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与鲁迅的友情岁月

来源 :百姓生活·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yy36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峰对峙,两水分流”。这两位人物,在中国文学史上都不朽。
  胡适与鲁迅同为中国文坛上不朽的人物,但是由于政治和人为的因素,使二人成了文坛上东西互立的两面大旗,也使人们产生了胡适与鲁迅两不相容的错觉。其实,胡适与鲁迅这对“双峰对峙,两水分流”的旗手人物之间有过一段“蜜月”似的友谊。
  胡适与鲁迅的相识最早应该在陈独秀主办《新青年》杂志时代。当时,鲁迅的老乡、《新青年》编辑之一钱玄同经常到鲁迅的住处,将《新青年》拿给他看,并希望他能写点文章。鲁迅从《新青年》杂志上读到胡适发表的文章,尤其是读了《文学改良刍议》之后,对其文学革命的气魄和胆识十分敬佩。随后,胡适、鲁迅及鲁迅的弟弟周作人都成为《新青年》的撰稿人,再加上胡适归国后常住北京,同住一座城市的三个人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又有着大致相同的文学创作精神与工作环境,因此,彼此往来频繁,友谊日深。尤其是胡适与鲁迅,尽管鲁迅比胡适年长十岁,但鲁迅对胡适很尊重,每次去信都必称“适之先生”。他们不仅谈论学术问题,还谈论政治问题,甚至连生活中的琐事也互相交谈、托付。
  《新青年》时代,鲁迅和胡适都有专著出版,二人互相通信,对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相互探讨,并互相借鉴。1921年,胡适作《西游记序》时,对《西游记》的原作者胡适不能确定,只说是明朝中叶以后的一位无名的小说家。为帮其考证作者,鲁迅多方搜集资料,并抄寄了关于《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的许多资料给胡适。1922年8月14日,就《西游记》作者事迹的材料,鲁迅抄录了满满五张纸给胡适,对各种版本的说法都进行了详细说明和注释。对于这些,在胡适遗留在北京的日记里也得到了印证,胡适在这天的日记里写到“豫材送来关于《西游记》的材料五纸,信两纸,一并粘在下面。现在录奉五纸”。此后一段时间内,鲁迅处处留心关于《西游记》的资料,一旦发现就寄给胡适。1924年1月5日,“下午后寄胡适之信并文稿一篇,《西游补》两本”。
  对于胡适的《红楼梦考证》,鲁迅一再指出胡适的考证“最有力”,对旧红学的各种谬误“已历证其失”。他特别赞扬胡适考定作者生平的成绩,说过去人们多不知道曹雪芹是何等样人,“现经胡适之先生的考证,我们可以知道大概了”。同时,鲁迅对于胡适的文学功底与文采大加赞扬,鲁迅曾谦虚地说,“有《红楼》《水浒》(此两书的序由胡适所作)等新序在前”,自己就不敢再写序言了。
  胡适对鲁迅也极为尊重并十分信任。胡适治学严谨,所收书籍大都为“孤本秘籍”,因而不轻示于人,更少借予他人。1922年6月,他得到了一部光绪年间上海同文书局石印的《京尘杂录》,其中有《品花宝鉴》。鲁迅讲小说史正需要这方面的材料,故在给胡适的信中说:“同文局印之有关于《品花宝鉴》考证之宝书,便中希见借一观。”不轻易借书与人的胡适慨然允诺,把这“宝书”及其他有关的“许多书”都借给了鲁迅。同时,二人还互赠写成的书稿和已出版的著作。如1923年4月17日胡适之赠《西游记考证》一本,1923年12月22日鲁迅“赠玄同、幼鱼、矛尘、适之《小说史略》一本,1924年6月2日鲁迅“夜得胡适之信并赠《五十年来之世界哲学》及《中国文学》各一本”。
  胡适与鲁迅也谈政治。
  而这也正是当今部分学者划分二人“阶级属性”的所谓有力证据。1921年1月3日,鲁迅在收到胡适关于《新青年》杂志是否要谈论政治问题的来信的当天就复信,针对胡适主张的《新青年》只谈文学不谈政治的主张,鲁迅说:“至于发表新宣言说明不谈政治,我却以为不必,这固然小半在‘不显示人以弱’,其实则凡新青年同仁所作的作品,无论如何宣言,官场总是头疼,不会优容的。”当今部分学者据此臆断二人此后便水火不相容了。其实,二人政见的不同并没有影响二人的友谊。
  从现有的鲁迅和胡适的书信中可以看出,二人关系飞速发展的时期正是在1921年到1924年6月。实际上,胡适所说的在《新青年》上不谈政治也只是一个倡议而已,《新青年》始终没有脱离谈论政治的轨道。
  胡适与鲁迅的友谊还表现在日常的琐事当中。胡适在考证《水浒传》时,尚未见到百二十回本的《忠义水浒全书》,鲁迅在朋友处找到了这部书,并为其以四十五元的低价代购了这部书。时隔两月之后,胡适才将书钱寄给鲁迅。鲁迅欲出版著作,也多次找胡适帮忙。“向商务馆去买之小说稿,有无消息?如无,可否请作信一催”。胡适甚至对鲁迅的家务事也极为关心,就在鲁迅与弟弟周作人关系闹僵后,胡适还在1927年5月写信给周作人,婉转地劝说兄弟和好。
  在这段“蜜月”期,鲁迅对胡适赞誉有加。鲁迅说:“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我佩服陈胡”。认为胡适的文章“警辟之至,大快人心”!而胡适也认为,五四时期“成绩最大的却是一位托名‘鲁迅’的。他的短篇小说,从四年前的《狂人日记》到最近的《阿Q正传》,虽然不多,差不多没有不好的”。
  任何伟人的精神能力和理性都是有限的。从1921年到1936年,胡适在思想和政治上确趋于保守,这才招致了鲁迅对其的批评。但总览《鲁迅文集》,批评胡适的也就20次。其中属于“谩骂”性质的仅有四处。或许正是由于这段友谊的缘故,胡适没有反驳鲁迅,反用实际行动接受了鲁迅的批评:1929年,胡适在《新月》杂志上发表了《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指出从新文化运动的角度讲,“国民党是反动的”。
  这段“蜜月”似的友谊也让胡适更敬重鲁迅。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后,他欣然担任“鲁迅纪念委员会委员”,为出版《鲁迅全集》而忙碌。尤为难得的是,当鲁迅遭到无端谩骂、人身攻击时,胡适站出来为鲁迅辩诬、主持公道。1936年11月,胡适的学生苏雪林致信蔡元培、胡适,对鲁迅大肆攻击。胡适在12月14日的复信中,告诫苏雪林“不必攻击其私人行为”。胡适在信中还高度评价了鲁迅:“凡论一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鲁迅自有他的长处。如他的早年文学作品,如他的小说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
  “时间是检验一种思想是否深刻,一种精神是否伟大的试金石。任何人为的力量,对思想家的诬蔑、诽谤或者美化、扭曲,都无法掩住思想与精神的光华。时间的流水,必荡涤思想与精神之上的尘埃、光环,被湮没的必重新浮出水面,被蒙蔽的必再次绽放出来”。鲁迅对胡适的批评并非无根之水,胡适对鲁迅的批评也不是无言以对。只是根植于彼此心底的友谊使之不必一争而已。(摘编自《胡适与鲁迅——20世纪的两个知识分子》,光明日报出版社)
其他文献
本文对智能建筑的现状与发展进行了阐述。智能建筑是建设行业技术较为密集的新型产业,为提升建筑科技含量和增加建筑功能起到了技术支撑作用,初步形成了智能建筑行业的标准规范
期刊
《蒹葭》是《诗经?秦风》当中的名篇,由于优美的意境以及朦胧的旨意,备受后人喜爱和推崇.《蒹葭》一诗创作历史久远,由于诗中的“伊人”一词始终没有得以明确,所以始终无法切
摘 要:《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文学史上的经典著作深受中西方人们的喜爱,虽然二者创作于不同时期以及不同环境,但都是以美好且悲情的爱情为主要基调,深刻描述了故事发生时的历史环境及反封建的进步思想,反映了隶属于自身文化的独有特点。文章从文化角度入手,分析比较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相同点和异同点,探讨了中西方悲剧爱情叙事观念、思想意识、审美情趣等方面的文化差异。 
对于今天的主角我因为喜欢而难以提笔,不知道应该用怎样的词藻来描绘这个美得生动的人儿,她的美从里到外的渗透到我们的骨子直至灵魂,她就是为美而生的——高圆圆。采访也算
本文主要从环境相关的角度分析了建筑涂料的构成与制造所具有的特点,分析表明建筑涂料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存在正反两个方面:室内涂刷使用建筑涂料,特别是溶剂型涂料,其中的有
会议
本文介绍了建筑涂料的优势与外墙涂料的发展空间,对外墙涂料的耐久性进行了简述,并分析了其与施工的关系。涂料耐久性是涂料多项性能的集中表现,它不仅取决于涂料本身的质量(内
会议
海泡石是一种质轻而多孔的物质,因其形状与墨鱼的多孔骨骼相似而得名,是一种富镁纤维状硅酸盐粘土矿物。除具有一般粘土的可塑性、粘结性等共性外,还具有极高的吸附性、分散性、
会议
在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同时,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在不断的恶化。各种工业产品释放的有害物质,特别是有机物充斥于空气中,造成了各种有害微生物的泛滥,对人们的健康形成了潜在的威
会议
纳米二氧化硅添加到外墙涂料中可提高涂料的耐擦洗性、强度、硬度等。在建筑内外墙涂料中添加少量的纳米二氧化硅,涂料的抗紫外线老化试验性能可由原来的250h提高到600h以上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