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欠”“姿态”与共同体——阿甘本的生命伦理思想研究

来源 :哲学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rabi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亚里士多德极为重视的"非潜能"思想作为理论基础,阿甘本借"亏欠"的辩证法对"生命"与"伦理"等概念进行了全新界定.通过将"姿态"和"友爱"概念置入"来临中的共同体",并结合"不可挽回"的"如此"的救赎理论,阿甘本让传统的生命伦理学理论发生了全新的形变,并指出另一条"不可能的"人类自由与解放的"歧途".
其他文献
黄宗羲批评"有治人无治法"而宣称"有治法而后有治人",这并非"人治"与"法治"之争,而是论证"法"在任何社会政体中具有比"人"更重要和更根本的作用,因此,政治的改善应该首先从变革"法"着手.在"治法"方面,黄宗羲批评"祖宗之法",认为"三代以下"的历代王朝之"法"均基于"私天下"的原理,因此"祖宗之法"并不足以成为善政之根本原则,并会带来诸多不良后果.在"治人"方面,黄宗羲所想象的新的统治格局是君臣上下的"群工".他明确将君臣与父子分割,前者是以"天下"为目的的后天的约定,后者则是先天的血缘的自然关系.由
印度《往世书》系列文献以及伐罗诃密希罗《广集》均记载了“七圣仙星”(中国称“北斗七星”)在各月站之间的“游移”.现代印度学研究认为“七圣仙星游移”主要具有神话和年代学意义,与天文学关系疏远.《比鲁尼印度志》为该问题提供了新材料,揭示印度中世纪天文学家婆蒂湿婆罗曾为“七圣仙星游移”构造数理化模型,折射出该问题具有更为复杂的历史与文化背景.比鲁尼将“七圣仙星游移”误解为印度岁差理论,主要是因为他对岁差现象的认知遵循托勒密“恒星天球运动”理论.该误解导致比鲁尼错误地评价了印度中世纪天文学对岁差现象的认识.
百年工业化历程推动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与现代化发展,促使人们对工业的认知、价值判断形成工业救国、工业立国和工业强国工业观.在三种工业观交替演进中,系统观、生态观、平衡观更成为有效处理长期发展与短期生存、生态保护与经济收益、局部与整体工业布局的重要方法论基础.通过对近代中国工业现代化发展模式、论争与实践、趋势与未来等进行全面反思,积极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挑战,为推动我国工业良性、可持续发展,构建科学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马克思曾明确指出,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通过"另一条道路"得出了与他相同的历史唯物主义结论.这"另一条道路"即是一条通往历史唯物主义的经验的社会批判道路,它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建构过程中,并未因恩格斯的研究方向发生变化而终结和消失.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它上升为高阶的"真正的实证科学"道路,并以此完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初步建构.在马克思后来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中,这条道路转变为政治经济学批判道路.马克思正是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来探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从而实现了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黄宗羲与《明夷待访录》对章太炎的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章太炎对黄宗羲的评价总体上经历了从充分肯定到有所质疑再到激烈批评三个阶段.其早期对《明夷待访录》的肯定主要基于公天下、正君职的传统理念以及为学校张本的渐进民主设想.章太炎之后的思想变化一方面由于其政治立场从维新转向革命,另一方面在于学理上对代议政治的反思.尽管章太炎对黄宗羲的评价态度前扬后抑,但其中存在某种一以贯之的线索,即对以学校论为蓝本的政学精英政治理念的强调与发展.在章太炎对黄宗羲的继承与批评之间,正透露出传统政治思想的近现代转型轨迹,由此亦折
紧缩真理论认为“真”是非实质的概念,并得出保守性承诺,即真理论不能比基础理论证明更多的不包含真概念的事实.已有结论则表明,大部分充分的公理化真理论对作为基础理论的形式算术是不保守的,因此紧缩论陷入了保守性困境.但事实上,紧缩论的反对者将讨论局限在形式算术的句法保守性,且做了跳跃论证.通过分析,“PA系统是一致的”和“哥德尔语句G”并不能被视作新的实质算术知识.因此,如果将对句法的保守性扩展到对算术知识的保守性上,可以给夏皮罗论证有力的反驳,那么真理论对算术知识来说依然是保守的,已有困境将得到解决.
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上最特别的一部著作,是站在传统文化的"末端"对于整个中国政治传统的"回望".《学校》篇中的制度设计是为了将政治参与的主体由传统的皇权、官僚拓展到整个士人阶层,但并未包括普通民众.这体现了传统儒家民本思想的双重面相,既保护民众利益,又不允许民众参与政治决策.因此,黄宗羲的政治思想并不是现代民主思想,而是基于儒家传统政治思想的探索.重新审视儒家对于政治问题的处理方式,在当代仍具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1919年,海德格尔在两门课程中涉及对先验价值哲学的批判.若将这一批判置于心理学与现象学之辨的视域中加以审视,他一方面推进了胡塞尔的工作,另一方面切入了原始科学以及作为其源头的实际生活的体验层面,开启了自己的现象学之路.从方法角度看,正是对先验价值哲学所使用的心理学上目的论的-批判的方法的批判,才揭示出作为原始质料给予的事实领域及通达该领域的现象学方法.梳理海德格尔对先验价值哲学及其代表李凯尔特的批判细节,呈现他由心理学走向现象学的内在方法论逻辑,旨在通过将其思想置入更宽广的背景,展现其踏上现象学之路的具
主体性观念向来是理性主义哲学传统的规范性内核,近年来它遭到"主体间性"理论、结构主义思想等形形色色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围攻,然而主体性预设对社会-政治理论的不可或缺性却是无法否认的.在解释性层面,若不在先设定自由能动性,作为历史事件的"主体之死"将是无法被理解的;在规范性层面,能动主体的缺席有可能使社会理论彻底丧失其批评潜质.从阿多诺的思想视角出发,能够很好地阐明主体性之于社会-政治理论的这一必须性.
阿多诺认为现代社会存在着"经验的丧失"问题,这种丧失乃是主体性维度和客体性维度的"双重丧失".胡塞尔现象学的原初目标是同时恢复这两个根本维度,但由于受限于同一性的、直观性的思维模式,缺乏一种"非同一的辩证眼光",胡塞尔的恢复最终并没有取得成功,"双重丧失"的僵局依然没有被打破.在阿多诺看来,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乃是非同一的辩证关系,只有对主体及其概念的强制特征进行深刻反省和批判,确立一种"通向事情本身的自由",通达"事情本身"才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