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分析

来源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jsj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与穿刺或置管相关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儿童心脏中心重症监护室收治的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下肢静脉穿刺或置管的683例患儿,其中临床可疑血栓形成者55例,经超声证实血栓形成者26例为血栓组,超声未见血栓形成者29例为对照组。对比分析2组患儿在多个可能的危险因素上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探寻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穿刺或置管相关下肢静脉血栓的高风险因素。

结果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下肢穿刺或置管相关静脉血栓发病率为3.81%(26/683例)。血栓组与对照组患儿在年龄(62 d比92 d)、体质量[(3.92±0.66) kg比(4.61±0.86) kg]、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危重评分(Vasoactive-Ventilation-Renal score,VVR)[(29.58±15.50)分比(22.14±11.72)分]、术后24 h血乳酸峰值[(3.59±0.66) mmol/L比(1.71±1.13) mmol/L]、术后输血[76.9%(20/26例)比34.5%(10/29例)]、合并感染[53.8%(14/26例)比24.1%(7/29例)]、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84.6%(22/26例)比34.5%(10/29例)]和穿刺困难[69.2%(18/26例)比17.2%(5/29例)]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危重评分VVR(OR=0.88,95%CI:0.77~0.99 ,P=0.04)、术后24 h血乳酸峰值(OR=6.62,95%CI:1.35~32.46,P=0.02)和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OR=0.04,95%CI:0.00~0.63,P=0.04)为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结论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VVR评分高、术后24 h血乳酸峰值高和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是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下肢静脉穿刺或置管相关血栓形成的高危风险因素。

其他文献
日本胃癌治疗指南首次发表于2001年,其目的是为了明确不同治疗方案的适应证,从而减少不同医疗机构间治疗方式的差异。随着病例的积累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发展,早期胃癌(EGC)内镜下切除(ER)的适应证和治愈性范围有所扩大,但是,仍有部分问题亟待解决。使用风险评分系统(eCura system)评估淋巴结转移(LNM)的情况,可能有助于确定不符合内镜切除标准的EGC患者的治疗方案。对于不符合
期刊
期刊
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儿科收治的1例新生儿狼疮综合征并室性心动过速伴发育异常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女,3 d;临床特点为室性心律失常、皮疹、黄疸、发育异常;查体:脉率快,皮肤黄染,宽眼距、内眦赘皮、高鼻梁,右侧通贯掌;抗干燥综合征抗原A(SSA)抗体、抗Ro-52抗体阳性,心电图示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伴室房逆传),染色体核型分析示46,XX。予心电监护、抗心律失常、抗感
泌尿系统感染(UTI)是儿科最常见的细菌感染性疾病之一,约30%的婴幼儿在初次感染6~12个月反复发作。而在有泌尿系统发育畸形的儿童中,约30%的患儿以UTI为首发表现,故UTI可能是潜在肾脏结构异常的前哨事件。婴幼儿UTI常并膀胱输尿管反流等先天性尿路畸形,对于反复感染的高危患儿,易出现肾脏损害及肾瘢痕,进而导致终末期肾病。因此,早期识别、及时治疗和合理管理对改善预后十分重要。现总结近年来国内外
高迁移率族蛋白B1作为一种表达于真核细胞核的非组蛋白,释放到细胞外后可促进炎症反应,参与细胞因子的正反馈环,与多种自身免疫性及炎症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其可能成为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的血清标志物,并对幼年特发性关节炎预后及川崎病患儿对静脉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可能具有一定预示作用。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APSGN)病情迁延的高危因素,为儿童慢性肾脏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7年8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肾脏风湿科住院,临床诊断为APSGN、临床资料完整且随访时间≥12个月患儿的病历资料;根据患儿病程是否超过1年,分为非迁延组及迁延组,Logistic回归分析病情迁延的高危因素。结果共271例患儿纳入研究。其中男197例,女74例;中位
目的探讨儿童慢性肾脏病(CKD)的病因构成、并发症及治疗情况,为儿童CKD的综合管理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肾脏科住院的CKD患儿临床资料,对其病因构成、并发症、初始治疗情况等信息进行回顾性调查及分析。结果1.本组371例CKD患儿中,男女比例为1.44∶1.00。年龄分期0~3岁35例,4~6岁54例,7~12岁189例,13~18岁93例
目的探讨儿童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D+HUS)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预后及治疗。方法分析2001年1月至201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儿科收治的36例D+HUS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治疗前后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体液免疫和尿液等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经治疗,患儿血白细胞计数[(9.28±6.77)×109/L比(11.20±5.93)×109/L]、C-反应蛋白[7.15(3.34
近年来研究发现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伴神经发育障碍(NDDs)的风险正逐年增加,包括认知、适应性、运动、语言、孤独症谱系障碍等。已通过结构及功能神经成像等影像学检查证实CHD患儿大脑发育存在异常,可能为宫内发育不良所致。拷贝数变异(CNVs)等基因异常对CHD伴NDDs具有重要影响。一些参与载脂蛋白E产生、Wnt信号传导通路和组蛋白修饰的基因变异以及1q21.1、16p13.1-11和8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