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纤维脂肪瘤伴上消化道出血一例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cysou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男,54岁,因黑便20d收治入院。既往体健,无家族肿瘤病史。入院查体:血压120/80mmHg,贫血貌,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心率70次/min,心律齐,心音有力,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未及包块,肠鸣音5次/min,双下肢无水肿。

其他文献
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是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易获得的机会性感染,临床可引起脑、肺、肝、视网膜、消化道等多器官损害,但首发便血者少见.我院收治1例以便血为主要表现的艾滋病(AIDS)并发巨细胞病毒肠炎患者,报道如下.
胆总管结石是临床常见病之一,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老年人由于常常合并多种疾病,传统的外科手术风险很大.ERCP既能取得和手术相当的疗效,又能避免手术对人体造成的创伤,其独特的微创优势在手术风险较高的老年患者中尤为明显[1-2].本文对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在我院经ERCP治疗的28例70岁以上患者的可行性、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现报告如下.
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NOTES)是指经口、阴道、结肠、膀胱等自然腔道置入软性内镜到达腹腔,在内镜下完成腹腔脏器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或)治疗,如阑尾切除、胆囊切除、肝段切除、胰尾切除、脾脏切除、胃肠吻合、卵巢切除、子宫切除等微创手术操作,实现对腹腔、盆腔疾病的微创治疗[1].
超细胃镜由于镜身较细,更易于通过较狭小的消化管腔,可不受受检者体位的限制,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近年来,我院消化内镜中心运用超细电子胃镜经鼻插入,配合胸外科顺利完成了胸腔镜下食管下段-贲门肌层纵行切开术,微创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凸显了超细胃镜细小灵活的优势,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异位胰腺胃镜和超声内镜下的表现及内镜下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09年11月间经病理结果证实为上消化道异位胰腺的6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症状、内镜和超声内镜下表现以及内镜下治疗结果。结果67例异位胰腺患者中,病灶多见于胃窦部(占92.5%,62/67),其他还可见于胃角、十二指肠等处。胃镜下表现为隆起于胃壁的表面光滑的黏膜下肿物,顶部可有脐样凹陷。有59例
目的 探讨大肠黏膜病变表面腺管开口分型对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电子放大内镜结合黏膜染色方法观察了144例患者共162处大肠黏膜病变,并结合病变大体形态特点及病理组织学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62处病变中非肿瘤性病变表现为Ⅰ型及Ⅱ型腺管开口者占76.5%(26/34);肿瘤性病变表现为Ⅲ、Ⅳ和Ⅴ型腺管开口者占96.1%(123/128).癌性病变则主要以Ⅴ型腺管开口为主,占75
患者男,15岁,因剧烈上腹痛2d入院。2d前患者进食芒果数分钟后出现口周皮肤略红,伴轻度瘙痒,1h后口周出现明显红斑,其上密布针头大小丘疹,且瘙痒加重,出现唇部肿胀麻木感并逐渐加重,约3h后红斑发展至双颊、额部,
胆道术后残余结石是肝胆外科治疗中的难题,肝外胆管结石一般可使用术中胆道镜取净,而部分肝内胆管结石和因患者身体状况等原因不能在术中取净的肝外胆管结石,术后胆道镜成为较理想的治疗手段.现将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117例胆道术后残余结石患者的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患者男,23岁,主诉吞食鸭骨后胸骨后疼痛伴吞咽困难6 d.患者6 d前吃饭时误吞下鸭骨后出现咽部及胸骨后疼痛伴声嘶,吞咽时明显,无呼吸困难,自行禁食.在当地医院行胃镜检查示食管上段异物,胃镜下取出失败,遂至我院.
目的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相关型卡波西肉瘤(KS)的内镜下表现及内镜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6例确诊为HIV/AIDS且行胃镜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中胃镜检查发现的3例KS患者的内镜下表现。结果KS阳性发现率为18.75%(3/16),其中单发者1例(占33.3%)、多发者2例(占66.6%)。3例以胃部KS为主,内镜下主要表现为斑丘疹样、息肉样及结节样改变;其中1例多发者伴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