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的幸福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fam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语云:人到中年万事休。想想也是,人到中年,四五十岁,上有老下有小,再怎么蹦达也蹦不了多远了。说小不小,提拔已无希望,说老不老,退休还有些时日,正是人生中最尴尬的年龄。年轻时总喜欢冲镜子做鬼脸,现在镜子总算扯平了。瞧瞧镜子中的自己,头发少了,皱纹多了,腮帮瘪了,眼袋鼓了,目光直了,脊背弯了。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中年人应该是大自然中活得最累的动物了。
  虽说累了点苦了点,但人到中年已过不惑,经历了人生风雨的洗礼,许多年轻时看不懂的人和事,现在终于看清了看透了,也便有了中年人的幸福。既然看不到事业成功的迹象,那就只好争取在家庭范围内,做个“成功人士”了。见多了生生死死、世事无常的事,深切感受到生活不要大起大落、健康超越金钱之上等生活真谛,把追求平安、平淡、平静作为最大理想,不可以再像年轻时那样,工作稍不如意,就跳槽走人。中年人为着一个家庭的安稳,谋一份有稳定收入的差事,不敢轻言离弃。四五十岁的中年人,父母大抵70岁左右,如果老人身体健康,行动自如,就是中年人的好福气,可以多孝敬些时日,少操些心思,甚至省去很多额外的医药费用;如果子女读书自觉,成绩优秀,更是中年人莫大的欣慰和骄傲。
  年轻时总是心比天高,无奈命比纸薄,幸运之神总是与自己擦肩而过。摸爬滚打了二十几年,猛回头才发觉当初的“不入流”,乃是幸运之神对自己最大的眷顾。世间万事皆有失必有得,少了些虚情假意的应酬,也便多了些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可以好好地静下心来,将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做好。失去了锦衣玉食的奢侈,也便习惯了粗茶淡饭的安逸,人到中年才幡然醒悟,自然界自有其亘古不变的规律,自家厨房去得少了,也许医院药房就去得多了,少年得志往往有恃无恐,殊不知身体如银行,透支了迟早是要还上的,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是中年人最大的幸福。
  年轻时血气方刚争强好胜,总有些爱恨情仇纠结于心中,等到中年才猛然醒悟,心中装满了恨,也便没有了爱的位置,而爱才是滋养生命之树的甘霖。于是,相逢一笑泯恩仇。人生本短暂,没有必要总把眉头深锁,更没有必要去栽培苦涩。独坐于阳光普照的冬日阳台,泡上一杯清茗,手捧一卷唐诗或宋词,一页一页地翻着,一口一口地品着,那么清醒,那么从容。久了,轻叹一声,从李清照《声声慢》的浓愁中走出,凝眸注视着窗外,聆听着花开的声音,解读着花落的心语,闲闲地看云卷云舒,花谢花飞。打开心灵之窗,让快乐和着阳光一齐涌进来,心中便有了一扇永不关闭的快乐之窗。拥有快乐与自由,一生何求!
  人到中年日过午。蓦然回首,你会觉得遗憾已很多,要好好珍惜的是今天。抓住每分每秒,去追寻属于中年的幸福。即使岁月催老红尘,只要我们还感觉得到幸福,那我们就不会老!
   (编辑 慕容吟)
其他文献
财政工作之余,我总爱往书房钻,因为我向往书房中的幸福。在书房里可以阅读自己喜欢阅读的书。有人说:“阅读是一种孤独。”这是相对而言的,因为“如果你真心喜欢它,便不觉得
《物理通报》1995—4“对演示自感电路的讨论”一文,理论分析后给出“不能用甲图演示断电自感现象;用乙图不能演示电键接通时的自感现象。”用两个电路分别做通断电自感实验
学校德育是全方位实施、多渠道进行的,既有德育学科的理论教育、其他学科的渗透教育、各类活动的养成教育等,又有校园环境的文化熏陶教育。校园环境是德育环 School moral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果我们善于在变量的变化过程中找出不变的因素,然后利用这些不变量解题,往往能收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效果.例1 直线 l:(2k~2+1)x+(k~2-k+1)y=4k~2-
在中学,普遍存在这样的状况:第一,学生怕老师。一堂晚自习,如果没有老师,课堂秩序可能会出现骚动以致于大乱,而一旦辅导老师走进教室,马上就会秩序井然。第二,学生怕班主任
目前,在一些初级中学或少数高级中学的教育管理环节中,还缺乏完善的或比较完善的表率作用,教育这一方往往忽视了给受教育这一方一个诚实形象的展示,教学与教育一手硬一手软
这样一个“耗眼球”的时代,当我们被各式各样的屏幕耗得头昏眼花之际,实在是应该探讨一下与看有关的哲学。最近做移动互联网营销的专题,越来越发现现在真是个“废眼睛”的时
在中师(中学)物理教材中《声音的共呜》一节中用图1的实验装置简单地介绍了空气柱跟声波发生共呜的现象:敲击音叉后,将玻璃管慢慢向上提,当管口离水面到一定高度时, 能听到
笛卡儿是十七世纪伟大的哲学家和卓越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同时又是一位方法论大师,他创立了以数学为基础以演绎法为核心的方法论,中心内容即为下文叙述的四大准则.如何培养
[我听了一节含参数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习题探讨课.这节课,老师用一个例题带领全班学生作探讨,又用两个习题作为课堂练习.这是一节大致以桑代克的“试误说”学习理论组织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