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内扫描数字化模型检测接触准确率的临床研究

来源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jun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口内扫描数字化模型检测

接触的准确率,为数字化咬合分析和设计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牙列完整的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在读研究生志愿者20名,其中男性6名,女性14名,年龄(24.4±1.4)岁,研究区域为左侧半口牙列。采用诊断试验研究设计,以硅橡胶透光法提取的最大牙尖交错位(maximal intercuspal position,MIP)

接触点为参照标准,提取界值设定为≤50 μm。使用口内扫描仪扫描开口状态下上下颌左侧半口牙列,并扫描MIP状态下左侧牙列颊侧;选择MIP颊侧扫描图像不同位置,设置5种配准方法:1-3牙位法(中切牙至尖牙)、3-6牙位法(尖牙至第一磨牙)、4-6牙位法(第一前磨牙至第一磨牙)、5-6牙位法(第二前磨牙至第一磨牙)、1-6牙位法(中切牙至第一磨牙),将开口状态下上下颌左侧半口牙列数据配准生成5种数字化模型的

接触图像。将左侧上颌半口牙列

面分为28个分区,计算数字化模型检测

接触的准确率;并进行前牙区、前磨牙区、磨牙区的亚组分析。

结果

5种数字化模型检测

接触的准确率分别为:1-3牙位法86.8%、3-6牙位法92.0%、4-6牙位法90.7%、5-6牙位法91.1%、1-6牙位法90.4%,其中1-3牙位法的准确率显著小于其他4种方法(P<0.05),其余各法两两比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显示,5种数字化模型检测前牙区、前磨牙区和磨牙区

接触的准确率分别为86.7%~92.8%、92.5%~94.4%、77.3%~93.6%,磨牙区1-3牙位法的准确率显著小于5-6牙位法(P<0.05),1-3牙位法检测磨牙区的准确率显著小于前牙区和前磨牙区(P<0.05),其余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口内扫描获得的数字化模型检测

接触的准确率较高。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检测尿核基质蛋白22(NMP22)对尿路移行细胞癌诊断、病情监测及判断预后的价值.方法 对2001年6月-2006年6月收治的泌尿系疾病患者525例(尿路移行细胞癌262例,非移行细胞肿瘤198例,泌尿系良性病65例),进行尿中NMP22水平检测.结果 术前尿路移行细胞癌患者NMP22中位值为27.33 U/ml,非移行细胞肿瘤患者为7.84U/ml,泌尿系良性疾病患者为2.64 U/m
目的 对1996-2005年云南省个旧市恶性肿瘤死亡率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以期为恶性肿瘤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1996-2005年云南省个旧市恶性肿瘤死亡资料(共计2641例),使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比较分析各年的死亡率变化趋势及城乡分布.结果 1996-2005年云南个旧地区恶性肿瘤死亡率呈缓慢上升趋势,恶性肿瘤死亡率由1996年的53.25/10万上升至2005年70.58/10万.
目的 探讨2004至2006年预防医学各分支学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受理和资助情况,简要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方法 对2004至2006年预防医学16个分支学科所受理的4124项面上项目和656项批准项目分别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 2004至2006年预防医学受理面上项目分别为1082、1378、1664项,批准项目分别为199、210、247项,资助率分别为18.4%、15.2%、14.8
目的 探讨开封县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的动态变化趋势,为肿瘤防治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资料取自河南省开封县肿瘤登记报告办公室1988-2005年恶性肿瘤死亡资料(共计9543例,其中男5976例,女3567例),用世界标准人口计算每2年合并资料的标化死亡率(标化率),标化死亡率年均变化百分比用对数线性回归计算.结果 开封县居民恶性肿瘤年均死亡率男性为95.09/10.万,标化率为117.41/10万;女
目的 应用捕获再捕获方法估计恶性肿瘤死亡人数,评价癌症登记处收集恶性肿瘤死亡资料的完整性.方法 收集林州市癌症登记处、民政和公安3个来源2004至2005年的恶性肿瘤死亡登记资料.用居住地址、姓名、性别、身份证编码、死亡时间、死亡原因等变量对不同来源数据进行匹配.利用3个数据来源的对数线性泊松模型估计林州市2004至2005年实际的恶性肿瘤死亡人数.结果 捕获-再捕获法估计林州市2004至2005
病史摘要患者,男性,34岁。2 d前因体检行上腹部CT提示肝右叶占位。无腹痛腹胀、畏寒发热,无恶心呕吐,无厌油腻,胃纳可,无咳嗽咳痰,无胸闷气促等不适。症状体征体格检查:皮肤巩膜无黄染,腹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腹软,右肝肋缘下未触肿大肝脏,右上腹无压痛,无反跳痛,余腹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脾肋下未触及,肝区及双肾区无叩痛。诊断方法上腹部CT提示:肝右叶富血供占位性病变,考虑肝癌可能性大。治疗方法行
病史摘要患者男性,74岁,治疗脑梗死住院期间查CT发现肝内巨块、弥漫性病灶,最大病灶约10.1 cm×7.4 cm,且合并门脉右支癌栓。症状体征体格检查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诊断方法CT检查见肝右叶低密度灶,较前增多、增大,门脉右前支显示不清,考虑肿瘤性病变。治疗方法整体评估患者病情,属于肿瘤BCLC分期C期(晚期),无外科手术指征,遂行肝癌TACE治疗。临床转归患者术前即有感染症
病史摘要患者因"体检发现肝占位性病变3周"入院。症状体征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皮肤、黏膜无黄染,未见皮下出血点及瘀斑。腹部平坦,无压痛及反跳痛,肝牌肋下未触及,双侧下肢无水肿。诊断方法腹部CT示门静脉内经明显增宽,肝右叶见大小约6.4 cm×8.7 cm的团状低密度影。腹部MRI显示肝右叶占位、渐进性增强,多考虑胆管细胞癌。治疗方法行肝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回报:肝细胞肝癌,中分化。术后1个月余
病史摘要患者,男性,61岁。主因"上腹不适伴皮肤黄染6 d"入院。患者6 d前进食后出现上腹部不适,无放射痛,无恶心、呕吐,同时发现皮肤黄染、小便色深,无皮肤瘙痒,无发热。2 d前上腹不适加重,难以进食。症状体征全身皮肤黏膜轻度黄染,无苍白,未见出血点、紫癜、瘀斑。腹软,全腹无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腹部未触及肿物,肝脾肋下未及,麦氏点似可及肿大胆囊。诊断方法采用腹部增强CT、上腹部增强MRI和内
目的利用口内扫描仪定量评估正常力咬合下后牙长轴角度变化量及牙冠特征点相对位移量,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招募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研究生志愿者15名(男性5名,女性10名,年龄22~30岁),用口内扫描仪扫描牙列,扫描获得张口状态上颌和下颌后牙表面数据(U1、L1)作为咬合前数据;嘱志愿者以正常力咬合,扫描后牙颊侧获得颊侧咬合数据,作为配准依据。在Geomagic Studio 2013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