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用Cu-3Ag-0.5Zr合金板的研制

来源 :电工材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otty_z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真空感应熔炼+热处理+冷轧的工艺,制备了Cu-3Ag-0.5Zr合金板材.分析了该合金的成分、物相、熔化温度范围和微观组织,并研究了温度对其力学性能和导热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u-3Ag-0.5Zr合金板材的成分合格、组织均匀,以置换型固溶体相为主,有少量CuZr相,熔化温度在1042.23℃~1078.86℃之间;随着温度的升高,Cu-3Ag-0.5Zr合金板材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逐渐降低,导热性有小幅度增强.
其他文献
新能源汽车正在加速普及,并带动电气、机械、控制、材料、计算机等各领域创新技术加速融合.电驱动系统新技术层出不穷,迭代速度不断加快.同时,作为移动的储能平台和数据平台,新能源汽车的有线与无线充电技术、大数据技术等的应用愈发重要.为了集中展现新能源汽车电驱动及充放电技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电工技术学报》特别推出“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与充放电技术”专题,以加强该领域的技术交流,促进新能源汽车电气化技术加速进步.
期刊
采用不同介质进行球磨工序并研究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材料断面成分及物相的变化,探究球磨分散介质对材料抗氧化性能的影响.通过高温高湿交变试验前后AgW(65)电接触材料断面形貌以及成分物相对比,发现相对去离子水,采用乙醇作为球磨分散介质时,AgW(65)电接触材料中的W颗粒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表现出良好的耐腐蚀性能.
在研究10 kV电力电缆中间接头的典型缺陷类型时,通过分析施工过程,得出中间接头典型施工缺陷有主绝缘表面污渍、主绝缘划伤、外半导电层剥离不齐3类.根据污渍与主绝缘色差大,提出采用灰度色差作为判定缺陷的有效特征量;针对划伤缺陷区域与主绝缘灰度色差不明显的问题,通过提取纹理特征,达到有效区分主绝缘污渍与划伤缺陷的目的.对于主绝缘缺陷,采用基于神经网络的缺陷识别方法,能有效识别出主绝缘上的污渍与划伤两类缺陷.应用以上技术手段,实现了对整个电缆中间接头施工缺陷的判定,整体检测的有效性有较大的提高,证实了针对性算法
通过研究聚四氟乙烯材料以及填充剂的基础性能,进而研究其综合性能,为后续开关设备设计零件的选择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
本研究主要是对配网自动化中的线损情况进行仔细分析和跟踪调查,探讨出解决线损问题的相应措施,进一步提升对线损分析的管理.
借助有限元模拟软件MSC.superform,采用低氧铜Johnson-cook流动应力模型,对SCR3000铜线坯生产8道次连轧过程进行有限元模拟,通过对温度场、损伤以及机架间堆拉关系的分析,确定了影响电工用铜线坯产生扭转裂纹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电工用铜线坯在SCR连轧过程中轧件表面温度较低为520℃~680℃;轧件经8道次连轧表面Y方向累积损伤值7.18,X方向累积损伤值为6.71,中心累积损伤值为0.877;SCR连轧过程中第1、2机架间和2、3机架间堆拉率分别为6.20%、5.67%;铜线坯表面
以溶胶凝胶合成的LaSrCuO4粉体、化学银粉为原料,调控不同的机械合金化工艺参数制备了系列Ag/LaSrCuO4复合粉体,同时结合初压-初烧-热压-复烧工艺制备了相应的Ag/LaSrCuO4电接触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光学显微镜(OM)、金属电导率仪、维氏硬度计等对Ag/LaSrCuO4材料的金相组织、物相结构与物理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球磨转速300 rpm,球料比3:1时,经热压-复烧工艺处理后的Ag/LaSrCuO4材料表现出最佳的物理性能,相应的电阻率为2.58μΩ·cm,维氏
为提高背钝化电池(PERC)用银浆的光电性能、可靠性和适用性,研究了PERC背面银浆在不同烧结温度下的作用机理,考察了烧结温度对PERC背面银浆性能的影响,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光致发光测试仪(PL)等仪器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烧结温度对PERC背面银浆的性能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银膜层逐渐致密化,附着力逐渐增大,方阻随之减小,光电效率随之降低.
针对《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1年版)实施后铝箔非硼酸系化成废水处理污泥的危险特性不明、处置难等问题,以国内某典型电容器用铝箔生产企业的磷酸系化成废水处理污泥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8个样品进行元素种类和相关危险特性测试,得出铝箔磷酸系化成废水处理污泥不具有危险废物鉴别标准规定的危险特性的结论,并提出污泥类固体废物危险特性鉴别需关注的要点.该结论有助于磷酸系化成废水处理污泥的危险特性判断和环境监管,也为污泥类固体废物危险特性的鉴别工作提供技术指导.
本研究专注于高镍三元正极锂电池循环性能的试验,先通过循环测试,得到该电池的容量衰退结果,之后用容量增量分析法对不同循环次数后的电池进行容量增量分析,预估其容量衰减原因,最后对循环后的电池进行拆解,分析电池正负极结构和表面元素组成后进一步确认电池的衰减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