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扩招与个人教育选择的经济学分析

来源 :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a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人力资本理论和筛选模型阐释高校扩招导致高等教育质量受到一定影响,以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有所下降的原因在于,受教育群体的个人能力和特质与其所受教育内容的错位。分析在就业率有所下降和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本也有所上升的情况下,仍有越来越多的个人继续选择接受高等教育的原因在于:个体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的理性选择。
其他文献
后现代主义对柏拉图的批判,所依据的不过是对柏拉图对话中的片面理解而已。实际上,后现代主义所作的批判,更适用于柏拉图被人们所说成的那样,即柏拉图主义以及新柏拉图主义,而不是柏拉图著作本身。当今世界,图像不只是无处不在——存在于任何表面之上或任何媒介之中,而且占据了一个先于“事物本身”的位置,甚至可以用“图像先行”来定义。也就是说,图像不仅仅在时间上,而且在本体论的意义上均先于实在。面对这种日益把自己看成既是图像的生产者又是图像的产物的文化,我们的美学理论应当作出批判性的回应。首先,图像世界实际上是被生产出来
大学的演变主要体现在大学的结构、治理、管理系统、拨款机制方面以及知识、形式与内容的多样化。大学在公众参与和权威主义方面已经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大学的未来取决于社会的引导和内部的共生。高等教育已经从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向以教学和管理人员的共生结构为中心,高等教育经费需要多样化的渠道。大学的持续变革对于学校内部机制的公平、效力、效率、相关性,以及学生、教授、研究者和管理者等大学成员的道德规范提出了要求。
期刊
期刊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梦想已经实现,而通往梦想的路途却并不平坦,目标与现实,需求与供给,结构与质量,公平与效率……走近高等教育大众化,一系列问题依然等待我们去探索,去追求。
2014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教育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向纵深推进。我国教育研究紧扣时代脉搏,观照现实问题,在科研产出和成果质量上都呈现出新气象,在服务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实现了教育理论的新拓展。一、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教育改革 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目标,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从顶层设计为法治国家建设指明了方向。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3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所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以思想解放为前提。中国高等教育思想的丰富与发展包括如下历程:解放思想,重新认识高等教育的性质;转变思想,建立现代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继往开来,新世纪高等教育思想的多元化发展。
当下地方高校法学教育存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课程设置地方特质不鲜明、师资储备面临瓶颈、学生综合素养未能充分彰显等问题。地方高校法学课程改革可通过“四位一体”路径加以推进,以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方向引领,以地方应用性课程体系为重要基石,以校地共建师资为关键支柱,以学生综合素养提升为根本归宿,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改革体系。地方高校的发展应依托地方高校特质,实现分层分类的差异化发展,为地方培养“熟悉基层与扎根基层”的“适应地方法治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复合型高级法律职业人才”,为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地方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努力,教育科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大家在回顾和总结成绩的同时,也看到了新的历史阶段对教育科研的更高要求,教育科研今后发展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为此,2008年8月,《教育研究》杂志社与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召开了“新时期新阶段教育科研发展座谈会”。会上,一些学者就如何建设中国气派的教育科学、新阶段教育科研的新使命、教育科研的价值取向、教育科研的创新、教育研究者的素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现将大家讨论的问题整理成一组笔谈刊发,以期引起更深入的研究。
专业教育研究者在中小学开展合作教育研究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获得关于教育的知识(包括技术),这是无可厚非的。隐藏其后的间接目的是为了让这些知识改善教育实践,使中小学师生(以下简称师生)的生命意义得到更好的发展。唯有如此,教育研究才能避免“学术成果主义”(以发表作品为目的),真正实现与教育实践的结合。这种结合的完整形态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