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子》语言哲学中的名称理论阐释

来源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lllllllllllvvvvvv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荀子主张名称形成是约定俗成的.在他看来,名称与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不是先天形成,也不是固定的,而是人们约定的结果.人们依据一定的原则对事物进行统类和区分,在荀子看来制名也遵循同样的原则,即编举与偏举,由此事物的名称就可以分为别名、共名等.在《荀子》文本中,“心有征知”表明了荀子对人类辨析事物及其名称分类的基本看法,既要靠感官感知,也要靠心灵体验.感官和心灵是同一的,也是经验的,人们通过感官感知和心灵体验获得对名称的认知.
其他文献
民族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创新成果,极具学术创新价值与现实意义.它不仅充分实现了学术研究应该努力积极回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目标,而且建
历史人物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至关重要的力量,在他们身上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历史人物为切入点开展思政课教育,以历史人物的卓越品质实现对教育对象的思想
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越来越呈现出复杂性,如何有效实现大学生德育工作的科学化是当前亟待探讨解决的重要问题,对此可以从统筹视野进行审视研究。基于统筹学的分析框架,当前要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决定着科研工作与实务工作是高校辅导员的两项重要职责。在实践中,高校辅导员队伍中存在着“重实务工作、轻科研工作”以及“不愿”“不会”进行
加强劳动教育是新时期党对教育的新要求。劳动教育与实践育人都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专业性,二者在载体需求上具有相通性,在目的意义上具有一致性。为了提高劳动教育的效果与水
将“四史”教育融入“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是深化“课程思政”建设要求的重要举措,是确保思政元素系统阐释的有效途径。育人、教师、课堂三个层面的
监察程序作为一种新创设的综合党纪调查、违法调查和犯罪调查于一体的国家专门的反腐败法律程序,对腐败犯罪的调查区别于传统的腐败犯罪侦查,因而这样的调查程序法治化的模式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由于存在理论定位不清、以局部代替整体、各理论形态之间相互割裂以及中介系统空场等问题,网络思想政治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要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要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要建设一支又“红”又“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国家治理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要有利于巩固工人阶级的国家领导阶级地位,要使人民实现共同富裕下的事实上的当家作主。依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内在要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价值立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着力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是贯穿于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全部活动的思想脉络和价值主线,中国共产党人不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坚持人民主体的价值要求,坚持人民幸福的价值目标,彰显了共产党人的人民本色、人民情怀、人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