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南山地突发性暴雨特征与机理研究的新进展

来源 :气象科技进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long33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西南多山地且地形十分复杂,山地突发性暴雨及其诱发山洪地质灾害是我国西南山地灾害的主要类型。当前我国西南山地突发性暴雨预报水平不高、能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未能有效考虑山地对暴雨及其突发性的影响,缺乏山地突发性暴雨形成与发展的理论指导。对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支持下开展的山地突发性暴雨特征与机理研究所取得的重要进展进行了阶段性总结,综述了我国西南特别是西南山地突发性暴雨及相关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基本特征和环境条件,山地突发性暴雨的多尺度、多层次影响系统的协同作用,地形引起的爬流和绕流对于山地突发性暴雨的不
其他文献
根据2011—2015年贵州省51个常规地面气象观测站逐日资料及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资料,利用农田土壤水分平衡方程,计算了贵州省淡季番茄生育期灌溉量。简要分析了贵州省淡季番茄灌溉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不同播种日期番茄灌溉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同时利用Python语言对最小灌溉量播种日期进行EOF分析,找到灌溉量最小播种日期及地区,对增加贵州省淡季番茄产量及降低成本有指导性作用。
采用20世纪再分析版本2c数据集的云水量逐月再分析数据,通过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1960~2014年全球、海洋和陆地上空云水量的分布和变化特征及其与水汽通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全球云水量空间分布不均,海洋高于陆地且比例约为4﹕3,中低纬海洋、陆地上空云水量变化趋势分别为0.07 g m−2(10 a)−1和−0.04 g m−2(10 a)−1,季节性差异主要体现于夏季在热带辐合带和南半球海洋高,冬季在北半球海洋和南
新中国的气象事业,发端于教育培训:延安时期气象训练队和培训班让气象走进党的事业;新中国为不断壮大的气象事业培养人才,1951年,成都信息工程大学(CUIT)的前身,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空军司令部气象干部训练大队在成都创建。今年,我们迎来了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建校70周年。70年来,学校经历了军转民、从训练班到三年制中专学校、再到气象和众多相关专业的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学校探索形成“气电结合”的气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壮大了气象教育事业;70年来,一批批技术过硬、作风顽强的成信大毕业生扎根祖国各地,践行
简要回顾了国内外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的科学考察和研究进展,详细总结了近年来高原地—气水热平衡和交换的特征,及其对高原低涡、降水和东亚季风的影响研究。青藏高原地气水热交换可通过边界层过程导致高原热力作用改变,同时还能通过影响高原低涡,引起降水非绝热加热释放导致高原热力作用乃至海陆热力差异异常从而影响东亚夏季风气候。研究发现冷空气事件、土壤湿度和地表潜热对边界层厚度有重要影响;高原土壤温、湿度对低值系统的影响存在差异,高原涡频数与地温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但土壤湿度与高原涡间无显著相关关系;高原热状况与高原涡频
为探索上海地区单季晚稻生长期内降水量分配对产量的影响。采用降水集中度(Precipitation Concentration Degree,PCD)和集中期(Precipitation Concentration Period,PCP)研究1971~2015年单季晚稻全生育期内降水非均匀分布特征,运用趋势分析法研究单季晚稻全生育期降水分配情况及各生育期降水量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基于CMIP5全球气候模式情景下降水预估资料,估算2020~2045年上海地区单季晚稻生长期降水量对气象产量影响变化。结果表明:近4
为了理解行星反照率时空变化规律及成因,基于CERES数据对全球行星反照率的大气(主要为云与气溶胶等)和地表贡献进行了分解,通过Theil-Sen+Mann-Kendall方法得到了2001~2018年全球行星反照率及其大气和地表贡献的时空变化趋势,并基于回归分析方法对典型区域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初步解释。研究结果表明:1)在中低纬度区域行星反照率的大气贡献占主导地位,而在高纬度区域地表贡献相对升高,呈现纬向差异大于经向变化的模式;2)全球行星反照率呈现−0.0002/a(p<0.05)的变化趋势,地表贡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三亚雷达资料、NCEP再分析数据和GFS预报场数据对2019年5月9日影响三亚的一次雷雨大风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高空干冷槽与低层西南暖湿空气配合,三亚东部陆地的东北风与西南弱海风形成的中尺度地面辐合线,为本次过程提供良好的水汽、热力不稳定、动力抬升和触发条件。中尺度对流辐合线的发展与合并是整个对流维持的关键,对流后侧大风入流和前侧零散弱回波线,为雷雨大风的发生提供较好的预警。海南岛西南部海上生成的强对流带移向海南岛时伴随着向东北方向倾斜的下沉气流,该气流下沉到达近
通过研究不同云系降水雨滴谱(DSD)的分布特征,可以加深对降水微物理过程的理解,对提高雷达定量降水估计精度有重要意义。分析2016年6—8月安徽淮南降雨过程的Parsivel降水粒子谱仪观测资料,对粒子分布特征、降水强度与粒径的关系、粒子数密度分布与雨强贡献率分布、Z-I关系及M-P分布、Gamma分布拟合进行研究,得到结论如下。1)对流云降水中小于1 mm粒径的粒子数密度占比为73.22%,其对雨强贡献率为34.07%;层状云降水中小于1 mm粒径的粒子数密度占比为84.09%,其对雨强贡献率为58.8
基于CMIP5多模式中的历史情景与全球变暖情景资料以及观测海温数据,利用EOF分析,回归分析、功率谱分析等方法对北太平洋区域冬季海—气耦合系统进行了研究,进而分析了全球变暖背景下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时空特征的变化。通过对比观测资料中1934年前后的PDO时空特征,发现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PDO强度得到加强,PDO模态的频率向高频移动(周期变短);再用泰勒图分析方法和功率谱分析方法评估13个CMIP5模式对20世纪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的模拟能力;在此基础上,选取评估良好以上的9种模式对比分析不同
利用ERA再分析资料和郑州机场多普勒雷达及风廓线雷达资料等,对2019年8月6日导致郑州机场大面积航班延误的一次雷雨过程进行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本次雷雨是一次低涡雷雨过程,受蒙古冷涡后部的干冷空气东移南下和中层伴有切变辐合共同影响。水汽来源主要通过西南暖湿气流和台风外围气流输入。高空冷槽叠加低层暖空气之上造成较强的层结不稳定性,地面辐合线和出流边界是本次过程的触发条件。本地的多普勒雷达和风廓线雷达产品可以较好地反应出短时强对流天气的降水和风切变的变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