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霍桑小说中的圣经原型看其宗教观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ge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圣经》为纳撒尼尔·霍桑的小说提供了大量的原型和素材,从其代表作《红字》中,可以看到“伊甸园”原型、“魔鬼原型”、“亚当—夏娃”原型、“圣母”原型、“替罪羊”原型,这些原型在霍桑的作品中反复出现,体现了他矛盾复杂的宗教观。
  关键词: 霍桑小说 圣经原型 宗教观
  纳撒尼尔·霍桑(1804—1864)是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他是美国“文艺复兴”时期与基督教关系密切的一批作家中独具特色的一位。清教主义对霍桑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其经典《圣经》不仅为霍桑提供了丰富的主题思想,还为他提供了大量的原型和素材。
  神话原型批评的集大成者诺思洛普·弗莱认为,原型就是文学作品中“典型的即反复出现的意象”[1]。原型通常是指可以在大量的各种不同的文学作品中,以及神话、梦幻、仪式化了的社会行为方式中发现的叙述构思、人物类型或者意象。通过对霍桑小说的分析研究,不难发现霍桑有意无意地将《圣经》中的许多原型移植到自己的作品中。
  一、“伊甸园”原型
  “耶和华神在东方的伊甸立了一个园子,把所造的人安置在那里。耶和华神使各样的树从地里长出来可以悦人的眼目,其上的果子好作食物。园子当中又有生命树和分别善恶的树……”[2]亚当和夏娃偷食了禁果以后,上帝将他二人赶出了伊甸园,让他们在人间遭受苦难。后世的人们将伊甸园比喻成“快乐之地”或“乐园”。伊甸园的失落和重建被许多作家运用到文学创作中,他们在文学作品中寻找失落的乐园,渴望重建人间的乐土。霍桑也不例外,伊甸园的原型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霍桑生活的时代是理想主义色彩浓郁的时代。独立革命之后的美国生机勃勃,获得了政权和自由的美国人民以极大的信心和热情,积极地在新大陆的土地上,开垦新的文明。现代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使社会各阶层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社会上不安定的因素增多了,人们的生活受到了新的冲击。许多人对现代文明碾碎并取代传统文化的现象进行深刻的反思。为了重建心目中理想的“伊甸园”,霍桑曾经参与了新英格兰超验主义者们合股经营的乌托邦式的农场——布鲁克农场的实验,但在入股后几个月,他便退出了。
  《红字》的第十七章中,海丝特希望丁梅斯代尔和她一起逃离小镇,去森林的深处或重返欧洲大陆。穿过林中小径,“越往深处去,就更深深地通向蛮荒野地”[3],在森林的深处,海丝特幻想着一处将他们从苦恼的世界带出,享受幸福的地方。或者海上的宽阔航道,离开这把他们禁锢已久的小镇。森林深处和遥远的欧洲大陆,是海丝特心目中的伊甸园,她深切地希望丁梅斯代尔可以“把遭受到的一切损害都留在发生地”[4],追寻属于他们自己的幸福,不再为罪恶所累。霍桑在《红字》中,向读者展示了另一个版本的“伊甸园”,那是挣脱罪恶的枷锁,开始新生的地方。
  伊甸园的追寻、重建与失落,是霍桑从《圣经》中移植到自己作品中的一个原型。人间是否有真正的伊甸园呢?霍桑认为,那只是一个遥远而不可即的美好的理想,海丝特和丁梅斯代尔最终无法到达那美好的圣地,正说明了这一点。
  二、“魔鬼”原型
  在霍桑的小说中,“魔鬼”的形象反复出现,被刻画得较为生动形象。从《圣经》中的故事开始,魔鬼作为诱惑人类、骗取人类灵魂的形象,在西方文学创作中不断出现:弥尔顿的《失乐园》中的撒旦、歌德的《浮士德》中的梅菲斯特……作家们赋予了魔鬼形象不同的含义。霍桑笔下的“魔鬼”,有的是作为诱惑者出现,有的是被仇恨异化了的人,有的则以企图改变造物规律,作为神的创造力的对立面的形象出现。
  被仇恨异化了的人在霍桑的笔下成了魔鬼的化身。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红字》中的罗杰·齐灵渥斯。被妻子背叛了的齐灵渥斯本是一个无辜的受害者,然而,被嫉妒与仇恨扭曲了的他为了报复摈弃了自己的理性,粗暴地侵扰他人的灵魂。他那丑陋的外表和畸形的身体,成了他丑陋和畸形的灵魂的真实写照,“一个丈夫忌妒时的愤怒是最可怕的,他的报复是无止境的”[5]。为了报复丁梅斯代尔,齐灵渥斯一边给他治病,一边“竭力深入他病人的心扉,挖掘于他的准则之中,探询着他的记忆,而且如同一个在黑暗的洞穴中寻找宝藏的人一样,小心翼翼地触摸每一件东西”[6]。齐灵渥斯将自己装扮成一位可信赖的朋友,不断地以险恶的方法刺探丁梅斯代尔不安的灵魂,折磨他的精神,并在这种变态的复仇行为中获得快感。基督教教义规定,为了想知道别人的反应侵害别人的灵魂和感情是不可饶恕的行为,因为人的躯体由于生活的煎熬和命运的变迁可能要经受各种磨难,但是人的内心却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在《马太福音》第五章中,上帝教导他的信徒不仅要善待恩人而且要善待恶人,不要向错待自己的人进行报复。齐灵渥斯疯狂的报复违背了上帝的意志,最终他由一个受害人变成了一个魔鬼。
  三、其他《圣经》原型
  通过对霍桑小说文本的细读,发现其中有很多从《圣经》中移植而来的原型,其中,“伊甸园”原型、“魔鬼”原型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在具体的文本中,还可看到其他一些《圣经》原型。
  “亚当—夏娃”原型被霍桑巧妙地移植到《红字》中,海丝特·白兰就是夏娃的化身,她是一个堕落的妇人,而丁梅斯代就是被诱惑偷食禁果的亚当。被驱逐出伊甸园的夏娃要承受生育的痛苦,要以辛苦的工作来赎罪。海丝特本可过着安逸的生活,由于偷食了禁果,她被周遭的人们排斥、抗拒。丁梅斯代尔的堕落是亚当的堕落,本来他是神所宠眷的孩子,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使他背弃了上帝,从此不得不饱受良心的苛责。
  海丝特在《红字》中站在刑台上示众时候的样子,不禁让人联想到“圣母”的形象。她怀抱着婴儿,服饰如画,神采安详,这正是在西方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中的“圣母”形象的体现。海丝特那坎坷的人生道路和行善积德的仁爱善行更让人觉得她具有圣母一般的高尚品格。
  弗莱在《批评的剖析》中提出:“一个典型的或偶然成为牺牲品的形象,正如他在反讽的调子中被深化一样,他在家庭悲剧中则开始被定型,我们可以称这种典型的牺牲者为替罪羊。”[7]霍桑笔下的海丝特·白兰和丁梅斯代尔还体现了《圣经》中的“替罪羊”原型。“替罪羊”既不是无辜的,又不是有罪的。他们是罪恶的社会的一个成员,但他们所得到的报应远远超过了他们所犯的错。
  霍桑小说在原型的移植上,体现出本人的宗教理念。他将自己的宗教理想融入小说创作,还运用清教主义的基本立场和精神评价笔下的人物、处理他们的命运。通过对霍桑小说的研读和对其中《圣经》原型的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霍桑那矛盾复杂的宗教观。
  参考文献:
  [1][加]诺思洛普·弗莱.批评的剖析.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99.
  [2]刘意青.《圣经》的文学阐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17.
  [3][美]纳撒尼尔·霍桑著.胡允桓译.红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154.
  [4]同3,第155页.
  [5]基督教《圣经》.南京:中国基督教协会,1998:90.
  [6][美]纳撒尼尔·霍桑著.胡允桓译.红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94.
  [7][加]诺思洛普·弗莱著.陈慧,袁宪军,吴伟仁译.批评的剖析.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17.
其他文献
1.教学实录  一次某级护理某班的康复护理课,是我给她们上的第2次课,我对她们还不太熟悉。内容是《康复护士在康复治疗中所起的作用》,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康复治疗的特点及康复护士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从而明白自己作为康复护士的职责,初步树立自己的职业道德观念。  导入新课后,我问道:“选择专业时,每个同学应该都曾希望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护士,对吗?”我满心自信地以为,就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大家都会答“是的
摘 要: “学案导学”是教学改革中出现的新概念,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它的特点在于导读、导思、导练、导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学案导学”已逐渐成为初中物理教学方式的主流,初中物理教师必须彻底抛弃传统陈旧教学观念,树立现代生本主义教学理念,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将课堂教学主动权归还给学生,有效强化物理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学案导学 教案  随着素
摘 要: 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是班级成员的代言人,是班主任与班级成员之间的桥梁与纽带。然而,在进行班级和学校的具体工作时,班干部有时会遭遇班级成员的误解,也会产生困惑。本文从提升班干部自身心理品质的角度出发,使班干部更加坚定地做好本职工作。  关键词: 班干部 职业学校 心理品质  在班级的各项工作中,班主任的作用毋庸置疑,而作为教师和同学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的班干部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班干部能
本文探讨了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把兼具教育性与游戏性的教育游戏融入教学中。同时也探究了教育游戏融入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的可行性,最后提出了教育游戏设计中教师要注意的设计原则。  一、引言  在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采用机械记忆的方法,小学生往往兴致不高,学习效率低下。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教师通常采用图片、动画、声音等多种感性材料作为教学的辅助和补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摘 要: 反思能力是当前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学前教育专业高级应用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蒙台梭利教育》这一实践类课程为例,开展基于学生反思能力培养的学前教育专业实训项目设计的研究,从学生实践反思能力培养角度出发,对本实训项目的设计思路、内容体系、实施方案等进行设计,并探索积极有效的考核方式。  关键词: 反思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 实训项目 《蒙台梭利教育》  随着幼儿园课程
摘 要: 据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基本性质和特点,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进行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其中思维能力是能力培养的关键。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关键是掌握提问的技巧。本文从阶梯提问、层层设疑,开启深刻的思维;联系旧知、贯通认知,拓展广阔的思维;巧妙设问、变换角度,诱导灵活的思维;批判提问、开启争论,培养批判思
摘 要: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英语已经成为中小学的重点课程之一。虽然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没有专门的语音课,但语音学习一直是小学英语学科重要和首要的学习任务之一,它直接关系并影响小学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及字母、词汇和句型、课文的学习,它是英语听力能力培养的基础。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语音教学必不可少。小学阶段的语音教学一直是英语教师交流的重点,作者结合实践,总结了在小学阶段实施语音教
在初中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最大的压力莫过于升学考试,只要一天不废除升学考试,应试的竞争难免扭曲教育的人本主义。目前,“教育自由”是“竞争的自由”,所谓“教育权利”是参与竞争的权利,所谓“教育平等”是竞争机会的平等。在无法改变的现状面前,教师只有调整自己的心态,才能适应社会现状,愤青可以出诗人,但更多的是出纠纷。挫锐解纷,和光同尘,和谐,是大同社会的普遍追求。  一、君子反省,异于常人  “吾日三省吾
摘 要: 中高职衔接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但中高职的衔接存在人才培养定位模糊、课程设置重复、专业内涵脱节等问题。针对此,文章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数控技术专业为例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 中高职衔接 职业教育 数控技术专业 问题 对策  职业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技能型、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产业的转型升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摘 要: 本研究对研究对象在实验前后分别进行800米跑测验,测验时间、条件前后一致。虽然实验后两个班800米成绩都有很大提高,但实验班提高更大,实验前后的成绩经检验P 0.05,无显著性差异。通过实验结果表明,实施运动处方对学生提高800米跑成绩效果显著。  关键词: 女大学生 800米跑 速度耐力 运动处方  1.引言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随着知识的不断增多,身体素质却越来越差。尤其对于青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