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青春电影的类型突破

来源 :视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wn2009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国产青春题材电影突破同质化的桎梏,以《少年的你》《过春天》等影片为代表,重新回归现实主义的表达,聚焦青少年群体在青春时期遇到的家庭、校园等方面的困境和难题.在创作上,该类电影运用牢笼意象表现青少年现实和心理的双重问题,并在家庭建构和性别组成的表现上呈现出新的方式.这些成功的青春题材电影用孤独、叛逆、执着、奋斗等笔墨去展现青春的印记,在题材、深度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
其他文献
在电影《美丽人生》中,导演罗伯托·贝尼尼以独特的影视创作思维、简洁的剪辑风格、别具一格的影视语言,形成了喜剧化的表达风格,塑造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父亲形象,同时以游戏的形式歌颂了战争悲剧下人性的光辉.罗伯托·贝尼尼以圭多这一父亲形象最大程度地淡化了战争带来的悲剧色彩,以父亲的智慧和英勇温暖着观众的心灵.悲剧与喜剧,荒诞与真实,光明与黑暗,平凡与伟大,共同构建起《美丽人生》独特的人文关怀和人生思考.
色彩作为电影视觉美学的一个重要表达元素,在多种类型片中形成了不一样的色彩视觉风格.2021年暑期档犯罪电影《热带往事》除独特的延宕与互文叙事是一大亮点外,其视觉语言中的色彩表达也达到了较好的叙事效果.《热带往事》用红色代表犯罪、危险、欲望,用绿色体现救赎、善良、希望,用黄色隐喻交流、暧昧、转折.该片的用色别出心裁、内含深意,体现了创作者强烈的表达欲望.
纪录片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日本导演竹内亮的纪录片《走近大凉山》通过参与式表达,挖掘大凉山富有地方特色的图像符号、文字符号、色彩符号和听觉符号,展示了地方风貌,呈现了大凉山实现全面小康的真实场景,并呈现出中国的精神内涵.同时,该片突出符号细节,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从而受到了海内外观众的喜爱,为中国跨文化传播纪录片的制作提供了创新性借鉴.
中国电影工业日渐成熟,更多国产工业电影涌入市场,占据票房榜前列.以《西游降魔篇》《捉妖记》等为代表的妖怪类型电影曾取得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中国妖怪类型电影的发展得益于电影工业的进步,电影工业的进步又为妖怪类型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但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妖怪类型电影,在剧本设定、形象设计以及审美上都要符合中国特色.中国妖怪类型电影的发展需要有电影工业美学的指导和引领.
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认为,主体的认知和成长既离不开主体自身,也离不开主体的对应物——他者.同时,他将“他者”区分为想象界“小他者”和象征界“大他者”.主体只有在与他者的相互联系中才能成为具有社会功能的人,同时主体是他者的他者.口碑不俗的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里的主人公吉塔和巴比塔通过与他者小新娘、父亲以及大他者——传统习俗、女性社会地位的激烈碰撞和冲突,蜕变为摔跤冠军,最终完成了自我认同和自我成长.
《风味人间2》以故事化的讲述挖掘人文情怀,以仪式化的演绎唤起人们的共同记忆,以媒体融合化的传播实现多元传播,向观众展示了它的魅力所在.从故事的讲述到人文情怀的唤醒,从跨文化的传播到价值的传递,《风味人间2》让受众感受到美食背后的精神力量,引导受众细细品味美食背后的人文价值观念与文化底蕴.
《中国唱诗班》自开播以来获得连连好评,堪称中国动画新风向.从艺术形式、传统生活方式和中国精神三个方面,《中国唱诗班》体现出了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使观众在水墨山水、工笔人物中感受中国艺术形式的显现,在民风民俗、衣食住行中生发出对生活审美化的向往,在温婉含蓄、安贫乐道的情感体验中展开对中国情感的追思.以《中国唱诗班》为代表的中国动画,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巧妙地传播了中华文化,实现了传统和时代的碰撞,掀起动画中国风的热潮,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
物哀作为日本传统的美学观念已经成为日本传统美学文化的重要标志.“哀”不一定是“哀伤”,只是因命运无常、宿命无缘、美好易逝而产生的珍惜之情.日本的传统物哀美学充分体现出大和民族细腻的一面.作为日本近年来炙手可热的动画大师之一,新海诚在自己的电影中充分融入物哀元素,如飞落的花瓣、疾驰的电车、散落的雨滴、多云的天空.这些意象构成的唯美画面成为新海诚电影的标志性符号,它们由表及里诉说的每一个故事都充斥着浓郁的物哀之情.
Vlog突破原有新闻叙事方式,借用内聚焦、外聚焦相结合的叙述视角,形成了参与式叙事、组合式叙事的立体叙事模式,由职业记者的领导化视角转移到平民话语视角.在抗“疫”的社会背景下,《武汉:我的战“疫”日记》以其独有的现场纪实特征传达公众情感,个体化叙事与传统媒体的主流叙事互为补充,成为媒体融合背景下“Vlog+新闻”的鲜活案例.
《好久不见,武汉》没有宏大的叙事手笔,没有刻意的悲痛渲染,没有贯穿到底的传统故事线,而是以年轻化的视角,借用有逻辑的镜头组接来呈现出九省通衢的武汉在经历疫情之时和复苏之际的媒介记忆.导演竹内亮的全程参与也更加真实完整而又富有张力地展现了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该片让观看者意识到经历创伤后的复盘与反思才是重点,个体记忆和集体记忆也会抚平内心的伤痕,伤痛与希望并存的媒介记忆也可以被正确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