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联合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治疗冠状动脉严重钙化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来源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mf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联合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治疗冠状动脉严重钙化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1日至2012年9月1日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因冠心病行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和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的全部病例。共入选65例冠心病患者78处病变(均为严重钙化病变),其中36例患者在术中行血管内超声检查,并指导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和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术后对所有病例进行住院期间和出院后随访。分析其手术特点、并发症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心原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相关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心绞痛复发、支架内再狭窄和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结果

64.6%(42/65)患者行直接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35.4%(23/65)患者行补救性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术后均置入药物洗脱支架。手术即刻成功率为100%(78/78)。使用的旋磨头直径与血管直径比值为0.50±0.04,每例患者使用的旋磨头数量为(1.15±0.36)个。行血管内超声检查的36例患者使用的旋磨头直径与血管直径比值为0.52±0.03,每例患者使用的旋磨头数量为(1.19±0.40)个。术中共有5例(7.7%)患者发生并发症,处理后均获得良好效果。术后随访(17.6±8.5)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13.8%(9/65)。

结论

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联合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治疗冠状动脉严重钙化病变安全、有效。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通过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 (LC3)表达,探讨其与SLE发病的关系。方法选56例SLE患者(SLE组)和4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应用实时定量PCR检测2组受试者PBMCs中LC3 mRNA表达水平,同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组受试者PBMCs自噬发生情况,进一步分析LC3 mRNA表达水平与自噬发生、SLE患者临床特点及病情活动
本研究对60例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并发传导阻滞的病例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期刊
经皮经腔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TSMA)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具有良好的即刻和近中期疗效[1-4].PTSMA成功的关键在于正确选择消融靶血管.我们探讨试注射极微量无水酒精结合超声心动图监测的方法在靶血管选择中的价值。
期刊
期刊
目的 观察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长期疗效及死亡率.方法 2001年3月至2005年2月住院患者25例,男18例,女7例,年龄34~75(61.42±10.36)岁;其中扩张性心肌病16例,高血压性心脏病3例,缺血性心肌病6例,心功能NYHA分级Ⅲ级10例、Ⅳ级15例.所有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60 mm,左室射血分数(LVEF)<0.40,QRS>130 ms.
减低心肌间质重构是控制高血压心血管并发症进展的关键.神经内分泌激素异常是启动和加剧重构的重要因素,除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外,醛固酮主要通过促进冠状动脉小血管周膜和心肌间质纤维化,成为病理性心肌肥厚和心肌僵硬度增加的主要原因[1].本研究旨在了解高血压患者平稳有效控制血压前提下抑制AngⅡ和醛固酮对心血管系统胶原更新的影响。
期刊
目的 探讨血脂康胶囊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二级预防效果.方法对中国冠心病二级预防研究中的591例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的干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各类临床事件的发生率远高于无糖尿病史的冠心病患者.这部分患者经血脂康胶囊治疗后,冠心病事件可减少50.8%(P=0.0008);死亡事件可减少44.1%(P=0.0097);脑卒中、肿瘤、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需
重度的颈动脉狭窄是心脏手术如瓣膜置换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手术期发生脑卒中并发症的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瓣膜病合并冠心病的伴发率约为12%[1],目前国内尚未见瓣膜病合并颈动脉狭窄伴发情况的有关报道。
期刊
患者男,32岁,因"被人尖刀刺伤左前胸部后6天"由外院转入我院.患者6天前在执行公务时被尖刀刺伤左前胸部而昏倒,30分钟内被同事送往当地医院抢救,诊断为"左侧开放性血气胸、肺脏破裂、右心室前壁破裂、失血性休克",立即进行右心室前壁、肺脏修补术和血气胸引流术及纠正休克治疗,经3小时积极抢救后患者神志清醒,术后出现发热、胸闷、气促,当地医院治疗无好转,6天后转入我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