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凹陷平北地区平湖组下段烃源岩分布地震预测

来源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ji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湖凹陷平北地区现有钻井稀少且分布不均,采样分析资料缺乏,不同层段烃源岩非均质性极强,导致烃源岩分布特征尚不明确.针对上述难题,基于地化、测井、录井、地震等资料,运用地震相-沉积相-有机相转化法和地震速度-岩性分析法对西湖凹陷平北地区平湖组下段烃源岩有机相特征及厚度分布进行了研究,并对有利烃源岩的分布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①平湖组下段烃源岩有机相可划分为潮控三角洲前缘A相、潮间带B相和局限海C相三种类型,其中平下上亚段潮控三角洲前缘A相最为发育,位于研究区的中部区域,而平下下亚段潮间带B相最为发育,主要位于研究区的西部区域;②平下下亚段烃源岩具有东西分带、西薄东厚的特征,最大厚度可达500余米;而平下上亚段烃源岩总体上具有西北薄东南厚的特征,向东南方向厚度最高可达1000余米;③烃源岩综合评价分析认为,平下下亚段有利烃源岩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中东部区域,平下上亚段有利烃源岩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东南部区域.
其他文献
陵水17-2气田位于中国南海琼东南盆地,是中国海油自营勘探发现的第一个深水高产气田,探明储量规模超千亿立方米.在水深200~1600 m区域,采用工程调查船与自主式水下潜器调查结合的方式,进行地球物理资料采集、海底表层取样及钻探取样,并对多波束测深、后向散射强度、侧扫声呐、浅地层剖面、室内测试分析等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了海底表层沉积物类型、分布规律及工程地质特性.按照海底地形地貌特征,陵水17-2深水气田开发区可划分为陆架区、缓坡区和滑塌区;陆架区表层沉积物以黏土和粉质黏土为主,不同站位物理力学性质差异
海底周期阶坎底形一直是海洋地质关注的热点.本文基于285 km2三维地震资料对琼东南盆地海底周期阶坎底形几何构型(波长、波高、迎流面长度、背流面长度、迎流面夹角和背流面夹角)及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区位于上陆坡(2°~14°),发育一条NE-SW水道,宽6.5 km,深35 m.水道内外均发育周期阶坎,剖面上具有波状特征.周期阶坎的波长(20~160 m)随深度增加而变长,波高(4~10 m)随深度增加而减小,迎流面长度(20~140 m)比背流面长度(10~40 m)长,迎流面夹角(0.1°~0.15
根据2018年秋季至2019年夏季4个季节的海滩剖面形态测量和表层沉积物粒度分析结果,研究了海阳万米海滩地形和表层沉积物粒度季节变化特征,探讨了控制研究区砂质岸滩季节性演化的因素.结果表明:连理岛-东村河口以西海滩剖面形态在强动力和弱动力条件下分别呈“上蚀下淤”和“下冲上塑”特征,夏季台风造成的滩肩侵蚀量大于冬季风,在滩面形成的沙坝数量多、规模小且离岸距离较之冬季风更远.连理岛-东村河口处海滩剖面形态整体呈淤积状态,且在强动力条件下的淤积量大于弱动力条件.连理岛-东村河口以东海滩剖面形态的季节性变化幅度小
基于1976—2020年Landsat卫星长时间序列遥感影像开展研究工作,结合黄河水沙资料、河口沉积动力机制研究及人类活动影响,研究了黄河口湿地植被时空变化过程,对比揭示了清8汊(行水)和清水沟(废弃)不同流路湿地演化的差异,探讨黄河口湿地植被时空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黄河口湿地在发育过程中呈现了显著的阶段性和空间差异性变化,总体上经历了快速增加、稳定增长、快速蚀退、相对稳定四个阶段.②现行清8河口湿地变化的主控因素为黄河入海径流量和输沙量,湿地面积与入海水沙量呈显著正相关,植被覆盖与黄河改道、调水
神狐海域是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勘探试采的重点区域,在甲烷渗漏过程中会形成黄铁矿和蓝铁矿等具有指示意义的矿物,这些矿物和Fe、P、S等元素密切相关,通过Fe-P-S等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来研究该区域的甲烷渗漏对进一步了解南海水合物的成藏状况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南海北部神狐海域Site 2A柱状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主微量元素、铁结合磷、自生磷灰石态磷、碳酸盐铁、磁铁矿铁、还原性铁、铬还原硫、硫同位素以及总有机碳(TOC)等数据分析,研究该地区的Fe、P和S等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甲烷渗漏的指示.研究发现,在60
基于龙口湾及附近海域的水文实测资料,利用Mike21数学模型模拟了人工岛建设前后的潮流、波浪、纳潮量及水交换率等水动力特征,探讨了人工岛群建设对龙口湾水动力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岛建设显著改变了龙口湾潮流场特征及水体运动路径,湾内受到人工岛的阻挡,流速普遍减小,局部区域潮流运动形式由往复流变为旋转流,流向变化较大,余流形成多个涡旋;湾外由于堤头挑流作用导致局部区域流速增大且余流流速增大,潮流运动形式未发生明显改变.受人工岛的掩蔽作用,人工岛及附近区域的波浪有效波高普遍减小.龙口湾潮位出现北部最大潮差变
深海铁锰结壳的定年对其记录的百万年尺度古海洋环境变化研究至为关键.综合运用10Be/9Be、Co经验公式、230Thex/232Th和磁性地层学,对采自加瓜海脊的铁锰结壳样品开展了系统的年代学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开阔大洋的铁锰结壳,较多的陆源物质输入造成了不同定年方法获得的年龄或生长速率的明显差异.其中,因为大量陆源物质携带的232Th以及对Co含量的稀释,铁锰结壳表层的230Thex/232Th初始通量以及样品部分层位的Co通量出现显著变化,230Thex/232Th定年方法与Co经验公式获得的结
珠江口盆地西江凹陷南部包括两个相邻洼陷:西江36洼和番禺4洼,钻探结果却揭示了截然不同的油气勘探前景,其中,番禺4洼探明储量已过亿吨,而西江36洼却未有商业发现,导致勘探上对西江36洼烃源潜力有所顾虑.为了揭示这种差异油气地质条件产生的原因,亟待开展两个洼陷的对比研究.以主要烃源层系文昌组为切入点,通过开展精细的层序-沉积研究,进一步系统评估西江36洼烃源潜力.依据地震、钻井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在西江36洼与番禺4洼文昌组共识别了6个三级层序.西江36洼和番禺4洼文昌组发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湖底扇及湖
珠一坳陷古近纪陆相湖盆发育优质烃源岩,通过对文昌组、恩平组泥岩系统取样,进行常量、微量元素、同位素含量等分析,优选出对环境敏感的元素与元素比值,系统分析了珠一坳陷烃源岩形成时的古环境,包括古盐度、古水深、氧化还原条件、古气候及古水体的封闭性,并建立了有机碳与环境敏感元素比值的定量关系.开展优质烃源岩发育的水化学性质研究,明确研究区优质烃源岩形成演化所具有的古环境特征,最终探讨了文昌组优质烃源岩的发育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珠一坳陷(除韩江凹陷无样本点)文昌期温暖略干气候条件下,湖盆水体主要为淡水—微咸水,发育
天然气水合物作为潜能巨大、资源量丰富、燃烧值高的未来新能源,但由于其特殊的物理力学性质和赋存状态,经济开采技术仍面临诸多难题.本文以全球勘探发现存在天然气水合物的地区为基础,介绍了全球主要水合物的海陆资源分布及开采难易程度;以主要影响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方式选择因素为基础,分析了天然气水合物在地层中的赋存类型、成藏模式和储层分类方法;以全球已开展的天然气水合物试采项目为基础,对比分析了现有多种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在现有开采方法条件下,为不同赋存状态、成藏模式和储层分类的天然气水合物选择出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