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孙温、孙允谟合绘《红楼梦》画册的命名谈画册的著作权问题

来源 :曹雪芹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966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藏于辽宁大连旅顺博物馆的清代孙温、孙允谟二人合绘的《红楼梦》画册是目前颇受社会和学界关注的红楼题材绘画作品.2004年9月,画册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面向公众展出,引起了广泛关注.十余年来画册在国内外多次展出,不同出版社以其为底本复制的出版物层出不穷.本文首先通过比较画册出版历史上多个不同的命名和绘者署名方式,指出其中均存在片面性和漏洞之处,继而就画册的著作权归属、画面的创作数量、画册的创作底本三个方面进行辨析,认为画册应当命名为《清·孙氏绘画册》或《清·孙氏绘画册》.对于目前尚存在争议的画册著作权问题,本文重证并申明:孙温、孙允谟绝非一人,二人合作完成画册绘制是不容置疑的历史事实.
其他文献
传统教育下的教师评价多是数量化评价,它虽然比较客观、准确,但也存在着一些诸如操作形式化、 内容单一,忽视教师心理与道德的引领等比较突出的问题。为了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必要建立多 元化的、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型评价标准。通过几年的实践研究,我们转变了评价的观念与行为,评 价观念由过去的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目的,通过教师的发展实现教学水平 的提高;评价内容由“单一化”转变为“多元化”,既包括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也包括对教师素质的评 价,有单项评价也有综合评价;评价方式多元化,由
《红楼梦》中“琏”字避讳问题一直以来是红学界热议的话题。主张《红楼梦》成书于乾隆时期和肯定曹雪芹著作权的学者对此存有疑问但又做不出合理的解释,质疑或否定《红楼梦》成书于乾隆时期的学者,则用其作为申张主张的重要证据。笔者通过梳理史料发现,一方面乾隆在永琏早殇后公布其皇太子身份追赠谥号之时,并未提出全民皆避“琏”字的要求,另一方面,乾嘉时期大量“琏”字的取名现象和无避“琏”字的种种事实,说明“琏”字并不是清朝的国讳。
城市外来人员在迁入地建立新型社交网络是其突破城市生活亚环境,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和深度融合的过程.三亚城市外来人员的个案考察揭示,城市外来人员构建新型社交网络并不是
张爱玲之《红楼梦》阅读体验和文学史判断都有独到之处,其惟一红学著作《红楼梦魇》亦可在红学史上占一席之地.据最新出版的张爱玲多种往来书信集,可以了解《红楼梦魇》此前
1921年3月,胡适先生应上海亚东图书馆多次邀请,写出《红楼梦考证》(初稿)一文.一个月之后,陈独秀先生撰文《(我以为用“石头记”好些)新叙》(以下简称“新叙”),与之呼应.又
期刊
高鹗并非乾嘉时期的典型词人,其词作气质明显有别于当时盛行的浙西词风.清代词坛之主体虽由数个主要词学流派构筑而成,但游离于主要词派之外,雅好填词的文人亦为数甚众,高鹗
《红楼梦》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受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在新课标指导下,它由之前的单篇模范式文章学习分析转变为“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容易走向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一部未见前人提及的清人张新之《妙复轩石头记评》抄本,与已知的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张新之《妙复轩评石头记》残抄本、1881年卧云山馆刊《绣像石头记红楼梦》和1884年石印《增评补像全图金玉缘》中的张新之评点均存在诸多差异。通过版本对校和异文整理,可知北大抄本虽非清人刘铨福、孙桐生所见的张氏“手批本”,亦非据国图抄本、卧云山馆刊本或《增评补像全图金玉缘》过录而成,却是一部较国图抄本更近于张新之评点原貌的清抄本。北大抄本保留了未见于他本的张新之评点,对还原张新之评点的原貌和推动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常熟籍士绅徐兆玮意图通过日常阅读《红楼梦》等小说来达到“养性适情”的目的。这种偏好小说的兴趣促使徐兆玮多方购买或从报刊杂志中抄录“涉红”资料,成为《黄车掌录》卷七编纂《红楼梦》有关材料的基础。而案头读物的阅读定性使得徐兆玮关注《红楼梦》“本事”的诸多说法之于自身文本阅读的干扰或刺激,从而以一种好奇心态来寻求《红楼梦》阅读的历史趣味,最终形成徐兆玮在新旧小说比较视野下注重“考证”而反对“附会”的《红楼梦》品评重点。可见,日记记载有利于帮助探讨读者个体的《红楼梦》品评实践及与其他阅读者的互
影视与出版联动的现象,在影视界与出版界皆已引起广泛的关注。其在出版行业对编辑策划的影响表 现在四个方面,分别是促使编辑扩展出版视野,促进多元选题开发;关注衍生产业,打造立体产业链;树 立品牌意识,打造出版IP;增强版权意识,夯实产业根基。在出版与影视联动的背景下,编辑策划应当拥 有更广阔的视野,在精选内容,兼顾版权的基础之上,着力打造出版IP,完善产业链,让出版工作更好地 与时俱进,不断焕发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