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藏不露的数学界扫地僧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b165915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裔数学家张益唐近两年经常回国进行学术演讲,每次到访国内高校,能容纳几百人的报告厅总是座无虚席,连走廊和后门也挤满观众。
  其实,张益唐这几年经历了“冰火兩重天”。4年前,提起这个名字,大家是陌生的。那时候,他还只是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的一名不起眼的讲师,非但没有稳定的研究席位,还曾一度“流浪”美国各州,不时借住朋友家中,靠打零工为生。
  年过花甲的张益唐个子不高,带着一副普通的方框眼镜,脸上的表情总是谦逊而柔和,演讲时习惯“自我吐槽”,比如在建议高校的老师应该去“屈尊”指导中学生时,会说:“去点拨一个中学生,比我现在在这里装模作样好多了。”
  说完,他又被自己逗乐,羞涩地摸摸后脑勺,解释说:“我总觉得我在装模作样。”
  这样一个看起来有些内向的数学家,脑子里思考的问题却很“疯狂”。2013年5月,他在国际顶级刊物《数学年刊》发表论文,在不依赖未经证明推论的前提下,发现存在无穷多个之差小于7000万的素数对,解决了困扰数学界上百年的难题“孪生素数猜想”,引发学术界的沸腾。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张益唐像“新星”一样,声名鹊起。
  有媒体称,张益唐就是金庸小说里深藏不露、横扫武林的扫地僧,在数学界沉寂多年终于爆发。
  如此传奇的渲染不禁让人好奇,张益唐的人生到底经历了什么?
  童年:“这个小孩儿将来不得了”
  张益唐生于1955年,父亲是清华大学的教师。由于父亲早年曾从事过地下工作,张益唐的家庭在1959年的反右倾运动中受到了深重打击,精神一度崩溃的母亲无奈将他送到上海外婆家生活。
  外婆家的人最高学历只是初中。于是,张益唐称自己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并不重视知识”的环境里。“别的小朋友都在一起玩耍,我总是喜欢饥不择食地翻看舅舅、姨妈留在家中的各种书籍。”他说。
  三、四岁时,张益唐就能熟练地背出100多个国家的首都,历朝历代的年号和皇帝,还连问带猜地看完了《林海雪原》、《西游记》里的故事。父亲和外婆都觉得“这个小孩儿将来不得了”。
  据张益唐回忆,8岁时,他用外婆给的零用钱买到了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第八册——数学。书里面,有两个世界级的数学问题激发了他的好奇心,一个是“任何一个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吗?”,即“哥德巴赫猜想”;另一个就是费尔曼定理,至今他还记得书中最后一段的内容:“看来这个问题还要留给未来的数学家解决,读者们努力吧。”
  当时的张益唐肯定没有想到,“未来的数学家”就是自己,更没有想到,自己能在和这两大难题并列的“孪生素数猜想”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后来张益唐又在外婆炒菜的空档突发奇想,琢磨着小三角形套到大三角形的情境,惊奇地证出了“勾股定理”。这时,他发现,数学是可以被证明的。这些事激发了张益唐对数学的探求欲。
  “我的童年在精神上并不满足。在一个物质贫瘠、政治烙印深重的时代,没有人在天赋上引导我。”张益唐坦言,很羡慕现在的一些神童,有父母在逻辑和数学上做专门训练,甚至十二、三岁就考上大学,年纪轻轻就能读完博士。
  北京:苦读华罗庚《数学导引》
  1966年,上小学四年级的张益唐被父母接回了北京,张益唐开始废寝忘食地钻研数学。
  很快,张益唐升入了清华附中,并展现了在数学和记忆力方面过人的天赋。“当时的数学课会计算‘为了造一个房子,占用了多少贫下中农的土地,这得是多大的罪恶’这样的问题,我总是全班第一个算出来的。”
  好景不长。1970年,张益唐随母亲下放到湖北省阳新县五七干校,虽然当地有辅助的中学,但基本都以劳作为主,他的“数学梦”也就此耽搁了。
  1971年的暑假,张益唐到上海探亲。在书店里,他发现了复旦大学夏道行教授写的《π和e》,张益唐第一次知道了e和π是无理数,但书中并没有给出π为什么是无理数的证明。
  他联想到了小时候看到的古希腊三大几何难题中的“化圆为方”,因为π是超越数,所以“化圆为方”是无解的。“这本书又专门提到超越数,好像又激发了我对数学的兴趣。”他说。
  回到北京后,因为父亲做过“地下党”,历史问题有待解决,张益唐读高中和工作的机会都被无情剥夺。在“无所事事”的两年时间里,他经常跑到北京西单旧书店看那本5块5毛,自己却买不起的华罗庚《数学导引》。“总算知道了怎么证明π是无理数。”他笑说。
  后来,张益唐通过高考如愿以偿地来到了北大数学系。扎实的学风给他在本科与研究生阶段的数论研究夯实了基础。
  读博:虽入错行却不忘初心
  一直研究数论的张益唐来到了美国普渡大学攻读博士,从解析数论转到代数几何方向。他提到,早在1984年的全国数论会议上,就有人写信给他当时的硕士生导师潘承彪教授,表示张益唐会在解析数论上大有作为,搞几何代数十分可惜。
  但张益唐还是跟着导师莫宗坚做了代数几何,两人在学术上有了分歧。他指出,自己的博导是研究经典的代数几何,技巧性很强,所以自己的研究大部分都是自学的。“也不是说没跟着他学东西,有很多事情,弄得很不愉快。”说到这里,张益唐皱了一下眉头。
  博士毕业后的六、七年,张益唐借住在朋友家里,四处在餐馆打工,过着漂泊不定的日子。“但正是那几年,我又回到了解析数论上。”说到自己心爱的领域,张益唐的眉头舒展了开来。
  直到1999年,经新罕布什尔大学任教的葛力明教授推荐,张益唐来到了新罕布尔大学做助教,继续研究解析数论。
  2001年,张益唐在重量级数学刊物《杜克数学》上发表了一篇关于黎曼假设的文章。当时的系主任,曾证明出四色定理的世界级数学大师凯尼斯·阿佩尔对张益唐评价极高,想推荐他争取一个讲师职位。
  但这篇文章并没有给张益唐带来期望的结果。“有人说我发表文章少,(你)也不见得(发表)比我多,有的人在系里教课也不好。”他咧嘴笑笑,说自己并不纠结。
  闪光:灵感来自“很长很长时间的积累”
  2005年,张益唐看到了由美国人戈德斯通(Goldston)、匈牙利人平兹(Pintz)和土耳其人伊尔迪里姆(Yildirim)三位数学家(简称为GPY)合作完成的一篇最接近证明“孪生素数猜想”的论文。虽然已经接近猜想,但它仍不能证明存在一对素数其间隔总是小于某一个特定有限值。
  对于灵感出现的日子,张益唐认为,一些媒体将其“神化”了。“这个灵感是真的,但是它是很长很长时间的积累。”他说。
  那是在2012年7月,正在朋友家做客的张益唐突然想到,如果限制一下某些条件,或许能够让证明的难度大大减弱。随后,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论文投稿给了《数学年刊》,仅仅三周该论文就被审核发表,创下了《数学年刊》创刊130年来最快接受论文的纪录。
  《数学年刊》审稿人亨里克·艾温尼高度评价说:“这项研究是一流的,作者成功证明了一个关于素数分布的里程碑式的定理。”
  一年后,张益唐的7000万对素数对已被数学家们缩小到246,越来越接近最终孪生素数猜想。
  “有人问我如果你出不来,是不是觉得一生就毁掉了?我觉得没什么,我活得好好的。”对于“老来成名”,张益唐说,自己很“淡定”。
  实际上,同出名后的生活相比,张益唐表示更喜欢以前默默无闻的日子。他说,成名后,面对很多盛情难却的场合,他都会想到金庸在《笑傲江湖》后记里的那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我这人不懂世故,上次跟我在新罕布尔大学的同事这样说,他觉得我是在‘得了便宜卖乖’。”他再一次“吐槽”自己道。
  责任编辑:钟鑫
  实际上,同出名后的生活相比,张益唐表示更喜欢以前默默无闻的日子。他说,成名后,面对很多盛情难却的场合,他都会想到金庸在《笑傲江湖》后记里的那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其他文献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三打白骨精》一课,其重点是孙悟空三次棒打白骨精。不久前,在语文课堂上,笔者引导学生按“变→识→打→结果”的顺序比较、品读三次棒打白骨精的经过,他们对孙悟空、白骨精、唐僧的性格特点、人物形象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就在笔者即将转入复述教学环节的时候,一位学生忽然站起来说:书上有两处错误的地方,白骨精变成村姑和老妇人,村姑、老妇人是女的,而课文中用了“它”,我认为都应用“她”。备课时,这个
太平湖的野鸭  生来不为战胜波涛  而是与波涛一起舞蹈;  在风的诱导、指挥下  你也有天鹅般的曼妙。  每一片浪花都是你的翅膀  在阴雨中深藏  当我走近,你只是展开自己  并没有惊恐地飞走  总有一个厨房埋伏在附近  像癞蛤蟆要把你吃成天鹅  在你转身逃跑之前  是我和菜刀之间的竞赛  尼姑庵的花瓣  凋零似乎比绽放更早  为了彻底离开树  她们把凋零  念成了幸福  油菜花占据着一片片  显
开学一个多月,新人逐渐看清了校园的风物,慢慢尝到了大学的味道。高考生涯仿佛梦一场,似可忘却,以轻装转到新战场。但报到时向往的和聆听的上大学的初心,可千万别从耳朵里一股烟溜走。还得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愿它“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同学的求学初心  在北大的开学典礼上,学数学的刘上同学作为新生代表发言,讲自己选择数学专业的初心。  这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在几个月以前,我还在为未来的选择苦恼。我
雅江送别  那天,雨水哭泣  我们站在桑耶渡口,惜别  你身穿花氆氇,胸系邦典  头扎两个小牛角辫  羞红着脸,右手托着我的掌心  不停的亲吻  你说等我们老了,就回到雅鲁江边  搭一座临水的木屋  种十万亩玫瑰  酿一缸纯正的青棵酒  等待几个从古格流浪归来的诗人  围炉煮酒,把酒话桑麻  在暮秋中,等待故乡的收割  如今你走了  那些含泪的心事  整个冬天也无法焐热  夜宿扎囊  初冬,恶狠狠
辽阔的驰骋(组诗)  湖畔  不是只有忧伤,不是  天空的倒影,揉捏、变形的  尾翼呈古铜色  群山戴着皇冠  凝固的水印匍匐在暮色里  三只灰鹤被余晖浸染  其中一只,单腿  独立。打着盹  就像微醺的人活在惬意中  也被潮汐驱动  这细微的情感拥有黄金  和大理石浮雕皆  隐于世道人心  抓住这瞬间吧。让  风劲吹,花香倾入不眠之夜  让清亮的笛音  洞彻,在星辰里飞翔  狼烟  边地上空的狼
我是来自法学院的蔡泽洲,非常荣幸能作为本科生特奖代表在这里发言。  每年秋天,当园子里谈起特奖时,一张张大神级别的成绩单,一篇篇高水平论文的发表,一项项骄人的竞赛成绩,无不吸引着校内外的关注。在2015年的特奖中,6人是学习成绩年级第一,6人在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6人挑战杯获奖,4人申请专利,还有骑行青藏线的坚强女孩,果壳网的最佳讲者,知乎大V和马杯健美前三……这些成绩很耀眼。但光环背后,我发
我的一颗板牙松动好几年了  很多次拔掉它已提上日程  但一直拖着因为没有迫切性和必要性  它让我学会躲避隐忍苟且  和放下暂时的痛  我可以忍受可以忍受的  那种习以为常发乎身体的  可有时它对我的折磨穷凶极恶  出没毫无规律像潜伏的刽子手或是  草丛中蛰伏的狼猝不及防袭击我  可忍受甚至忏悔之后  我又重蹈覆蹈  每次大快朵颐的时候它都提醒我  不能放纵我觉得  自己一定做错了什么对人还是对事 
在冬季,田野是空曠的  蚂蚁,消失在石缝里。飞鸟,噤住了叫声  大朵大朵的野菊花,干枯着  大片大片的狗尾草,干枯着  农人们堆起的草垛,也干枯着  春日里的犁地声、歌声,消失不见  土屋里只剩下尘埃。守田人,抱着寒冷  走回了家  风凉凉的,只有一场雪还醒着  我在远处,看它悄无声息  慢慢覆盖了一切  小暑  总有这样的时候。春天的花还在  芨芨草,已经长得更高  窗外,一株山楂树为自己开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是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也是形成阅读能力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浓厚的阅读兴趣,是学生成才的最重要的因素,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是必不可少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要想让学生掌握课文的知识点,更好地理解课文的重难点,欣赏课文的“亮采点”,进而产生求知的欲望,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1、营造
2105年8月,《纽约时报》头版发表了一篇文章《全美急招教师》,  报道了美国多地发生教师短缺的现象。  这与几年前的经济危机后,多地大量裁减教师的情况背道而驰。  的确,数据不会撒谎,最近美国《教育周报》的调查显示,  美国三个大州德克萨斯州、纽约州和加州,都面临着教师数量下降的问题,  教师总数量从2009年的44692人降低到2012年26321人,降幅超过40%。  2014年参加高考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