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经营者农产品合格证的使用意愿及影响因素

来源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ping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在农产品合格证的试行中,还存在着积极性不高的现象,根据相关调查,影响生产经营者使用合格证意愿原因主要有现有合格证功能单一、成本较高、易用性和公平性不足以及缺乏强制力等因素.针对生产经营者在开具合格证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在政策制定上通过科学界定和规范主体范围、开具依据、信息内容、开具单元、样式和产地编码,并加强对现有质量证明的有机整合,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等方式提高政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从而增强生产经营者的开证意愿,保证政策的顺利实施.
其他文献
生育危机是生育率长期处于很低或极低水平的状态,这种状态将导致人口快速衰退和高度老龄化,并由此引发一系列不利的社会经济后果.中国正面临着陷入生育危机的风险,除了社会、经济和政策等结构性因素给中国生育率带来的下行压力以外,长期的低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的生育意愿、普遍存在的生育赤字,都预示着中国已面临陷入生育危机的重大风险.要避免生育危机,在政策上至少应该采取两个行动策略,一是消除生育赤字,二是提高生育意愿.
纵观2015—2020年中外女性主义伦理学的研究成果,女性主义伦理学嵌入政治、生命、教育等与当代女性发展和社会进步等主题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形成不同于传统伦理学的重要课题.在政治方面,各国学者结合女性主义伦理学理论,为公共政策的提出、家庭关系的建立以及反对针对女性暴力的措施提供了新路径.在人类生命的探索上,女性主义学者一直跟踪科学技术发展研究新问题和新挑战.在教育方面,女性主义伦理学也关注到对于弱势群体的教育和高等教育政策等问题,提出许多新的理念和设想.女性主义伦理学已经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只为性别或者只为女
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经过40年乡村的改革与发展,乡村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乡村人口迁移、多种社会力量进入乡村和乡村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都需要新的乡村治理机制.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之一是治理有效,有效的乡村治理需要建立现代化的治理机制.乡村治理现代化需要政府将公共服务作为乡村治理的目标,这就要求行政下沉基层,实现政府与农民的密切互动,建立以效果为导向的乡村治理机制.中国乡村治理现代化不仅仅要为乡村振兴提供保障,而且也要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基础,在乡村振兴中,乡村治理
在人类生态—生命一体化安全面临重大挑战的整体态势下,生态问题已成为事关人类生命健康安全以及永续发展的重大关键问题.生态空间是保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场域,生态空间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质量以及能否永续发展,生态空间正义是实现正义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生态空间治理过程中的空间控制、空间碎片化、空间排斥化以及空间同质性所导致的生态空间非正义现象反映出全球生态空间治理和合作主体间在意识观念、合作组织等方面还缺乏桥梁和契合点,亟须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共同价值和共同组织予以引领并加以构建.只有坚持全人类
兜底条款作为一项刑法立法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刑法规范的有限性与社会生活的无限性之间的裂谷鸿沟,具有存在的合理性.然而,兜底条款本身却因缺乏明确性而饱受学界诟病,司法实践中也有被恣意扩大适用的情况.抽象性的规范结构是兜底条款明确性受到质疑的关键原因,同时也是进行明确性判断的重要依据.明确性原则是判断刑法中的兜底条款是否合宪的判断标准.在对兜底条款进行类型划分的基础上,对明确性标准进行体系化建构,合理划定兜底条款的外延边界,以追寻刑法规范之灵动与安全的平衡,这是刑法中兜底条款适用之法教义建构的核心内容.
法律保留直接关涉行政法治实现和公民基本权利保障,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下称《宪法》)缺乏一般性的法律保留规定,仅有个别零散的特别保留,缺乏精神统摄.首次系统性规定法律保留制度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下称《立法法》)使命重大.然而,作为界定中国法律保留和立法保留范围直接依据的《立法法》第八条和第九条,一直存在着诸多逻辑矛盾和宪法冲突,至今仍未得以有效疏解,严重桎梏中国法律保留制度的健康生长.本文从法律属性、立法权限界分和保留事项范围的视角切入,对《立法法
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着两种主流的师生关系结构形式.一种是以教师为绝对主导的单一结构形式,另一种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结构形式.这两种关系结构形式可以说各具优缺点.然而,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本质规定性及日益多元的学生主体和纷繁复杂的思想文化现象,这两种关系结构模式都难以满足当下的教学需求.因此,需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师生关系结构形式转型.在对已有两种关系结构形式利弊分析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一种新的模式,即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权威与平等的动态平衡,实现互动结构形式的内在张力,以满足新
农业生态化转型强调对自然环境的主动适应和主动式保护,通过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变、发展质量的升级及发展效益的提高.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为例,分析西部地区农业生态化转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近年来在农业生态化转型方面的实践探索,总结农业生态化转型中的有益经验,提出逐步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支持制度、进一步推动小农户生态化转型、建立与农业生态化发展相适应的市场体系、在农业生态化转型中注重系统化思维等方面的启示建议.
日本《地理标志法》自2015年正式施行,标志着日本地理标志保护进入专门法与商标法混合保护的时代.该法结构合理,确立了生产者利益、产业发展、消费者利益三重保护目的,明确了保护对象的范围.该法主要就地理标志的注册、管理以及不法利用地理标志的法律责任进行了规范,并在兼顾公益和私益、信息充分公开与交流、平衡与商标法的关系等方面有创新.我国《民法典》已将地理标志单列为知识产权的客体之一,实施该法典,应借鉴日本的经验,整合我国现有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制定我国的《地理标志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现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有机衔接,这为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从目前学界的研究成果来看,构建何种模式有助于实现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衔接尚处于研究空白状态.基于此,本研究从共生理论的视角出发,认为农业经营对称互惠一体化共生模式是实现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机衔接的策略选择.在具体构建路径上,除了需要健全国家相关农业政策、加快推进信息技术运用、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农村先进人才成长以及破除小农意识的滞后性;更需要秉承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两者共生单元的地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