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外侧裂岛叶入路与经颞叶皮质入路手术治疗壳核出血的对照研究

来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brjsd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分析经外侧裂岛叶入路和经颞叶皮质入路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壳核出血的优劣性.方法 选择符合标准的壳核出血病例732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经外侧裂岛叶进入血肿腔,B组经颞叶皮质进入血肿腔.对两组术前临床资料、手术操作、血肿清除量与再出血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1)两组术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手术操作比较,经外侧裂岛叶入路进入血肿腔更容易、血肿残腔止血更顺利、对意外发现血管病变处理更方便、去骨瓣减压病例数更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经侧裂岛叶入路清除血肿95%以上的例数较经颞叶入路为多,再出血例数较经颞叶入路为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手术清除脑壳核血肿,经侧裂岛叶入路较经颞叶皮质入路更符合微创理念,值得临床推广。

其他文献
目的 研究中间帆及其相关膜性结构的解剖学特点.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15具尸头中间帆的构成、与周边膜性结构的关系及其相关的脑池情况.结果 脉络膜由两层软膜在脉络裂附近融合而成,该膜在第三脑室上部分离为上下两层,构成中间帆,上层脉络膜由胼胝体压部的软膜延续而来,下层脉络膜为松果体上隐窝的一部分.中间帆内所含腔隙形成中间帆池,池内包含大脑内静脉及脉络膜后内侧动脉,后方与胼周池交通.结论 探讨中间帆及
患者 女,37岁.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部疼痛,疼痛向右下肢放射,可自行缓解.近1个月来自感右下肢疼痛加重,现因疼痛出现跌行.MRI示:L4 ~S2椎体水平占位性病变并骨质破坏(图1).临床诊断:腰骶椎管血管瘤.病理检查,巨检:肿瘤呈2.5 cm×1.8cm×0.8 cm浅褐色碎组织一堆,部分呈胶冻样.镜检:瘤细胞立方或柱状,呈单层或多层排列于纤维血管间质轴心的周围,呈乳头状结构,血管和瘤细胞之间
期刊
目的 探讨颅内蛛网膜囊肿-腹腔分流术后并发分流管依赖的可能机制、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2例蛛网膜囊肿行囊肿-腹腔分流术后并发分流管依赖的诊治过程,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和总结.结果 2例均表现为分流管功能丧失后继发严重颅高压症状,其中1例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另1例先行囊肿-腹腔分流术,1个月后分流管堵塞,改行腰大池-腹腔分流术.经治疗后2例均痊愈出院,预后良好.结论 分流管依赖是继发于分流
目的 探讨原发颅内硬膜下脊索瘤的临床特征及病理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11年6月经手术、病理及影像证实的6例颅内硬膜下脊索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5例,女1例,中位发病年龄为40.5岁,多以头痛、复视作为首发症状.病变均位于斜坡硬膜下桥前池内,CT显示颅底骨质无破坏,MRI表现多样.采用SP法对6例标本的石蜡切片行Brachyury、Galectin-3、Ki-6
目的 探讨miR-195过表达对人脑胶质瘤细胞系U251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实验分为Blank组、NC组和miR-195组,Blank组处理时仅加等体积PBS,后两组通过脂质体将无义序列或miR-195模拟物转染至U251,RT-PCR检测转染前后miR-195表达水平;用CCK-8法计算细胞生长抑制率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评价细胞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凋亡和周期;Hoechst3
目的 探讨缝隙连接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病理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120只SD大鼠随机分对照组、假手术组、手术组及治疗组(n=30),且各组分第1、3、5、7、14天共5亚组(n=6) 视交叉前池二次注血法建立SD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动物模型,HE染色鉴定模型,压力机动仪测量基底动脉外径,Western blot检测基底动脉缝隙连接蛋白.结果 手术组较对照组及假手术组变化显著(P<0.01),手
患者 女,35岁.反复癫痫发作16年余,再发3h急诊入院.于2000年5月外院诊断"颞叶癫痫",局麻下行左侧海马伽玛刀治疗,治疗参数(中心剂量40Gy,周边剂量25Gy等剂量曲线50%),术前查MRI片未见异常(图1),患者未提供外院伽玛刀定位影像资料.术后早期癫痫症状稍减轻,后病情反复,多次到当地医院就诊、遵嘱服药后症状无好转.治疗后1年复查MRI见水肿样改变(图2).为了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入院
期刊
病历摘要患者女,58岁.因"车祸致头部外伤1h"于2012年6月18日23:05急诊入院.受伤时左颞枕部着力,伤后无昏迷史.既往体健.入院查体:嗜睡,GCS 14分.左侧颞顶可触及一4 cm×4 cm头皮血肿.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 mm,直接、间接光反射灵敏.双侧肢体肌力Ⅴ级,肌张力正常,双侧巴氏征(-).颈软无抵抗,脑膜刺激征(-).头颅CT显示右颞叶脑挫裂伤,右额颞薄层硬膜下血肿,右外侧裂
期刊
目的 建立稳定可靠的SAH动物模型后,根据大鼠脑底大血管的病理改变,研究亚低温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血管痉挛时脑内大血管的保护作用.方法 (1)选择成年SD大鼠作为模型动物,采取改良的枕大池二次注血建立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于二次注血后第5天进行研究,亚低温组用冰袋全身降温治疗另两组维持体温在正常范围.(2)应用激光多普勒(LDF)监测大鼠皮层脑血流的变化以及脑底大血管的病理改变证实血管痉挛的发生
患者女,44岁.因头痛、头晕3个月,入住我院.既往史:20年前,该患者怀孕期间,因脑囊肿在当地医院治疗,恢复良好.查体:患者神志清楚,精神尚可.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敏感.颈软无抵抗,四肢未见肌肉萎缩和震颤.心、肺未见异常,腹平软.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CT:见右额叶,边界呈椭圆形的均一高密度钙化灶(图1a).MRI:右额叶病灶呈多个囊性改变,病灶边界清晰,可见占位效应,水肿不明显,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