汇花代表’,专门负责拿花边和交花边,要当上这个代表,一是要花挑得好,二是要有耐心在那里排队,还要和收发员搞好关系。挑好的花边不是交上去就有钱拿了,不符合要求的会被退回来返工,如果报废了,还要赔上线钱。所以每次代表回来,我们总是揪着心。花边被退回来重新做,比第一次更难,因为花边纸发软了,边上的图案也模糊了,可是没有办法,一定要重做,否则下次就不让你做了,还会影响整个小队的成绩,那是要被人骂死的。”陈阿婆停下了手里的活,沉浸在回忆中。挑花曾是陈阿婆的一种生活,而今是她回忆过往的月光宝盒。
  花边又名万缕丝,是来自意大利威尼斯的舶来品。1919年,沪商徐方卿为了做花边生意,来到坎山挑选了24名心灵手巧的女人,请传教士将挑花边的技艺传授给她们。
  就这样,花边制作技艺在坎山落地生根,不断发展壮大,自坎山向周边的义蓬、党山、沙地一带慢慢扩散,直至整个萧山地区的女人都拿起了挑花针。上世纪30年代是最繁荣的时期,经营萧山花边的厂商达30余家,挑花女工达20万人。
  萧山花边总厂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成立的,成立不久就接到了一个意义重大的任务。1972年,为了迎接尼克松总统来杭,花边总厂需要设计制作一幅别致精美的花边窗帘。总设计师赵锡祥设计出了一幅高6米、宽18米的《西湖风景》花边窗帘。三潭印月、苏堤春晓、宝石流霞等名景生动地展现在窗帘上,尼克松以及随行欣赏后,倾心不已,基辛格博士赞道:“萧山花边堪称世界花边之冠。”
  如今,大量的挑花工相继进入了乡镇企业,开始另一番生活,仅余下1000来个艺人坚守着手工花边的阵地。
  
  习俗藏在千年古刹
  
  在坎山境内航坞山脉西麓,有一座千年古刹地藏寺,它是钱塘江江边人心中的一方净土。每年的农历七月初六到初七,四面八方的人赶赴这里来参加大型的“祭星乞巧”活动。
  坎山自古就是棉花、桑麻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基地,勤劳的坎山妇女纺纱织线、采桑养蚕,又利用原料缝衣纳鞋,心灵手巧的她们远近闻名。所以当年,沪商徐方卿才选择了坎山妇女做他的第一批挑花女工。作为一个家庭衣食必需品的创造者与制作者,甚至是一个家庭的经济支柱,拥有一双巧手,对于她们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于是,在坎山,“七夕节”不但祈祷团圆,更要乞求织女显灵,让女孩心灵手巧,过上更好的日子。这种伴着技艺而生的习俗代代相传,并不因手工花边的没落而消逝。
  “祭星乞巧”仪式在地藏寺的佛殿外举行,素衣女子将一头长发放入水盆中,用锦柳叶濯发,这是为了向神明表示敬意,希望能够得到神明赐予的“巧”;木凳上放一碗静水,这可不是一碗普通的自来水,而是乞巧的姑娘们准备的雨水和井水,于初六各倒一半入碗,然后放一夜,并拿到太阳下晒半天,仪式上姑娘们将一根竹丝放入碗中,使它浮于水面之上。如果它的影子成一银剪,就代表着乞巧成功了。还有瓜棚下听语、上香敬酒、挑花赛巧等活动,充满传统习俗浓郁的情味。
  不仅有大型仪式乞巧,在民间小院,女子们也会向织女星祈愿。七夕之夜,在坎山镇一户寻常人家,小院中竹竿高挂,上面搭着一块精美的花边。方几摆庭院正中,上面放着莲藕、石榴、柿子,还有用麦粉炸制的油巧果。一群女子迫不及待地等待着祖母的出场。当皎洁的星光洒满整个庭院的时候,手艺超群的祖母领着姑娘们对着织女星焚香敬酒,祭祀乞巧。然后,姑娘们月下围坐,穿针引线,比赛挑花边。
  曾经,手工花边的兴起与发展丰富了坎山七夕节的内涵,促进了坎山七夕节的兴盛。如今,七夕节又充当起了坎山手工花边传承的“暖床”。“在手绣花边工艺日渐衰落的时候,如果七夕节能渐入佳境,并最终形成气候,那么,手工花边将‘起死回生’。”国家级花边工艺大师赵锡祥很有信心地说。旅游文化专家林正秋也建议,手工花边文化、七夕文化,应该互相渗透,以形成一个坚固的“旅游综合体”。
  
  为高贵而活
  
  曾经以手工花边驰名海外的萧山,依然在打造“花边之都”的荣耀。到目前为止,萧山从事花边生产的企业达50多家。这些花边生产企业的兴盛,支撑起萧山花边的一片天。萧山在国内抽纱花边行业独步天下,成为中国抽纱制造业中心,2005年被正式命名为“中国花边之都”。
  “在机器生产的设计中,我们尽量保持原有的手工针法,让机器制造的工艺架构与手工尽可能一样,这就能将传统针法有机地组合到产品中去,通过产品将传统的手工工艺保持下来。我们并不是单纯的机器生产,用机器只是制花,在机器制花以后我们还要通过手工将花连接起来。”赵锡祥是将机器生产引进萧山花边的第一人,他这样解释机器制造以后对手工艺的传承。
  他说,机械绣花生产出来的花边,缺少手工花边独有的味道,如何在传统技艺和机械绣花中寻求平衡,还需要一个摸索的过程。
  2000年的时候,赵锡祥潜心研究,把所有的针法、制作工艺都设计在了一件作品上,并且亲自到农村走访,请了68位老太太,花了半年多时间,用1450万针绣出了820朵玫瑰花组成的绣花作品。这件作品获得了2000年杭州西湖博览会首届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成为后世研究萧山手工花边的珍贵实物资料。
  纵然机织花边高效价廉,抢占着花边的绝大部分市场,其实,手工花边依然有自己的生存空间。下街69号,那幢两层楼的西式建筑就是萧山手工花边最后的守望地——坎山花边站,在老街它醒目而孤傲,是一个不肯低头的没落贵族。这个萧山地区仅存的手工花边基地,下有10多个分站,主要分布在萧山东片地区。
  花边站的负责人周纪江很忙,一直在接电话。“山东那边的进出口商催货不断,而这边挑花女工太少了,产量上不去。根本没办法完成订单。我现在进退两难啊!”这位与花边打了20多年交道的中年汉子面露难色。
  据周纪江介绍,萧山手工花边针法精巧多变,图案层次分明,素雅中尽显华丽,在国际上一直有着很好的声誉。摩洛哥的王宫贵族以成套的萧山手工花边作装饰;在日本和墨西哥,每逢孩子的生辰、升学、结婚等喜庆日子,亲友们都喜欢馈赠美丽的萧山手工花边。
  “目前,手工花边依然是以外贸为主,外国人将手工花边买过去,重新加工设计成奢华的家居用品,或者用在高级时装上面,非常精美华贵。”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困境下,周纪江依然还能获得几百万元的订单。“手工花边作为一种工艺品,除了实用性,还具有更多的欣赏价值,以手工花边为主的装饰画也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最后他又补充道。
  文化传承的需要、市场的需要会令萧山手工花边活出一条自己的路来。
其他文献
“黄金本来就十分昂贵,你用它创作作品来评奖,没有什么意义嘛。”郑应谐第一次带着自己的金雕作品参赛时,评委的一句话让他痛失入围资格。这对立志从事金雕的郑应谐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很多人都认为他会为了讨好评委而改用其他材质,但他仍然固执地与金为伴,直到多年后,才终于等到迟来的肯定。  凭着这股不认输的韧劲,郑应谐打破了“黄金能刻不能雕”的教条,让仅作为配戴的传统金饰,变身为拥有各种造型的立体艺术品,不
设计师Kim Fisher将多肉玩出了新格调。他设计的这款钟表一样的圆盘盆栽,可悬挂于墙面,既不影响室内空间,也不影响植物健康成长,更比普通多肉盆景漂亮许多,能让你的墙壁展现出风景画一样的美丽。  www.kimfisherdesigns.com
闻名遐迩的抚顺西露天矿,被誉为“亚洲第一坑”,它的前身是一个寂静而安详的村庄。十九世纪初期,“富饶的宝藏”被人们发现,伴随着煤矿的开采,一种艺术文化也悄然形成,这缘于当地有一种特殊矿产——煤精。煤精,黑而质密,韧性大,与普通的煤炭不同,它散发着金属般的光泽。通过艺人的雕琢它拥有了“生命”,可以说,它是煤中的精灵。  煤精雕刻题材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人物,造型多样质地淳朴,深受当地人爱戴,成为访亲探
檀香,在虹一的手里成了绘画的工具,随着她动作的游走,纸在幻灭中获得新生。  刚到工作室时,虹一正在创作,聚精会神拿着一支檀香在纸上缓慢移动,当香头的火焰舔舐到纸面那一瞬,纸面急速变黑,并迅速向四周扩散,如同一滴墨落到生宣纸上。屋里的檀香味越来越浓,纸面上形成了不同的圆圈,或长,或扁,或是椭圆,或是细长的环。这种自然形成的图案,张扬着旺盛的生命力,用莫测的方式组成了世间最美妙的画面,沉浸在创作中的虹
树影婆娑,穆水清流。入夏的细雨,让福安这个以船为生的村落铅华洗尽、素朴如初。沙岩村地处偏僻,三面是水,土地稀少,绕村的穆阳溪成了沙岩人出行最便捷的水道,也为其提供了最好的营生。  自清代嘉庆年间起,当地淳朴的农家人几乎家家户户都能伐木造舟,渔船、渡船、运输船……木船航行过的乡村、城镇,沙岩的手艺名声就随其传至当地。然而,百余载历史长河淘尽了往昔风光,随着民营船舶修造行业的异军突起,铁壳船舶修造、改
一.综述 2P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人这样崇玉、赏玉、佩玉、藏玉、传玉,并千年不衰。  自古以来,玉作为信物,作为法器,作为装饰,作为礼物,都与人类息息相关,人们对玉的看法也见仁见智。在巫觋眼中,玉是通神的灵物;在帝王眼中,玉是权力的代表;在王公贵胄眼中,玉是财富的象征;而在普通人眼里,玉就是一件传家之宝。  有一个朋友贴身戴着一块和田玉坠。那日,她将坠子从颈间摘出,问:“知道我为何买这
浓情可可,配上甜蜜栗子香,贴心的下午茶温暖了整个冬日。
微博上流行一个视频,内容是一本书在流水线上的诞生过程。大家惊讶地发现,一本最常见的书的制作,除了排版、印刷和裁切,其他所有步骤竟然都由手工完成。  爱书的人在买到新书的时候,总会先闻一闻上面的油墨味道,他们也说不清楚,为什么在电子书大行其道的时代里,依然会对纸质书恋恋不舍。答案林林总总,但“手工”应该是一个常被忽略的原因。  被我们忽略的除了一本书的手工制作环节,还有那些热衷于制作手工书的人。和流
在韦政的工作室里,各种材质的眼镜琳琅满目,但竹质眼镜尤其有范儿。  韦政研究和应用竹子制作眼镜已经有15年时间了,在2008年他创立了个人品牌——韦政设计。他不仅在自己的工作室里制作竹质眼镜,还把技术带到北京、香港等地,在课堂上教给学生。“用竹子做原材料不单是因为它环保的特性,还因为它坚韧、耐用和轻巧,而且纹理独特。这么好的材料虽然早已被应用于家具制作,但眼镜制作倒是空白。”  竹子虽是易得的材料
胡焱荣:翡翠本是奢侈品,但翡翠不分贫富贵贱,只要是爱玉之人,就有权欣赏它。      《根柢风流》      《海阔天空》    大亨的怪癖     2007年秋季的某天,对富御珠宝台北店的所有员工而言都是悲喜交合的一天。这天一位日本商界大亨开着私人飞机直奔台北,找到富御珠宝艺术展示中心,要以2亿新台币(约5000万人民币)购买其中一件艺术品。所有员工都激动地接待了这位日本豪客,就在他们激动地向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