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对厌氧环境中硫酸盐还原菌所致铜镍合金腐蚀行为的影响

来源 :表面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a_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究环境因素(温度)在微生物腐蚀(Microbiologically Influenced Corrosion,MIC)过程中的影响以及细菌最适宜的温度条件,初步探索铜合金的MIC机理,为微生物的腐蚀与防护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生物学分析、表面分析以及电化学手段,研究不同温度(25、37、45℃)条件下培养基中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reducing Bacteria,SRB)的生长状况和铜镍合金表面的腐蚀状态,进而对微生物体系中的MIC行为进行分析.结果 从生物学分析来看,培养周期内SRB细胞的数量先迅速增加,之后又逐渐减少.温度为37℃时,检测出的SRB细胞数和培养基中生成的H2S最多.从表面分析来看,铜镍合金表面生成不致密的生物膜,在生物膜下面检测出点蚀坑,且点蚀密度小.温度为37℃时,生物膜覆盖的区域最大,且该温度下检测到最大的平均点蚀坑深度,约9.3μm.从电化学分析来看,在各种温度下,浸泡在生物介质中的试样的开路电位(OCP)大致向正方向移动,Rp曲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温度为37℃,试样检测出的Rp值最小.结论 温度能够影响SRB所导致的铜镍合金的MIC行为,且温度为37℃时,SRB的生长状态最好,铜镍合金的腐蚀最严重.SRB所导致的铜镍合金腐蚀的腐蚀机制可能是EET-MIC和M-MIC同时存在,且与铜镍含量的差异相关.
其他文献
重力式锚碇是典型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过程中的水化热应予以严格控制,避免产生温度裂缝.以郭家沱大桥锚碇为例,在施工前进行水化热分析,制定相应的大体积混凝土温控措施.经现场监测,各项指标均满足标准限值,未出现混凝土温度裂缝,证明温控措施有效,确保了锚碇质量.
污水厂污泥未实行规范填埋期间,大量的污水厂污泥倾倒在简易填埋场,随着时间推移,填埋场的稳定性和环境污染倍受关注,如何安全稳定异位处置填埋场污泥这已经成为新的环境问题.针对这种问题,采用清淤机器人膜下清淤的技术对污泥库中的污泥进行取泥中试试验,探讨清淤机器人膜下清淤的技术对填埋场污泥进行处理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清淤机器人膜下清淤技术适用于填埋场污泥取泥工艺;填埋场污泥库区过大可采取分区域取泥;可采用中间缓冲池过渡提高出泥的稳定性;膜下取泥需进行多重除杂工艺便于输送及后续处置.清淤机器人膜下清淤的技术是填
在分析城郊公路与市政道路服务功能区别的基础上,论述了城郊公路实施市政化改造过程中横断面设计阶段的基本原则以及决策主要影响要素,明确实施市政化改造后道路应以市政用途为主导,同时建议在横断面设计阶段确定一级及以上等级公路改造后采用4幅及2幅路、二级及以下等级公路改造后采用3幅及单幅路;最后推荐了各车道宽度.
目的 研究高速列车轴盘制动引起车轮多边形磨耗的形成机理,并提出相应的抑制措施.方法 基于摩擦自激振动引起车轮多边形磨耗的观点,建立高速列车拖车轮对-轴盘制动-轨道系统的有限元模型.采用复特征值法,分析制动工况下制动盘和制动片摩擦激励的振动.根据等效阻尼比判断摩擦自激振动的不稳定性,等效阻尼比越小,则不稳定振动发生趋势越强.当等效阻尼比小于–0.001时,不稳定振动的振幅会克服系统阻尼逐渐增大.为了考虑模型中非线性因素的影响,采用瞬时动态仿真,获得制动时轮轨间的法向接触力,通过功率谱密度分析,获得轮轨振动主
目的 研究表面吸附膜在热弹流润滑中的作用机理.方法 构建考虑表面吸附膜的非牛顿流体点接触热弹流润滑模型,分析润滑剂的非牛顿性、吸附膜及钢的热传导系数对热弹流润滑性能的影响.结果 润滑剂的非牛顿性及吸附膜的计入对油膜压力和厚度的影响很小.与牛顿流体相比,非牛顿流体可以得到较低的温升和摩擦系数.同时,随着非牛顿流体特征剪应力的增大,油膜中层温度和吸附膜表面温度有所提高.吸附膜的存在明显提高了润滑油的温升,但降低了摩擦系数.摩擦副表面的摩擦系数随着卷吸速度的增大而逐渐降低.在相同的卷吸速度下,摩擦系数又随着吸附
目的 建立具有非对称表面织构的粗糙平面的表征方程,并分析方程参数对其形貌的影响,依托表征方程重建的织构平面研究非对称表面织构在动压润滑条件下的润滑特性.方法 根据非对称织构平面的加工过程,基于W-M函数重构粗糙表面,再叠加非对称织构形貌特征方程,实现不同尺寸非对称表面织构的数学表征,利用Matlab软件对方程中表面织构参数和粗糙表面参数对织构平面形貌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利用方程表征的织构平面建立动压润滑压力油膜的实体模型,对压力油膜进行CFD计算,分别得出正向非对称织构、对称织构、反向非对称织构中的压力分布
目的 构建MoS2薄膜的摩擦因数模型和磨损模型,预测其磨损体积.方法 通过球-盘摩擦磨损实验,研究法向载荷和滑动速度对MoS2薄膜摩擦因数的影响规律,其中最大接触压强范围为441.08~1393.82 MPa,滑动速度为0.05~0.628 m/s.利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白光共聚焦显微镜分析MoS2薄膜的磨损形貌.结果 基于赫兹接触理论,建立了MoS2薄膜摩擦因数与法向载荷和滑动速度的数学模型.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之间的最大相对误差为12.02%,其余预测结果的相对误差均小于10%.从摩擦耗散
目的 探索制备摩擦因数低、硬度高、弹性模量高和耐磨性高的TiAlCN涂层.方法 采用多弧离子镀技术在F690钢表面沉积具有不同碳含量的TiAlCN涂层.通过扫描电镜(SEM)、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拉曼光谱仪、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纳米压痕仪、往复式摩擦磨损仪和台阶仪对涂层的结构、硬度、弹性模量、摩擦磨损性能和磨痕形貌进行分析.结果 碳含量对TiAlCN涂层的结构、硬度和摩擦学性能有比较明显的影响.涂层表面粗糙度会随着涂层中碳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此外,涂层的组
目的 提高IN 718涂层的抗氧化性.方法 向IN 718镍基粉末中添加2%Si粉,使用等离子熔覆技术在H13钢表面制备涂层.利用线切割将涂层从基体上剥离,使用高温炉在静态空气中进行900、1000、1100℃的循环氧化实验,测试了Si改性IN 718涂层的抗高温氧化性能,通过XRD、SEM、EDS分析了涂层及其氧化层的组织、成分的变化.结果 添加Si改变了涂层的微观组织,增加了等轴晶的含量,提升了涂层的显微硬度.两种涂层在900℃的氧化动力学曲线基本一致,氧化层均为Cr2O3.IN 718在1000~1
目的 通过退火来提高等离子熔覆FeCoCrNiAl高熵合金涂层的耐磨性.方法 通过等离子熔覆技术在45号钢基体上制备了FeCoCrNiAl高熵合金涂层,并分别在500、800、1200℃温度下退火2 h.退火前后的涂层由XRD、能谱仪、扫描电镜、三维形貌仪、摩擦磨损试验机、硬度仪对其组织形貌及力学性能进行测试与表征.结果 退火前的FeCoCrNiAl熔覆涂层由BCC相和大量非稳态FCC相构成.经500℃退火后,涂层形成了单一BCC相;经800℃退火后,涂层中的BCC相开始转变并析出均匀分布的FCC相.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