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胆囊结石患者胆汁成分比较

来源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sywlp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不同类型胆囊结石患者的胆汁成分含量,探索胆囊结石类型与胆汁成分的关系。

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在广州市南沙区第六人民医院成功实施硬镜取石/息肉保胆手术的连续569例胆囊结石及息肉患者的结石成分类型和14种胆汁成分含量,比较各结石类型以及息肉患者各指标的差异。

结果

根据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和临床病理诊断结果,将患者分为胆固醇、胆色素、胆固醇-胆色素混合、碳酸钙结石以及胆囊息肉五组。与其它组相比,碳酸钙结石组胆汁中的钾、谷氨酰氨基转肽酶、碱性磷酸酶、总胆红素、总胆汁酸、胆固醇含量较低,而氯、碳酸氢根离子和PH值较高(P<0.05);胆固醇结石组胆汁中的胆固醇含量高于其它组(P<0.05),但与息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色素结石组、混合型结石组及息肉组患者各成分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胆囊碳酸钙结石患者的胆汁成分独特;胆固醇结石患者胆汁成分的主要特点是胆固醇浓度高,而胆色素结石和混合型结石患者胆汁成分无明显差别。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利用CT影像资料建立门静脉系统三维模型,结合有限元分析检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门静脉压力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连续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诊断为门静脉高压症的27例患者资料,其中男性17例,女性10例,年龄范围34~77岁,平均年龄56岁。27例患者均接受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手术期间测量门静脉压力值。将患者CT影像资料导入医学三维软件,重建门静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处理胆囊床在T1b期胆囊癌根治性手术中的应用及在不同期手术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西院肝胆胰脾外科2011年4月1日至2019年3月31日收治的21例T1b期胆囊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中冰冻病理确诊的患者纳入同期手术组,术后确诊补做手术及外院切除胆囊后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西院补充手术患者纳入二期手术组。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生存率及
肝胆外科手术常发生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并且术后肝功能恢复及预后与之密切相关。虽然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复杂多样,但线粒体结构功能障碍是重要的参与者。本综述旨在总结肝脏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线粒体变化、线粒体自噬和凋亡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为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新靶点和新思路。
探讨晚期肝癌免疫与靶向降期转化治疗的几个要点问题,晚期肝癌转化或降期治疗的定义,转化或降期后是否需要手术以及手术指征,手术后主要观察指标(终点),术后药物治疗方案。为晚期肝癌免疫与靶向降期转化治疗提供参考。
期刊
目的总结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PHNET)临床特征、诊治经验及分析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连续收治的21例PHNET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1例,女性10例,年龄36~75岁。临床病理指标与预后的关系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21例PHNET患者上腹部疼痛10例,腹痛伴恶心、呕吐3例,腹胀5
肝内胆管囊腺瘤是一种比较罕见的肝内囊性病变,具有一定的恶变倾向及较高的复发率。该病多发于中年女性,早期不易察觉,缺少特异性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易造成误诊。本文报道了1例误诊为肝包虫病的肝内胆管囊腺瘤病例。患者女性,38岁,有牧区生活史,影像学检查提示肝包虫病。患者行肿物完整切除术,术中发现肿物囊泡不同于传统肝包虫囊泡,术后病理诊断为肝内胆管囊腺瘤。
期刊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是复杂肝脏手术后肝功能损害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肝脏发生缺血再灌注时,体内或肝组织部分非编码RNA表达上调或下调,部分表达异常的非编码RNA参与调控HIRI。非编码RNA有望成为减轻HIRI的干预靶点。本文总结了非编码RNA种类及相关功能、不同非编码RNA在HIRI中的作用以及HIRI中各种非编码RNA之间的相互联系。
患者男性,54岁,诊断为肝左叶肝癌并肝内多发转移伴门静脉主干及左支癌栓(巴塞罗那分期为C期,门静脉癌栓Ⅲ型)。该患者手术不可切除,也不符合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适应证,故选择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阿帕替尼联合程序性死亡蛋白-1抗体治疗。经过6个周期治疗,肝左叶主病灶明显缩小,门静脉癌栓从门静脉主干退至门静脉左支内,肝内转移病灶消失,经评估后成功施行了荧光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
期刊
目的比较术后诊断的意外胆囊癌(ID-GBC)与术前诊断的疑似胆囊癌(PS-GBC)患者在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率方面的差异,评估术后ID-GBC患者从胆囊切除到再次手术的时间间隔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276名胆囊癌患者的临床特征、手术效果和预后情况。结果术后ID-GBC患者累计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8.8%、52.2%
目的研究肝切除术前血清前白蛋白水平与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肝切除术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到2016年10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肝切除术治疗的HCC患者临床资料。分别以前白蛋白200 mg/L和采用最大选择秩统计量法预测的前白蛋白为界值进行分组,并分别分析术前血清前白蛋白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不同界值水平患者的累积生存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