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河道滨水空间转型的管控机制初探--以杭州市为例

来源 :建筑与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_t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河道的建设给滨河空间带来了新的失落,被边缘的城市滨河空间作为与人们栖居紧密的公共空间,亟待从"美丽河道"向"还河于民"转型。文章以杭州市为例,从滨河空间转型出发,通过分析城市滨河空间转型在技术规范、组织模式以及规划程序与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刚柔结合的管控指标、数字化技术支持、多元协动的组织模式等系列管理变革思路,以期促进城市河道空间转型进程。
其他文献
传统村落反映了农耕文明时代的村镇经济和社会生活,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而传统村落的空间基因探索对于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文章通过对汾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对于特色古镇的历史风貌塑造有着重要意义。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关系到古镇活力的重现和历史文化的延续,文章以浙江瓶窑古镇为例,对古镇的历
流动空间对城市空间结构具有深刻影响,并使城市企业空间布局具有非传统的空间分布与集聚特征。文章基于杭州市典型企业数据,探究流动空间与地理空间合力作用下城市企业布局的
柯布西耶在马赛公寓中将内走廊命名为"街道",这一反常的命名启发笔者思考现代集合住宅中走廊与传统意义上的街道的异同。文章试图厘清西方语境下的走廊是如何演化产生的,并通
针对高校学生生活多样化与校园集约化现状,文章以大连海事大学西山学生公寓设计方案为例,结合理论与设计实践探讨在用地集约的外部约束下,以功能复合为设计核心,多因素驱动下
20世纪60年代的激进运动是对现代主义建筑在新时期的批判与修正,是关于早期资本控制下的消费时代的城市构想,是建筑史上以未来主义为代表的诸多主张的印证。文章着重梳理探讨
本文主要从苏州市姑苏区景区公厕空间分布与需求满足两方面出发,结合姑苏区的公厕、景区数据,运用核密度、服务区等分析方法,在立足于"五分钟如厕圈"的基础上探讨公厕分布的
文章基于乡村环境和度假酒店的关联,通过"弱建筑"理念的导入与分析,产生人与环境、人与建筑之间新的思考模式,从而提出基于"弱建筑"理念的乡村度假酒店空间的设计策略,为乡村
革命旧址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由于政治性、革命性、先进性等特殊的内涵及特征而被认为是不可移动文物中的特定类型,对它的价值认知和价值实现必须紧贴社会经济发展新形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高至国家战略层面。而乡村振兴的真正目标不仅是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更是要实现乡村自身的全面振兴,促使其绿色可持续发展。文章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