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毛羽图像检测的浆纱抗起毛性能评价

来源 :纺织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me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准确检测织造载荷作用前后浆纱的毛羽及有效表征浆纱的抗起毛性能,提出一种基于毛羽量图像检测的浆纱抗起毛性能评价方法.对纯棉14.5 tex的原纱和3种不同上浆率的浆纱,在JN-01浆纱耐磨性能测试仪上模拟织造载荷,并进行不同载荷次数的摩擦起毛实验.起毛后的纱线经图像采集、纱线主干分割、毛羽分割和主摩擦区间定位等处理后,提取纱线的毛羽量指标;同时,构建浆纱毛羽量与织造载荷作用次数的对数函数模型,并基于此模型提出评价浆纱抗起毛性能的综合指标纱线起毛指数.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可以准确检测纱线的毛羽量,同时纱线起毛指数能有效表征在织造载荷下经纱的抗起毛性能.
其他文献
为扩展非织造布在保鲜包装材料中的应用,以具有药用价值的沙棘作为抗氧化保鲜成分原料,通过负载不同体积分数的沙棘提取物(SBT)制备罗布麻纳米纤维素/壳聚糖基水凝胶,并与聚酯非织造布复合制备复合水凝胶非织造布保鲜材料,对其阻隔性能、释放行为、抗氧化活性、抗菌性以及保鲜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SBT体积分数的增加,复合水凝胶非织造布的阻隔性增强且抗氧化活性显著提高;在18 d的释放行为测试中,复合水凝胶非织造布在酸性条件下SBT的最大累计释放率可达67.8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带宽度均超过1
针对壳聚糖-甘油磷酸钠体系黏度低、抑菌效果差等问题,以壳聚糖-甘油磷酸钠体系为基材,加入羧甲基纤维素钠调节黏度后,分别加入丝胶蛋白和丝素蛋白以共混方式确定最优组合制备复合凝胶剂,对其抑菌效果、各组分结合情况、抑菌机制、细胞毒性和皮肤刺激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壳聚糖(质量分数为3%)和甘油磷酸钠(质量分数为50%)体积比为9:20的体系中加入质量分数为1.5%的羧甲基纤维素钠后,其外观良好,均匀无颗粒感,适宜外用;当添加丝胶蛋白质量分数为15%时,复合凝胶剂的抑菌效果最优,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
针对烯丙基聚烷氧基环氧醚中存在催化剂和钾钠离子含量高,导致制备的三元共聚嵌段硅油反应活性差的问题,研究了在无相转移催化剂的条件下制备烯丙基聚烷氧基环氧醚的方法,表征了产物的结构,分析了制备条件对产物pH值与环氧指数的影响;以其为原料制备了三元共聚嵌段硅油,并对棉织物进行柔软整理,分析了整理后织物的亲水性、手感及物理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当原料烯丙基聚氧乙烯醚、环氧氯丙烷和氢氧化钠的量比为1:2.5:1.5,冰醋酸的添加量是过量氢氧化钠的1.1倍时,产物烯丙基聚烷氧基环氧醚的环氧指数为1.77 mol/kg,
为解决水体中重金属六价铬(Cr(Ⅵ))的污染问题,利用聚氨酯(PU)对锆基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UiO-66-NH2)进行接枝改性,将改性所得PU/UiO-66-NH2负载于聚丙烯(PP)非织造布上制备PU/UiO-66-NH2/PP非织造布复合材料,最后将其用于Cr(Ⅵ)的吸附与可见光催化还原.探讨UiO-66-NH2添加量对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分析PU/UiO-66-NH2与PP非织造布间的结合牢度,探究复合材料对Cr(Ⅵ)的吸附与光催化还原性能.结果表明:PU改性后的UiO-66-NH2依然保留
为提高色纺织物图像检索系统的有效性与执行效率,建立了融合高级语义特征的色纺织物图像检索系统.该系统利用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对色纺织物图像的风格等高级语义特征进行提取,并融合图像的局部二值模式与方向梯度直方图等浅层纹理特征构建层次化检索系统.与此同时,采用二进制哈希编码对提取的高维特征向量进行降维.采用该系统对具有9种不同纹理风格的色纺织物样本图像进行检索,结果表明,该系统的Top-10查全率与平均准确率分别达到了97.37%和87.54%,具有理想的有效性与鲁棒性;相较于直接利用高级语义特征进行检索,提出的检
为减少纺织机器人所占空间并提高其控制性能,研制了一款用于落纱理管的新型纺织机器人腰部关节.采用有刷电动机为动力源,以STM32F103T8U6为主控芯片,以L9110S为驱动芯片,利用磁编码器AS5600与安装在输出轴末端的磁铁产生霍尔效应,实现腰部关节速度、位置的检测;通过对比单速度闭环控制和转速、电流双闭环系统,在控制算法上采用转速、电流双闭环比例积分(PI)控制系统进行调速;采用控制器局域网络(CAN)总线通信,以减少多关节布线的复杂程度.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机器人关节能有效减小体积,体现微型化设计,
为研究纺纱车间温湿度动态变化规律,并为空调系统自控策略提供运行平台,基于热量平衡、湿量平衡和风量平衡分别建立了喷水室、纺纱车间模型;利用Python实现业务逻辑编程,利用PyQt5开发图形用户界面,建立变露点新风控制策略,基于比例积分微分(PID)算法程序实现车间温湿度的自动控制,并开发纺纱车间空调系统动态仿真平台.以某纺纱厂车间结构参数、工艺及空调设备参数为仿真平台基础数据和边界条件,对改变空调设备控制参数后车间温湿度变化进行了仿真计算.结果表明,基于纺纱车间空调系统仿真平台能计算喷水室机器露点、车间温
为研究编织层数对编织复合材料圆管的扭转力学性能和失效模式的影响,采用二维编织铺层(Over-Braiding)工艺及真空辅助树脂灌注成型工艺分别制备了2、3和4层的碳纤维/树脂编织复合材料圆管.通过搭建扭转试验-非接触全场应变测试平台,研究了3种编织层数的复合材料圆管的扭转力学响应.基于扫描电子显微镜与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等测试方法,分析了编织复合材料圆管的扭转失效机制.结果表明:编织复合材料圆管在扭转载荷下呈线弹性脆断特征,且形成了贯穿管壁的空间螺旋剪切带损伤区;编织层数的增加利于应力应变的稳定扩散,减
针对附加纬接结双面提花织物双层结构复杂、织纹色彩简单和设计效率低的问题,在分层组合设计模式下,提出一种基于附加纬接结双层全显色结构的设计方法.通过在表里层组织结构上设置可遮盖组织、设计可遮盖全显色组织分别用于表层结构和里层结构、以及设计通用型附加纬接结组织,建立附加纬接结双面全显色提花织物结构设计方法,以单层提花织物形式分别设计表层结构和里层结构,通过通用型附加纬接结组织合成双层结构.结果显示,分层组合设计模式使附加纬接结双层提花织物结构的设计程序更加简洁,提升了结构稳定性,减少了结构设计返修率,提高了设
针对MIL-53(Fe)粉末作为光催化剂的光响应范围窄、催化效率低和难回收利用等问题,以偕胺肟改性聚丙烯腈(PAN)纤维作为载体,通过表面原位合成法制备了负载不规则MIL-53(Fe)的纤维MIL-53(Fe)-PAN.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红外光谱仪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仪对其表面形态、微观结构和光吸收性能进行表征,并对其在染料降解中的光催化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原位合成的MIL-53(Fe)能够均匀分布于改性PAN纤维表面,部分MIL-53(Fe)呈现出一定的结晶性能,且纤维配体的电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