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措施研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_si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城市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农村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迁移,在为城市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导致了儿童留守现象的普遍性存在。留守儿童面临着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等严重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依然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既影响着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也影响着社会的持续和谐发展。关注和解决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重要性,不仅体现于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更是现代教育与社会发展进一步完善的重要表现。要改善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问题,需要在认识其重要性及现状问题的基础上,多维度多层次地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善与引导,以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关键词: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措施
  一、 引言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越来越明显。为改善生活质量,农村劳动力不得不大批前往城市务工,而其孩子由祖辈或亲戚监管,留守儿童问题由此产生。留守儿童一般正处于成长关键阶段,而父母角色的缺失导致这一群体普遍接受的教育为隔代教育。隔代教育虽然能够给予父母更多的自由,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价值,但对留守儿童而言,却是影响其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还有可能成为家庭矛盾、祖辈负担增加的诱因。隔代教育在现代农村中作为一种普遍存在且暂时无法得以消除的社会现象,其弊端非常明显。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优化方式的研究,是现阶段缓解隔代教育众多问题的必要方式。
  二、 农村留守儿童的出现由来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技术的进步,与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脚步不断加快,农村与城市的差异和东西部城市发展差异逐渐显现。许多农村务农人员意识到务农不能满足于自身生存和发展,选择了进入经济发展城市水平较高的城市进行务工。由于我国近年来的户籍制度和教育制度的改革,许多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在接受教育方面被户籍和经济条件所限制,所以将子女留在了农村。除此之外,务工人员外出务工的目标在于能够改善家庭状况,但是携带子女外出务工会耗费大量时间照顾子女,并且由于经济发达的城市生活成本较高,所以这也是务工人员将子女留在农村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这种情形之下,我国一个特殊的群体出现,那就是留守儿童。
  三、 留守儿童与隔代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留守儿童年龄普遍偏小
  据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年龄普遍偏小,由于儿童自身心理、人格发展未完全,在此阶段缺失了父母的陪伴和教育,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人格健全有着重要影响。以青春期的留守儿童为例,青春期的儿童普遍心理较为敏感,对外界的认知和认识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在这个阶段的教育中,儿童若未能接受科学的教育,极其容易导致儿童在人格方面出现偏差。
  (二)祖辈的教育观念较落后
  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将孩子放在农村交由祖辈进行教养的情况比比皆是。祖辈由于深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对儿童的教育出現极端分化的情况。一种是过于溺爱,孩子所说的一切条件都答应,即使孩子犯错,祖辈也不会进行过多的教育;第二种则是“棍棒式教育”,这种教育方法较为传统,孩子在犯错误时,祖辈不会进行科学的教育而是对其进行打骂。这种教育方法过于偏激,对青春期的孩子而言,“棍棒式教育”会加重孩子的青春期叛逆心理。第三种则是过于忽视,祖辈由于自己年龄较大,对于孩子的教育选择了“放手不管”的态度,这种“忽视型教育”无法起到监管作用,未能起到行为规范和教育作用,不利于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父母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
  外出务工的家长由于自身的工作繁忙,把子女的教育交给学校的老师和祖辈,自己则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由于长期忽视对子女的教育问题,导致留守儿童在个人教育和发展中产生许多问题。尤其是青春期的留守儿童,在此阶段父母的缺席,除了教师未能有教育者的日常教育,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出现性格偏激、抑郁、冷漠、敏感、内向等心理问题。所以结合以上现状,留守儿童和隔代教育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重点关注焦点,也是现代社会亟待改进和解决的问题。
  四、 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一般由年龄相对较大的祖辈进行,受祖辈教育水平、认知等因素的影响,隔代教育中普遍存在如下几种问题,成为留守儿童成长与发展的重大阻碍。
  一是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普遍较差。经过研究表明,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在隔代教育影响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主动性及积极性欠缺的问题。一方面在于祖辈对儿童学习的监督管理力度及方式有所不足;另一方面在于留守儿童需要有更多的时间去帮助祖辈完成农活。这些因素的存在导致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存在不能及时完成作业、抄袭作业的情况,甚至还会出现厌学、逃学问题。
  二是相对城市儿童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更为严峻。儿童的心理健康受家庭环境及成长教育的影响巨大,隔代教育背景下,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往往存在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的普遍性问题。加上农村地区教育水平相对较为落后,学校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关注度也有所不足。因此,无论是家庭教育方面,还是学校教育方面,都无法科学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从而导致儿童心理出现问题,常常出现自卑、怯弱、焦虑、信任感缺失等心理问题。
  三是思想观念的形成方面存在问题。父母的长年外出,导致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交流沟通变得越来越少,亲情关系变得越来越淡薄,同时加上父母对儿童思想价值观等方面的引导教育,导致儿童很容易出现叛逆问题。久而久之,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及价值观会受到严重影响,可能会成为儿童一生的问题。
  四是亲子关系淡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需要相处来维持的,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的长期分离,导致了双方之间沟通与情感联系的严重不足。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即使儿童与父母能够通过微信、视频电话等实现高效互联,但这种交流与沟通是存在滞后性与局限性的,无法及时而有效地掌握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也无法满足儿童的真正需求。长此以往,父母与留守儿童之间的亲子关系将会越来越淡薄。   五、 隔代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带来的影响
  (一)心理健康方面的影响
  隔代教育现象普遍化存在,父母缺席孩子教育的常态化,导致农村儿童长期处于一个不健全的家庭环境中。作为临时监护儿童成长的祖辈或亲人,他们在孩子的监护通常侧重于安全与温饱方面,既无法有效发挥出家庭教育的作用,也无法真正取代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价值,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都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就隔代教育而言,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的年纪相对较大,文化程度也相对较低,他们的精力自然不足。在教育方式上也缺乏科学性,甚至还存在一些重男轻女的落后观念。要么就是过于溺爱,让留守儿童在成长阶段没有受到正确的价值引导,还有可能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影响,很难实现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的留守儿童,会出现很多心理问题。例如认知能力缺乏,长期与祖辈生活在一起的留守儿童,会逐渐丧失本性,导致认知能力发展受限。从而导致其性格中逐渐产生盲目、随意及冲动性特点,不利于儿童未来的社会生存与发展;其次,缺乏自信也是留守儿童的常见心理问题之一。受父母的委托,留守儿童的生活起居一般由祖辈负责,导致他们很难形成自主意识及能力,导致不论是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中只要遇到问题就会缺乏解决问题的信心,对他人具有依赖性;此外,性格孤僻特点也是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之一。长期生活在没有父母的家庭环境中,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亲情交流,与外界的联系也相对较少,常常表现出逃避交际、内向、孤僻的心理。
  (二)思想及价值观方面的影响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根源在于其父母为了改善生活条件而去往城市务工发展,为弥补缺席孩子成长及教育的客观现实,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会选择用金钱弥补对孩子的陪伴。这种错误的做法不仅无法代替亲子交流与情感沟通,还有可能在儿童价值观尚未成型的时期的金钱观产生错误引导。在还没有形成正确思想观念的前提下,父母过度的金钱满足,会导致儿童逐渐无法抵御外界的金钱诱惑,并逐渐形成攀比、虚荣、挥霍的心理及习惯,不利于留守儿童正确价值观、金钱观的形成。此外,在充裕的金钱支持下,以及缺乏父母监督管理的情况下,留守儿童很有可能有不正当行为,如花费大量金钱用于网络游戏。这种错误的消费行为又会进一步导致留守儿童消费观的错误,并且长期沉迷于网络游戏等不良活动中,既不利于儿童良好思想观念的形成,还会对儿童的学习与成长带来极大威胁。
  六、 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的改善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问题不只是农村父母面臨的问题,也是社会发展新时期中存在的重大社会性问题。因此,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的优化与改善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政府等多维度同时着力,采取不同的措施全面改善隔代教育带来的问题。
  (一)学校维度
  家庭教育的缺失致使学校作为纠正和改善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主要途径,因此,在农村学校教育中,应加强对留守儿童隔代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关注与重视。首先,要增设与心理健康有关的课程,根据儿童实际年龄、家庭情况、心理问题严重性等实际情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留守儿童正确看待父母关系、正确看待学习生活,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性格以及行为习惯。从留守儿童入手,帮助他们学会理解父母、理解祖辈,并找到健康成长的方向;其次,要针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开展教育及宣传活动,通过发放宣传手册、定期召开家长会、上门拜访等方式对监护人的教育观、教育方法等做出正确引导,帮助监护人提高教育能力,从根本上改善隔代教育中的问题;最后,学校应鼓励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的联系,借助信息技术及现代教育手段为留守儿童父母更全面、更及时了解孩子学习生活情况提供帮助,帮助化解亲子关系中存在的冰点问题。
  (二)家庭维度
  为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而前往城市的行为无可厚非,但家长们应意识到父母的关爱与教育之于孩子成长和发展的关键作用,应意识到长期的漠视不论对于亲子关系还是孩子的心理健康、个性成长都会产生极大的危害。所以家庭方面,家长因尽量争取更多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在节假日回家与孩子共同度过,平时利用微信、电话等方式给予儿童关爱和家庭教育,并妥善安排好孩子的生活,选择最合适的监护人代理教育。如果现实情况允许,应尽量将孩子接到身边或回家陪伴成长。此外,家长还应积极与学校进行交流,了解孩子的心理及学习情况,从更多的角度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心,降低隔代教育的影响,确保留守儿童能够健康成长。
  (三)政府维度
  首先,各地区政府应积极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与支持,例如加大留守儿童教育改善等方面的宣传工作,提高社会关注度,引导更多社会企业及专业人才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其次,需要加大财政投入,为农村学校的环境、硬件等设施设备进行改善,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福利,吸引更多人才进入农村地区开展更科学的教育,帮助学校优化对留守儿童的多方面教育,达到缓解和改善隔代教育弊端的目的;最后,政府需要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多的经济支持,改善当地的交通环境、生活环境等,让更多家长能够回到家乡发展经济,从根本上解决留守问题,从而避免隔代教育对儿童成长及发展产生影响。
  (四)社会维度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作为一种社会问题,应得到全社会的支持与关注,更进一步地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儿童健康发展。首先,农村社区要积极发挥出其引导作用,积极宣传提高家长意识,发挥农村社群优势,形成社区合理,建立农村互助机制,为留守儿童带来更多关爱,提供更多帮助。其次,社会公益组织应积极开展公益价值,从社会角度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联合相关企业、社区、社区、学校、家庭共同建构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关怀、教育体系,开展志愿者活动,动员社会各界人士关注和帮助留守儿童的教育及心理问题,组织和引导更多的专业人士及企业入驻农村。一方面,为留守儿童监护人提供更专业、多样化的宣传教育服务;另一方面,在政府的号召下,通过企业入驻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将外出务工的父母留在本地发展,从而达到改善隔代教育影响的目的,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发展。
  七、 结语
  受我国城乡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问题的影响,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差异逐渐增大,很多的农村父母为了能够给家庭带来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普遍选择前往城市务工,而孩子则由隔代亲人或亲戚照顾。这种选择无可厚非,但必然带来儿童关爱及教育缺失等一系列问题,隔代教育的多种弊端也会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关注留守儿童隔代教育中的问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改善隔代教育的种种问题,应从学校、家庭、政府、社会多个维度入手,采取有效措施为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的改善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张淑萍.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的创新研究与思考[J].新课程,2020(19):138-139.
  [2]白先秀.探析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和对策[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2):776.
  [3]戴爱珍.怎样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问题探析[J].科教导刊-电子版,2020(2):37.
  [4]张虎婷.初探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的现状及解决策略[J].新课程,2019(11):266.
  [5]杨明辉,李宜文.浅析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及对策[J].山西青年,2019(10):84-85.
  [6]易杰.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的几点思考[J].语文课内外,2018(30):284.
  [7]冯丽,蔡畅.农村留守儿童与隔代教育的现状及原因[J].教育教学论坛,2018(40):279-280.
  作者简介:
  王惠月,甘肃省兰州市,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苦水镇周家庄小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主要环节,为了更好地开展和研究此项工作,我校申报了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新课标下农村初中‘后进生’转化策略研究”。已经研究了一年多时间,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现把核心概念、研究过程、特性、转化策略等进行总结,与大家交流,意欲取得更大的成效。  关键词:新课标;农村初中;后进生;策略  一、 引言  在新课标要求下,以往的“一言堂”课堂
摘 要:通过对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内容的探索,在完成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该学科的学科本质,培养学生拥有探索学科规律的能力,提高学生学科学习的能力和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核心素养。文章立足研究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教学,从而提出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初中学生的历史与社会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历史与社会;核心素养;实践探索  一、 引言  初中教师在开展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时,在教学当
摘 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各学科的教学模式改革步伐正在逐渐加快。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特点与其他学科不同,更重视地理图形知识的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直观理解能力要求较高。情境体验式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在高中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中,但是在高中地理学科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则需要加强情境创设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高中生对地理图形知识的认知理解能力。  关键词:情境体验式;高中地理;应用研究  一、 引言  高中地理学
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对小学数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加强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加强改进教学的理念和方法,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影响,其整体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提升,严重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为了加强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到寓教于乐,加强教学方法创新,增强小学数学课堂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环节中,以有效
史料实证素养,是初中生学习历史应当具备的历史核心素养之一,学会证明史料的真实性、正确性、确定性,可以帮助学生学好历史这门课程,更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宽度和广度,使其学会如何辩证地看待一件事或者是某个问题,拥有自己的主见,而不再人云亦云.文章分析了在初中历史学科,培养和发展中学生的历史史料实证素养的方法、措施.
摘 要:“互联网 ”教育理论十分成熟,同时,具体趋势也十分明显。在“互联网 ”教育的大背景下,小学数学智慧课堂建设的受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智慧课堂环境更是对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学的多个方面产生了影响。在智慧课堂环境下,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升十分重要,一部分教师也在教学中进行了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尝试。文章具体分析智慧课堂环境下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提升状况,并联系教学实际,提出更好进行学生数学学习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为我国教育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将STEM教育与幼儿学科核心素养融合发展,促进我国素质教育的创新。幼儿学科的核心素养教育关系到未来幼儿园老师专业素质,更关系到国家花朵的未来。在幼儿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中,要不断转变教育理念,改变相应的方法,转变教学态度和观念,加强专业能力的培训,并在STEM教育背景下助力提升幼儿学科核心素养,让幼儿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STEM教
摘 要: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关键支系,是培育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所在,也是养成良好阅读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有益于增强学生的综合阅读的能力,培育学生文学阅读上的素养。文章主要以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为研究着力点,剖析当今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现象,从教育目标与阅读习惯及教师正确引导等多方面,探究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为获得优良的阅读课堂教学效果参考使用。  关键词:丰富阅读;阅读课
摘 要:阅读习惯是人的一生最重要的好习惯之一,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受益匪浅。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关键载体,语文学科的学习大部分都是基于阅读之上。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借助教科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从课外知识中汲取更多的知识,当好学生阅读的引路人,让学生不断地好读书、读好书,积累更多的知识财富,为自己的人生积蓄更多的能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引导;阅读
摘 要:在针对高中生全面开展化学授课的过程中,身为教师需要重点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意识,强调自主学习和综合探究能力的有效培育。在组织授课的过程中,需要认识到实验模块所具有的功能,有效利用实验对具体的教学效果进行合理优化,从而让学生在实验深入探究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水平。下面,主要就实验在当前化学教学领域所呈现的作用展开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探索实验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