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分项评分标准的运用与策略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gb567_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是一个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随着年段的提升,作文在能力测试中所占的比重也逐渐增加,课程标准对学生写作的能力的要求要逐渐提高。在此,笔者将以人教版五年级习作训练、单元测验中的习作为例,从作文评价的现状、分项评价标准在运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的策略三方面展开讨论。
  一、作文分项评价标准在运用中遇到的问题
  1. 概念抽象
  开始时,笔者直接运用天河区单元测试卷中的作文分项评分标准,但应用了一个月左右,即批改了两个单元的习作及一份单元测试卷后,笔者发现学生对这种评分标准的认识不够准确。主题指什么?内容怎样写能拿高分?结构是指分段吗?因为概念过于抽象,这些问题学生都难以理解,更别说很好地运用了。
  2. 可操作性低
  学生对于分项评分标准不了解,直接导致他们无法通过分项标准了解自己的不足。至于怎样去修改习作,学生更是一片茫然,无从入手。因此,简单的一个分项评分表并不能很好地起到指导习作的作用。
  3. 运用模式单一
  在日常教学中,分项评分标准的运用模式单一。分项评分标准大多仅用于单元测验卷的习作评分,评分的主体和对象也仅限于老师和学生,这严重影响了分享评分标准功能的发挥。
  二、应对策略
  1. 细化分项评分标准的评分指标
  针对分享评分标准在运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笔者尝试列出了多项的评分指标,并根据评分标准中“主题、内容、结构、语言、书写”五个大项进行分类归总,详细归总如表1:
  在进行分项归纳后,笔者分发此表给学生,让学生尝试用此表对自己和同学的习作进行分析、评分,再由老师对学生习作进行评分,让其对比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进行修改。学生普遍反映在运用评分标准时概念更清晰了,明白主题、内容、结构、语言这些概念的含义了,也对老师评分的标准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笔者为了进一步验证该表的有效性,就把此项标准运用到第六单元的作文评价中。但在运用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问题,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习作是写读后感,细化了的评分标准就变得不适用了,再翻看第八单元习作——场景的描写,此标准也不适用。面对这种情形,在经过思考、探讨后,笔者根据小学习作的三大类体裁(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的不同要求和特点,变更了评分标准中的细项,并设计了三大类型的评分标准:
  ①记叙文
  ②说明文
  ③应用文(以书信为例)
  由此,学生普遍明白了“主题、内容、结构、语言、书写”五个大项的含义,基本能够对照标准修改习作,大大增加了分项评分标准的可操作性。同时,学生还能够充分运用该标准指导自己的习作,如在习作前圈出要特别注意的某一项要求,在习作过程中提醒自己避免出现失误。
  2. 完善使用分项评分标准的方式
  在过去,习作都以老师批改为主,评价的方式过于单一,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笔者主要使用三种方式评价学生习作:一是由教师找出闪光点,并提出修改意见,二是同学间互评,三是家长评议。 同学的评价:同学评价的过程是分项评分标准运用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为了落实这个环节,在课上四个同学组成一个“编辑部”,以“主题、内容、结构、语言、书写”为标准分项评价习作。要求:说说某个同学的习作哪里写的好,为什么好,评评某个同学的习作不够好,哪里还该修改,用红笔批注出来。请习作底子薄的同学担任一审、二审找出错别字和用错的标点,评评语句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习作基础好的同学担任副主编、主编,评评內容是否具体,最后由主编针对这篇文章优点和不足,用一段话作出评价,给出评分,并提出修改建议。教师的评价:为了检验其效果,课题组运用此项标准对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作文进行重新评分,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改,效果较为理想。家长的评价:家长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情况最了解,也是最有发言权的,邀请家长一起来看孩子的习作,也可以让家长了解孩子的习作情况,让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也能够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培养。
  责任编辑邱丽
其他文献
《论语·子张》记载:“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意为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并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思考,仁就在其中了。“笃”为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志”表示志向、意志、志气、志趣。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传承和弘扬笃志精神,借“笃志”激励无数学子志士从小立下志向,明理力学,实现梦想。  多年来,我校不断挖掘和积淀自身独有的学校文化,围绕“大元帅府”这一独特资源和“笃志
语用目标下的词语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还要教会学生借助工具书,调动生活和知识积累,理解或推想出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体会其表达效果,才能让词语教学真正落实到位并超越词典而彰显生命的活力。为此,我们课题组开展了“激活词语,落实语用”磨课活动。  一、 联系内容理解词语  【教学描述】  (导入新课后,先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四小节。)  师
揭阳市蓝城区乔南中心小学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贯彻实施,新的语文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广大语文教师也自觉或不自觉的投身到了改革之中,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改革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师在教学中能注意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亲切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运用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让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课改的步伐。但我们在喜悦的同时,也注意到了一些问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板块。作为语文教师,批改作文是教学工作中沉重的任务。圈错别字、改句子、写段批、写总批……面对小山堆似的作文,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语不免概念化、形式化。学生花费很大精力得到的学习成果,没有得到相应的贴切细致的评改,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何走出这种“事倍功半”的困境?叶圣陶先生曾经讲过:“文章是学生写的,最有权利修改的是学生自己。”新课标里也强调:“修改
在高职高考中,数列是数学考试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而数列的概念、性质以及应用等都是高职高考中必考的内容。而对学科基础普遍较为薄弱的中职学生来讲,为了应对高职高考,教师和学生在数列复习的过程中应加强对于问题和策略的研究,通过各种方法来提高数列复习的质量,考试时学生面对数列的问题才能够游刃有余。  一、数列在高职高考中的方向  1.数列在高职高考中的重要性  在中职数学课程体系中,数列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怎样让枯燥、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有趣,使课堂教学更有效,让概念在孩子们心中得到完美内化呢?笔者以教学《认识周长》为例,谈谈我是怎样进行概念教学的。  一、“导”在生动情境中  概念的引入是数学概念教学的第一步,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要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知和建立清晰的表象,以形成对数学概念的正确理解,就必须认真研究和精心设计概念的引入环节。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引入,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
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师对学生“授之以渔,不能授之以鱼。”在小学数学第十一册分数乘除法(包括百分数、比)应用题教学中,我认为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例题及习题中归纳并掌握找、画、结、解四个环节。  一、找  找寻到关键句中的分数,这是这四个环节的基础。在这一环节中,我引导学生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中找出标准量,也就是单位“1”。一般情况之下,找单位“1”有以下几种方法:  1. 部分数和总数  在同一整体中,部分数
小学阶段空间与图形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根据《教师教学用书》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探索并体会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一、动手、动口——层次与深度  小学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强、结构严谨的学科,这是学习的客体。小学生的认识能力,受到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的限制,看问题往往不全面,分不清事物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是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  当前,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学具操作,我们发现存在以下现象:1.操作的要求不明确,提出问题的针对性不强;2. 教师没有从学生的思维实际出发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  场景呈
我校提出“和谐教育,特色办学”的教育理念,作为一名班主任,在践行学校的这个理念,落实学校的教育方针的同时,班级教育管理中,那就是建设和谐的班级文化,力显学校精神。当一个学生置身于一所有着优秀文化传统的学校时,总能感受到一种奔涌着的、富有生命力的激情;同样,当一个学生在一个富有文化精神的班集体中生活时,也会产生令人感动、兴奋的力量,这就是文化与精神。  一、生本管理,班级精神的基石  管理班级就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