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SM-DID的科研经费“包干制”政策激励效应研究

来源 :科技进步与对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入推进,科技政策环境不断优化,科研经费“包干制”对于扩大科研人员自主权、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对于科研经费“包干制”政策效果的实证分析较为欠缺。基于实验经济学研究思路,构建对照组和实验组,采用双重差分(PSM-DID)方法对中国实施科研经费“包干制”产生的政策激励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科研经费“包干制”政策实施对科研人员工作满意度起正向调节作用和正向激励作用,“包干制”政策初步体现出较强的激励效应。未来在科研经费“包干制”实施中应进一步扩大科研人员自主权、适度提高间接费用比例、健全柔性化科研经费管理体系、加强部门间协同与沟通、建立人性化监督审计机制,充分发挥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对科研人员的政策激励效应,促进科研绩效不断提升。
其他文献
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单元。本文基于县域层面,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发展对我国县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同时进一步检验了流通效率在数字经济发展促进县域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县域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直接赋能作用,同时也会通过流通效率的中介效应间接对县域产业结构升级产生正向赋能作用。但无论是直接效应,还是间接效应,数字经济发展对县域产业结构升级的赋能作用均存在显著的
区域高等教育与产业耦合协调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测量高等教育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发现,2010—2019年高等教育与产业结构整体的耦合协调度不断上升,但存在显著地区差异;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究高等教育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的经济效应发现,我国高等教育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对本地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显著为正,但不同区域具有异质性:东部耦合协调度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显著为正,溢出效应显著为负;中部耦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农村市场消费潜力不容忽视。强化财政政策支持、完善金融供给对释放农村消费潜力至关重要。基于2011—2019年中国31个省份(不含我国港澳台地区)面板数据,构建PVAR模型,从动态视角探究财政支农、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村居民消费升级之间的作用关系。从全国层面上看,财政支农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和农村居民消费升级均存在负向影响,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够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升级。从不同区域看,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也是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渠道。以育人为本,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文章以面向理工科研究生开设的“云计算模型与编程”专业课为例,深入挖掘了该学科内容与课程思政的契合点,探讨了面向理工科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创新方法和实施举措,为理工科研究生的全方面
我国研究生学位论文审查制度既是大学制度的一部分,也是检验、保障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研究生学位论文审查制度从无到有、从试点到普及,体现了我国研究生教育对质量、秩序、公平的价值追求。通过分析审查制度在执行时间、主体、内容和程序上的特征,明晰了审查制度兼顾质量与效率、协同行政与学术力量、兼具评估和引导作用的运行逻辑。审视审查制度的执行效果,其在改善研究生培养过程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上仍有不足
研究生推免政策实行至今,具备推免资格的学生比例和高校的数量规模不断递增。借助社会学制度主义的三大要素作为理论框架,可以分析研究生推免制度的规制性、规范性和文化-认知性要素。当前我国研究生推免制度面临部分院校由于推免新政而出现强制性趋同、招录环节普遍看出身的规范性趋同和考生为获得推免资格弄虚作假的模仿性趋同。因此,应优化研究生推免制度设计、发挥“优中选优”的价值引领、探索符合院校特色的选拔管理机制、
针对二极管在整流电路中应用时的失效问题,通过I-V曲线测试、 X射线透视检查、制样镜检、机械开封、电子显微镜观察与能谱分析等手段开展失效分析,确定失效是由于二极管的芯片焊接工艺缺陷导致,并提出了该缺陷的识别方法。
举目全球,世界一流大学无不以高水平原创性科学研究、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和政商领袖对国家乃至人类社会发展作出杰出贡献而享誉世界,由此而来,高水平的原创性科学研究和与其相伴而生的高质量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教育成为其突出特征。而世界一流本科教育主要为学生将来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和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它既非全由世界一流大学举办,也并非所有世界一流大学都能办好世界一流本科教育。如果过于强调世界一流本科
跨学科研究生教育成为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但还有很多理论问题和实践路径值得深入研究。美国跨学科研究生教育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我国宏观的跨学科研究生教育制度体系初步形成,但在学校层面还存在一些障碍。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经验,重点从组织形式、师资队伍、评价体系三个方面改进我国跨学科研究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