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变成“挫败”以后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ong147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儿上小学三年级,重新分班时成了抢手货,因为她学习好,几个班主任都抢着要。去谁的班呢?我向来尊重孩子的意愿,于是为她分析几位班主任的优劣。孩子的数学算强项,班主任张老师就是教数学的,所带的学生参加各类数学竞赛多次获大奖,深受家长的尊敬。更重要的是,她管理学生、调教孩子很有一套。孩子认真掂量后,决定投身张老师门下。我当然支持。
  大约半个月后,一向活泼开朗的女儿放学回家后很不开心。一问才知道,她班上几乎所有成绩好的同学都去张老师家“深造”了,她不想去,可张老师却点名要她去,说是“培优”。我对这种所谓的培优挺反感,可又不能直接表态反对,于是笑着鼓励女儿:“去吧,反正成绩好的都去了。”没想到就这一句话,把她惹哭了,说我不心疼她。我蒙了。有这么严重吗?于是又赶紧改变态度,支持她不去。
  还好,张老师并没有揪住不放,更没有打电话向我征求意见。我觉得这事儿就算过去了。
  期中考试前,班上摸了一下底。女儿语文考了94分,数学85分,面子上很过不去。我安慰她争取下次考好。她听了还是不能释怀。我感觉她心里有事,一问,果然不出所料。原来,发完试卷,张老师把她单独叫到了办公室,告诉她,这次她考得非常糟糕,特别是数学。“你怎么搞的,数学不是你的强项吗?”她脑子里一片空白,默默流泪。张老师问她是不是骄傲了,是不是自以为了不起了。她摇头否认。见问不出结果,张老师便叮嘱她:“赶紧培优,别让同学甩得太远了。”
  我仔细分析了试卷,感觉题目有一定难度,考前如果没有专项训练,仅靠平时学习不可能考太好。我问女儿那些参加培优的同学考得如何。她说最低的93分,100分的好几个。这可怎么办?我自问,又问孩子。她一言不发,不知所措。就在这时,张老师打来了电话:“这次没考好,没关系,期中考试可不能这样。这次就给她一个挫折吧,挫折教育也很重要哦……”她说的句句在理,并没有要孩子参加培优的意思。我也不好打听,千恩万谢后打算帮孩子好好辅导一下,准备打好即将到来的期中考试这一仗。
  接下来几天,女儿的情绪慢慢调整过来了,信心满满地准备期中考试。可万万没想到,期中考试的结果更糟,她的语文考了90分,数学却一落千丈,只得了70分,更要命的是,题目比上次的容易多了。怎么搞的?我很恼火,把女儿狠狠训了一顿。她“哇”的一声大哭起来,跑进自己房间“砰”的一声关上了门。
  我渐渐冷静下来,扪心自问:数学由强变弱,根本原因恐怕还是第一次考试的打击,那能算“挫折”教育吗?拿几道题型孩子根本没见过的题来考孩子,结果只能是“挫败”她的学习积极性。譬如一个孩子只能扛起50斤重物,努力一下有可能扛起52斤。如果你给的是52斤,你鼓励她扛一下试试,她失败了,那么这种方式算是挫折教育,是合适的。孩子受不了,你说她经受不起挫折,也可以;你鼓励她再努力一把,应该是最好的挫折教育。然而,你直接要求她扛起80斤,这不是挫败又是什么呢?
  我敲孩子的门,准备跟她好好谈谈。她在里面大吼:“我不要学数学!”我笑了,一边道歉一边哄她把门打开。待她平静后,我和她进行了一次轻松而又严肃的谈话,主题就是“要不要参加培优”。我悄悄用手机将谈话内容录了下来。这是一个结,我必须尽快把它解开。
  稍后,我躲开女儿,给张老师打电话,才开口,就听见她噼里啪啦一阵数落。她对我女儿算是失望了,甚至断言她的学习会越来越糟。“连一点挫折都承受不了,还能指望什么呢?”我很尴尬,准备好的一堆话瞬间忘得一干二净,直到挂了电话才勉强想起了几句。我想跟她说,其实我女儿没那么糟糕,从小她就受过所谓的“挫折训练”,比如摔倒了自己爬起来,完不成我交给她的任务就甭想买玩具……不然,她哪来的好成绩?
  周六,家长会后我单独找张老师沟通,把那天我跟女儿谈话时的录音放给她听。录音里我主要“煽动”女儿参加培优,重创辉煌;女儿阐述不想参加的原因,是因为做那么多作业很烦人。张老师一听乐了,先大赞我作为家长认识到位,接着说孩子理解有误,她办的培优班其实很有趣。她建议我不妨让孩子去她家玩玩,看看其他同学是不是很开心。
  我把张老师的话告诉了女儿,她听罢一声不吭。星期天我准备送她去张老师家,又遭到她的抵制。眼看着“死结”就要解开,我岂能功亏一篑?我给张老师打了电话,她要直接跟我女儿电话交流。也不知都说了些什么,几分钟后我女儿改变了主意。这师生之间,终于有了校外的亲密接触。对谁,都不容易啊!女儿那天培优回来,刚到家张老师的电话就打来了,既夸我女儿学习能力强,又称赞她心灵手巧,学习之余帮她叠的衣服超有型。我很自豪,这是我们平时教育的结果,孩子串亲戚常帮人家扫地、叠衣服等,深受亲戚好评呢!由于用了免提,女儿听见也乐了。我问她下次还去不去。她很放松地说,去,但最多上完这个学期。我问为什么。她说她希望自由支配双休日。
  一来一往,我跟张老师混熟了,把孩子的意思告诉了她。她不反对,很爽快地给了我一本书,说孩子聪明,让我在家指点指点也行,实在不懂就给她打电话,效果肯定一样。我窃喜。孩子回家也乐意说张老师,再也听不到“坏话”了。自然,她也重拾对数学的好感和信心。
  适当的挫折教育有必要,但有的时候,千万注意别把挫败当成了挫折。
  【编辑:冯士军】
其他文献
【教学案例】  一、整合提问,试讲故事  1.以提问助思疑:课件出示预学单上的相关学习任务。  2.借问题理结构:对疑问实施分层处理,指导学生梳理文本结构,理清故事梗概。  3.用问题串故事:把所提问题的答案串联起来,试着讲讲故事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学会提问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的能力。本环节的设计有两个用意,一是通过预学单的形式引导学生提问;二是通过对学生问题的分层处理,提升提问效果。
【摘 要】让学生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是《“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的教学要义所在。教师可通过船与船的比较、人与人的比较、数字与数字的比较、人物与环境的比较,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知哈尔威船长的人物形象,发现这一人物身上光辉的人性和高贵的精神品质。  【关键词】文本解读;人物分析;统编教材  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一篇经典小说。小说中哈尔威船长的精神品质感动了每一个读者。
等待她寻求帮助  问:我女儿12岁,渐渐懂事了。她时常帮我做些家务。但是每次做家务,如果我在旁边指导,她就很不高兴,说:“你干吧,你干吧。”弄得我很尴尬,走也不是,留也不是。  远黛  答:你应该等待孩子主动来请求你帮助。许多时候,当你看见孩子“啪”的一声摔倒,心疼得眼泪都要出来了,但是孩子自己会爬起来,然后偷偷瞄你一眼。如果你看上去十分担心,并且心急火燎马上要冲过来的话,孩子就会从你那里得到心理
摘 要:作为对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体育教学》杂志策划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学校体育口述史”专题。编辑部委托浙江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王水泉博士对北京师范大学毛振明教授进行采访,就我国当下学校体育改革密切相关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访谈。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周年;学校体育口述史;毛振明;中国学校体育发展;访谈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
It’s 2 AM on a Friday night. Our friends are out getting drunk at thelocal pub and enjoying their last few months of college, of youth. Meeraand I are sitting in a room without windows, staring blankl
During one of the numerous graduationrehearsals I was required to attend,thegirl next to me yawned and asked mewhen we would be able to leave。
Australian Prime Minister Kevin Rudd was thefirst western leader to deliver a speech in fluentChinese at Peking University. 本文为全文
摘 要: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体育教学》自创刊以来,始终秉持着服务于学校体育工作的初心和使命,是联结体育科研工作与基层教学实践的重要纽带。本文基于四十年来时代的演进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要节点,对《体育教学》进行历史性的回顾与新时期的展望,助力教育强国、体育强国的建设。  关键词:《体育教学》;40周年;创刊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
班级被扣分激怒班主任,女生获评“最没荣誉感学生”  2018年4月的一天,一对母女造访我的心理咨询室。母亲衣着朴素,神情焦虑。跟在她身后的女儿低着头,脸色憔悴,神情恍惚。不用说,孩子一定经历过非同寻常的事情。  为了让母女俩尽快平静下来,我放了一曲舒缓的音乐,并把音量调低。母亲先开口对我说:“老师,我是慕名来找您咨询的,女儿晓容近来情绪不好,还休了学。前天夜里,如果不是我及时发现,这孩子差点就……
当前的课外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尴尬的局面:学生层面来说,在课外还是主要沉溺于电视、电脑中,课外阅读自主性极差,90%的同学属于被动性阅读,没有自主课外阅读的意识,当然更谈不上课外阅读质量,即使老师有要求,家长有督促,大部分学生也会打折扣;教师层面来说,几乎所有的语文教师都明白,一个学期只教一本语文教材是无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观点也越来越被教师认同,但“有效性体现不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