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管内膛流动镀铬新工艺

来源 :电镀与涂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tm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解决步枪身管内膛镀厚铬质量难把控的难题,提出了流动镀铬新工艺,探讨了流速、阳极供电方式等工艺条件对流动镀铬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双端电流强制均匀法的流动镀铬工艺能有效解决镀后锥差大、“腰鼓”等缺陷问题,镀后铬层尺寸的一致性较好,身管一次镀铬合格率由原来的30%提高到了90%.
其他文献
介绍了轴瓦电镀锡主要工序(包括除油、酸洗、活化、电镀锡、回收、中和、水洗等)的溶液组成和注意事项,设计了相应的自动生产线.全线采用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控制,自动化程度较高,生产效率得到提高.
通过粉末烧结法制备不同前驱体LaNi5/LaMgNi4物质的量比(x)的车用金属氢化物-镍电池用La-Mg-Ni储氢合金,研究x对合金物相组成、显微组织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储氢合金在x=0.75和0.95时,由(La,Mg)5Ni19和(La,Mg)2Ni7相组成;x=1.20时,为(La,Mg)5Ni19单相;x=1.50时,由(La,Mg)5Ni19和LaNi5相组成.各储氢合金的活化性能良好,且随着x的增加,最大放电容量Qmax逐渐减小,第100次循环的容量保持率S100先减小、后增大;当x=1.2
为探究恒流预放电模式与电性能之间的关系,使用多种恒流预放电模式对制备的锂锰电池进行处理,并对高温存储前后的电池进行电性能测试.利用相关与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锂锰电池预放电时间、电流和预放电容量与电性能的关系.与小电流(30 mA)相比,使用大电流(80 mA)恒流预放电,可降低电池的内阻.高温存储后,经大电流预放电后的电池内阻仅上升18.72%,容量仍有存储前的97.27%.
研究商用15 Ah圆柱形LiFePO4锂离子电池高温(55℃)循环老化的衰减机理,主要分析循环后电池负极片出现的波浪形异常区域.通过SEM、X射线能量色散谱(EDS)、XRD和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FT-IR),分析相关区域的形貌、结构及组分.对石墨/Li半电池进行充放电和电化学阻抗谱(EIS)测试,研究该区域的电化学性能.异常区域被富含F、P、S和O元素的副产物覆盖,该沉积层增大了石墨嵌脱锂的阻抗,降低了负极的比容量.高温循环加速负极表面的副反应,覆盖在负极表面的副产物导致该区域出现,是电池高温循环容量衰
利用具有高度扩散性和传质的超临界CO2流体辅助双脉冲电沉积技术制备Ni-rGO(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镀层.先通过正交试验确定较优的双脉冲电参数组合,再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正反向脉冲平均电流密度和正、反向脉冲占空比对Ni-rGO复合镀层表面形貌、显微硬度和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当正向脉冲电流密度和占空比分别为7 A/dm2和0.35,反向脉冲电流密度和占空比分别为1.2 A/dm2和0.25时,所得的Ni-rGO复合镀层表面平整、致密,显微硬度达到895 HV.
在Cr5钢表面电沉积制备了Ni-W-SiC复合镀层.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基体的表面粗糙度,预镀层的种类和厚度,复合镀时的阴极电流密度,以及复合镀层厚度对其结合强度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和能谱仪分析了拉伸试验后不同试样基体一侧的微观形貌和元素组成.结果表明,当基体表面粗糙度(Ra)为4μm,预镀1μm厚的纯Ni层后在电流密度0.8 A/dm2下复合电沉积10μm厚的Ni-W-SiC复合镀层时,镀层体系具有最高的结合强度.
利用多巴胺自聚合原理,通过包覆一层氮掺杂的碳质材料(无定型碳)来降低磷酸铁锂(LiFePO4)材料的表面电阻,提高低温下Li+迁移速率.采用含氟有机溶剂氟代碳酸乙烯酯,以物质的量比为1∶1的双三氟甲磺酰亚胺锂(LiTFSI)和双(五氟乙基磺酰基)亚胺锂(LiBETI)为混合锂盐,制备1 mol/L混合锂盐电解液(MLiE),以解决电池在低温环境下性能下降的问题.与目前的商业LiFePO4/石墨电池相比,组装使用MLiE的LiFePO4锂离子电池在-20℃于3.65~2.50 V充放电,0.1 C、0.2
在N,N-二甲基甲酰胺(DMF)有机溶剂中先通过阴极极化曲线和循环伏安曲线测试研究了Bi(III)、Te(IV)离子及二者混合时在金电极上电沉积的电化学行为.再在不同电位下电沉积制备了Bi-Te热电薄膜,研究了沉积电位对Bi-Te薄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Bi(III)、Te(IV)及Bi-Te在金电极上的电沉积均属于完全不可逆过程.在相同条件下,Bi(III)离子的沉积比Te(IV)离子难.在-3.0 V电位下电沉积所得的Bi-Te薄膜中Bi/Te原子分数比为1:1.65,接近于理想组分Bi2Te3.
金属异物的存在易导致锂离子电池发生内部短路,产生热失控危害.通过采集原材料投料工序磁棒吸附物和各工序采样点采集物的方式,对LiFePO4锂离子电池生产过程中的Fe、Cu、Al等金属异物来源进行分析.基于分析结果提出:金属异物的控制需从完善检测标准和强化现场管控两方面同步开展,质量管理可作为控制LiFePO4锂离子电池内部金属异物的一种手段.
针对电解液中有机碳酸酯类沸点、闪点均较低的物理特性,采用低温真空蒸发烘干-冷凝法分离回收动力电池中的电解液.1kg动力电池在140℃真空烘干4 h后,可完全被烘干,但电池外壳上还残留少量黄色液体.蒸气依次在0℃、-20℃、-50℃和-75℃冷凝后得到回收,尾气中无挥发性有机物(VOCs).采用气相色谱(GC)-质谱(MS)和液相色谱(LC)-MS分别对冷凝液和残留液成分进行分析,发现冷凝液成分含有碳酸二甲酯、碳酸甲乙酯、碳酸二乙酯和碳酸乙烯酯,其他杂质较少;残留液成分可能为碳酸酯和磷酸酯衍生的短链聚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