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毅与温情

来源 :中国美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nyw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表达之动力源于人的精神情境。所谓精神情境,首先是指人性发端的情境,犹如某些溪流发端于绵绵芳草之沃土,某些则发端于皑皑白雪之山巅。人性发端之根源决定人的后天选择与判断。艺术是人精神倾诉的重要渠道,造成艺术的诸方面同样来自于和受制于人性。石良作品的一个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发端的原始情境不同。直观石良的品性,洒脱、坚毅而又特立独行。然此仅直观一面耳,触之弥久而愈能探知其心灵深处澄净坚磐的良善与温情。石良的艺术皆发端于此,从精神到语言,皆发端于人性中的一对矛盾而并存的情结,即刚毅与温情。
  近代哲学和文艺理论偏重于使用实证的方法去阐释世界,实证的方法固有其结构的严谨和逻辑工具的强大,但却不适合去考量一个人的内在精神。精神是含蓄的,精神又是模糊的,无法言说的,求取其精华的最佳途径乃是通过心灵的触碰与交流去品味和体验。对于认识艺术家,考量则不外乎两种途径,也就是人和作品。从单纯的性情角度来看,石良是一个率真刚毅的人,熟悉他的人对此皆深以为然、交口称道。而对于一个艺术的旁观者来说,最好的途径还是通过触摸他的艺术作品来感受他的精神与灵魂,从而触碰他的人性。
  石良20世纪80年代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一工作室学习,深谙第一工作室的学术精神。直至后来他始终从事的是油画创作与教学,第一工作室的学术精神始终渗透在他的艺术里。石良治艺专注勤勉,数十年孜孜不辍。他的绘画见证了他的艺术历程,他的语言见证了他的心灵轨迹。
  从某种程度上看,石良的早期作品带有欧洲传统的古典风格样式。这也是第一工作室的核心精神。之所以这样判断,主要是指语言和造型意识,自然,这一切来自于画家师承的精神。因此,从石良的早期作品里,观者可以体会到严谨的造型意识和稳健的绘画结构。尽管这种风格持续的时间不是很长,但在一定的意义上,这是石良的艺术后期升腾的基石。对于不同的艺术家来说,其攀升的具体途径会带有极具个人传奇色彩的差异,但差异之外也有其可循的规律。比如个性植根于共性,当共性规则的力量足以约束个性的时候,那么个性就会呈现出某种规范的表象;一旦个性充分地融汇于共性并驾驭它的时候,另外一种发端于规则却非规则的因素便奔流而出了。
  20世纪进入90年代以后的一段时间,石良以他的作品自然地阐释了这一规律。通过这些作品,我们看见了人性的趣味对造型诸元素的玩味和推升。此时,他的造型已经越过了抽象的一般规则,变得敏锐和坚韧,极具个人色彩。当观者这样想的时候,仿佛有几个风格类似和画家影子一掠而过,某些词汇,诸如:孤寂、敏感、神经质等成为这样一类作品的风格潜台词。我无法揣测石良在这一阶段是否有此理性意向,但他的绘画所折射出的审美情绪却与上述艺术家表现出的刻意与纤弱不同,无论是纯粹的绘画语言所折射的审美情绪方面,还是主题所寓意的观念方面,都有显著的区别。这便是深层的人性所折射出的光芒,没有纤弱和敏感,只有刚毅与伴生之温情。从语言的现象上看,同样是敏锐的坚韧的边缘与类似的表现语言方式,所以表达的审美情绪却截然不同。我们不得不再一次重复,这是人性使然。绘画语言本身是性情的写照,历史上,曾经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类似的表现方式所反映的审美情绪不完全不同。这一切都可以落实在最终极的语言上来探寻缘由。语言是精神的外化,石良的刚毅性情在不自觉中体现在绘画语言之中了,已经修正了某种样式的颓靡情绪。
  在这一阶段,从纯粹的绘画语言本身考察石良的作品,首先是形的因素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强化。这种强化首先体现在画面的形与自然形的距离上。自然本身的形与画面的形相差很大,强弱的节奏在这一时期作品里也变得强悍激昂,与初期的古典情结相去甚远。自然,这样的强化究其终极还是一种心灵的需求,是强悍的心灵向画面索取一种力量。作者在绘画的诸因素上都加以强化,对诸因素的关系处理上也是竭尽渲染。这是一个时期的情绪写照。但当观者细究绘画本身的时候就会发现,学院风范的影子却还是隐约闪烁在石良的作品中间。或者说,尽管一种激烈的情绪渗透于形的趣味,尤其是肌理与笔法之中,但出自于学院的严谨规则却丝毫无损。作品表现的情绪是强烈的,但造型语言的规则却还是严谨有序、不失章法。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我们看见了激情,也看见了温情,看见了心灵的矛盾和冲突。石良对形的趣味有极为独特的体验,尤其在边缘形方面,一般趋于敏锐清晰,富于坚韧度。然而,他却又对肌理笔法钟爱有加。清晰稳定、逻辑严谨的形与强烈却充满随机和不确定性的肌理似乎是一对调和困难的矛盾。但石良却以一种统一的趣味把它们融合到了一起,使得两强并列。似乎,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一时期他的很多作品的张力都是来自于这两种力量的制衡,即是画面的力量制衡。
  艺术家的心灵在不断地被生活和经历滋养,从而萌生不同阶段的生命体验。因而相对于艺术家个人而言,由不同历史阶段的体验心灵升华而出的作品是不一样的,石良亦不出其外。在近些年,石良的画犹如他的性情,逐渐趋于深沉超越。似乎削弱了某些张扬于外的力度,但却提升了一种更强更深沉的精神力量。观者可以看见,石良的作品在语言的体验和深度需求上与以前显著不同了。画面的诸因素都较以前的作品中庸了,边缘形也较以前含蓄了,但却更加富于一种韧性的力量。肌理和笔法也没有以前的作品那样跋扈,但更加浑厚严整,更加服从语言的整体需要。最显著的一点,过去的由形与肌理的矛盾所形成的张力被一种更加宽博的中庸情绪统一了,或者说对于两者的力量冲突由压制转化為调和。这是艺术语言的升华,也是审美判断力的升华。
  在纯粹的绘画语言之外,石良的作品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画外的寓意和观念。在当下,对于观念的追求早已经成为时尚,甚至于很多人言必称观念。为我们所熟悉的,以观念为表达主题的作品和艺术家也很多。石良的作品也有表达某种观念之倾向。但与某些观念画家不同的是,石良作品中的观念是以一种隐喻的方式出现,抑或更加含蓄地以某种难以名状的情绪的方式来呈现。他的早期作品和近作都体现出这一表达观念的特有方式。与我们常见的观念绘画相比较,石良的隐喻和情绪的终极动力都是出自于情感的诉求,而不是像很多观念绘画那样显得苍白和仅仅剩下概念。
  石良就是这样一个艺术家。在整体的印象里,他的作品从立意到语言都有某种程度的现代的甚至于时尚的气息,但当观者用心品味他的画面语言的时候,却又发现他的立足点是在传统甚而是古典的彼岸。刚一接触,他的作品给人的最初感觉是刚毅粗犷,激情恣意,可一旦用心品味,观者又会发现,他的作品里常常流露出单纯与良善。这些因素组合在一起似乎很矛盾,但又是那样的协调和统一。这种统一来自于无形的力量,也就是更加宽宏的审美情绪,一种善于组合融汇的审美能力,但究其终极,还是来自于人性的光辉,来自于艺术家的一种刚毅、一种温情。
其他文献
“英特尔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奖”(Intel School of Distinction Award)由英特尔公司在美国设立,旨在奖励在科学和数学教育方面有出色成绩的学校。为引进全球优质教育资源,完善创新人才培养环境,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于2010年将这个项目带入中国,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一起,设立“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奖”,在全国范围内选拔和奖励在科学教育中有出色成绩的学校,中国也成为在美国以外的第
[内容摘要] 174年前摄影术的诞生,迫使绘画变革;网络时代下的面对传统静态影像记录功能的质疑,使影像在转型中审视影像、揭示影像和拓展影像的疆域,静心探索影像的本质。  [关键词] 影像 非常之城 本质 钱永宁  174年前摄影术的诞生,迫使绘画变革,那时的欧洲正是印象派被学院派嘲讽不断但最终完成了绘画中色彩与造型的变革,从而使绘画去功能化并逐步回归本体;后印象派起,在心灵的呐喊、超然和诗性中走向
展览时间:2014.02.20 至 03.03  展览地点:中国美术馆13—17号展厅  主办单位: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  本次展览共展出113名全国著名画家的国画作品122幅,其中个人作品113幅,合作作品9幅。这些作品形式、布局、构图、造型、色彩、风格、境界各异,蕴涵了深厚的艺术底蕴、鲜活的时代气息和较高的审美价值,从多方位、多角度描绘了临汾的过去和未来、成就与辉煌、光荣与
[编者按]  一旦你走进吕胜中的课堂,就会引起内心新鲜而强烈的求知欲。你原有的美术理论知识与他讲授的道理互相博弈,继而产生某些莫名其妙的冲突,他倡导的用“常态的眼睛”观察世界,何谓“常态”?他提倡关注所描绘对象“看不到的内在”,反对千人一面的“可怕的相似”……这一切的一切会使你不由自主地思考,对许多艺术方面固若金汤的法则和习惯产生怀疑。一段时间下来,你会发现艺术创作本无对错之分,我们是不是应该多了
由于戏曲的广泛流传,民间最熟知的明代人氏莫过于风流才子唐伯虎了,其诗书画都非常了得;但一般人并不太了解他所在的“吴门画派”。吴门画派,是明代中后期活动于江苏、浙江太湖沿岸地区苏州、松江一带最大一支中国画流派。吴中地区山明水秀,物产丰富,经济文化发达,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地。此画派魁首为沈周和文徵明,他们所确立的吴门文人画风在当时完全统治了画坛,所向披靡,精品杰作不断涌现。  吴门画派的正式提出,最早见
孔 紫  1952年生于河北省唐山市,1985年在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进修,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现为中国国家画院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女画家协会主席、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  作品曾参加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及“百年中国画展”、“北京国际双年展”等国家级展览。其代表
[编者按]  城市雕塑,指立于城市公共场空间的雕塑作品。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雕塑出现了“质变”。面对“千城一面”单调的城市景观,人们试图通过各种努力弥补环境中文化的空缺,找回被忽略的“文化平衡”。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重庆的《歌乐山烈士纪念碑》,深圳的《开荒牛》等,作品刚落成便获得普遍好评。1990年之后,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雕发展进入了业内所称的“黄金十年”,各地对于城市
一种普通的食品添加剂会令战胜流感变得非常困难。  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是一种普通的食品添加剂,对于同样接种流感疫苗的老鼠来说,以含有这种添加剂食物为食的老鼠比那些不以含有这种添加剂食物为食的老鼠要多花费3天以上的时间才能从流感中恢复過来。来自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毒理学家Robert Freeborn在4月7日举行的2019年度实验生物学年会上就此作了报告,他表示这项未公开发表的结果显示出普通
中国出版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质的艺术瑰宝,耗时25年编纂的浩然图典,6000多位专家学者的呕心力作,经过34家出版社的通力合作,数以万计的工作人员参与其中—《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于2011年年底圆满完成了302卷的出版工作。《中国美术分类全集》收录了我国从新石器时代到20世纪末的数以万计的优秀作品,分别归类为:绘画类、工艺美术类、雕塑类、建筑艺术类、书画篆刻类、现代美术类、民间美术类。  为总结《中
一  邹雅,1916年生于无锡鸿山镇。他少时读书成绩优秀,酷爱绘画,但因家庭贫寒,中途不得已退学;后1934年到上海,靠画画谋生,曾在新光书店、民强艺术社从事美术设计工作,并开始创作木刻作品。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邹雅离开上海,经武汉取道西安,于1938年到达延安,进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学习。著名版画家彦涵回忆说:“邹雅和我同期进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学习,我们睡在一盘土炕上,同饮一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