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红素氧合酶1的抗凋亡机制及其在相关眼病中的保护作用

来源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zzy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血红素氧合酶1(HO-1)作为应激反应蛋白,其抗凋亡的研究成为新热点,而近年来研究表明,HO-1在眼病中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HO-1是血红素分解代谢的限速酶,能催化血红素转化为胆绿素、一氧化碳和游离铁,均为抗凋亡的主要效应分子。就HO-1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抗凋亡机制进行阐述,并分别对HO-1在角膜病、青光眼、白内障、葡萄膜炎、Graves眼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色素变性等眼病中所起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其他文献
目前,男性不育症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成为各国严重的社会、医疗负担,降低了人们的幸福生活指数。基于此,放射科医师和临床医师正在努力寻找一些新的、无创的医学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X线、B超、核磁共振等,试图找到男性不育症的确切病因诊断,以期使男性不育症患者得到更为有效的治疗,来造福更多的家庭。本文就近年来最新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在男性不育症患者诊断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伴有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胚系突变的个体患乳腺癌的风险显著增加,且BRCA突变癌细胞的DNA同源重组修复存在异常。无论是由于BRCA1/2基因突变,还是由于其他信号通路的异常所引起同源重组异常的乳腺癌,均可通过抑制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取得显著疗效。随着多种PARP抑制剂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用于治疗卵巢癌患者,多项临床试验也正在评估PARP抑制剂单药或联合治疗是否可以使
目的分析青年肥胖男性人群中下尿路症状(LUTS)的流行病学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年龄为20~40岁的126例青年男性,其中就诊于代谢减重门诊的肥胖患者74例,纳入试验组;于体检中心进行正常体检的健康人群52例,纳入对照组。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血压(收缩压、舒张压),胰岛素抵抗水平(空腹血糖、胰岛素、C肽),血脂代谢(甘油三酯、高
目前手术治疗依然是乳腺癌综合治疗的重要治疗方法,乳腺癌的手术方式也不断从传统的根治术向保乳根治术转变。近年来乳腺癌保乳根治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普遍认可。保乳根治术后的整形技术帮助患者重塑外形,自信地恢复正常生活。随着治疗理念的更新与生活的进步,乳腺癌外科治疗进入到"整形保乳"的个体化治疗时代。本文针对近年来乳腺癌外科治疗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分析。
保乳手术已成为早期乳腺癌外科治疗的标准术式,但随着保乳手术的规范化推进,目前临床仍面临诸多焦点问题。首先,有关保乳手术的适应证,虽然总体达成一致,但有关年龄、肿瘤大小对保乳手术效果的影响仍值得关注;其次,如何确保切缘阴性以及修复组织缺损进而达到较好乳房外形是保乳手术成功的关键;另外,术中切缘评估方法的改进、肿瘤整形技术、新辅助化疗、腋窝前哨淋巴活检、腔镜辅助技术及新型人工材料和3D打印技术在保乳手
目的评估射频消融术在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保乳手术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18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30例乳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平均年龄54.3岁,范围为28~70岁,患者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均于新辅助化疗后行保乳手术,之后接受射频消融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术后并发症、复发转移及美容效果。结果30例乳腺癌保乳手术患者均成功完成射频
目的比较腹膜后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显微镜手术3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精索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18年9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50例精索静脉曲张患者的病例资料,平均年龄24.5岁,年龄范围为22~30岁。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3组:开放组、腹腔镜组和显微镜组,每组各50例。开放组患者采用腹膜后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治疗,腹腔镜组患者采用经脐单孔腹腔
关于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后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的可行性及安全性,临床上仍有争议。临床淋巴结阴性(cN0)患者NAC后SLNB可行且安全,而临床淋巴结阳性(cN+)患者需慎重考虑。NAC后SLNB的示踪方法除染料法和核素法外,临床研究还提出一些其他示踪法,如纳米碳和荧光染料等。NAC后SLNB患者的腋窝淋巴结(ALN)状态与分子分型、化疗反应和残余乳腺肿瘤大小等因素有关,应综合考虑多种因
目前,实验动物在科研设计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较多的新药研发以及手术技巧创新均是在实验动物模型中开展。实验动物模型的制备离不开良好的医学科研设计,选择标准化、规范化的实验动物,才能减少实验误差,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因此,本文将对实验动物在医学科研设计中的应用情况作一综述。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常见的神经和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20~74岁人群发生视力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DR的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阐明,近年来补体功能失调在DR中的作用受到关注。补体因子及补体调节蛋白异常影响视网膜血管周细胞、内皮细胞、神经细胞及胶质细胞的命运和功能,因而可能作为DR治疗的新靶点。就眼内补体的特点,DR与补体功能失调关系的研究进展,DR中补体基因的多态性和靶向补体分子的探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