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照进现实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cho_19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好莱坞电影记载了美国不同的历史阶段,既是美国历史的缩影,也是美国文化发展的缩影,而“美国梦”更是美国电影中的核心主题。面对美国电影势全球化趋势,中国电影只有去芜存菁,在传统与现代、本土化与全球化中寻找平衡点,才能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股的人们产生共鸣。
  [关键词] “美国梦” 美国电影 美国文化 全球化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3.005
  所谓的“美国梦”,就是坚信任何人不用依赖特定的阶级和他人的帮助,只要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凭借勇气、智慧、创意和决心就能获得成功。“美国梦”一直是普通美国人或许多欧洲移民深信不疑、奋力追求的理想。
  一、从文化价值观念看“美国梦”发生、发展与破灭
  在美国人们以梦想而自豪,“美国梦”与美国文化紧密相联。早期的“美国梦”是伴随大批欧洲移民迁往北美时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渴求政治独立,追求精神自由,希望建立建立自己的家园,再加上北美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及宽松的宗教氛围,经济得到自由发展,人们的生活不断得到改善,人们相信凭借自己的努力就会在北美大地很好的生活下去。这个时期的“美国梦”是追求公平正义、自由平等、独立与勇气等拓荒时期精神层面的梦想。对个人事业成功的渴望和信念构成了美国民族精神的核心。
  随着后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美国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代,“美国梦”也逐渐发生变化,许多人开始追求物质利益,美国人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此时的“美国梦”将财富与成功作为人生的目标,美国文化中对自由、平等、独立的追求也变成对后工业时代物质层面的欲望。于是电影中充斥着对拥有较高社会地位、高收入的工作、高级的汽车、独立的住宅等等物质欲望的羡慕与渴望,将物质欲望的满足与幸福联系在了一起。
  二、从美国电影看“美国梦”的变迁
  好莱坞电影记载了美国不同的历史阶段,既是美国历史的缩影,也是美国文化发展的缩影。而“美国梦”更是美国电影中的核心主题。此类影片的叙事模式往往是:主人公一般都是普通人——具有一切普通人所具有的缺点,这种人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他们在追求与实现各自的“美国梦”的过程中经受挫折与打击,其身上一般都具有积极、乐观,勤奋、独立的性格元素,影片的结局往往是大团圆式结局:穷小子变成了成功人士,平凡人获得了爱情,家庭化解了矛盾等等。下面通过对几部经典电影的分析来看美国电影中所呈现的“美国梦”的变迁。
  1.《教父》——外来移民“美国梦”的破灭
  电影《教父》一开始就是对“美国梦”进行了辛辣的批判。博纳塞拉来请教父帮忙,这个曾坚信“美国梦”,坚信自己能得到公平公正待遇的人最后却只能求助于一个黑道教父,极具讽刺意义,影射了移民者“美国梦”的破灭。影片的主人公维托则经历了梦想一次次的破灭,自己一步步走向深渊的过程。维托是一个出身贫寒的意大利移民,他怀着一腔“美国梦”逃往美国,但最终发现美国并不是穷人的天堂,迫于生计他选择了偷盗、抢劫,这是维托“美国梦”的初次破灭。在建立家族事业的时候,当维托不愿沾染毒品生意导致了其他家族联手对可里昂家族的屠杀,让维托离他心目中的自由、安定、人人平等的生活越来越远时,维托的“美国梦”第二次破灭了。成为教父后维托希望自己的家庭远离家族在阳光下生活,可当他的小儿子也进入黑道时维托的梦想完全破灭了。维托用其一生追求“美国梦”,最终梦想彻底破灭尘归尘土归土。
  2.《阿甘正传》—— 美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呼唤与回归
  电影《阿甘正传》是“美国梦”的经典之作,影片征服了无数的阿甘迷们。影片中阿甘被定位于一个普通的美国人,他患有腿疾,智商也不高。他靠着对“奔跑”的坚定不移的信念进入了全美橄榄球明星队受到总统的接见,成了越战英雄,参与了中美建交的破冰之旅,创建了巴布阿甘虾公司。阿甘的成功反应了普通人“美国梦”的实现,影片再度唤起人们心中的“美国梦”,这也是这部片子成功的关键。阿甘所具有的品质是数百年来被美国社会的主流意识所公认的品质和美德,阿甘成为了美国传统美德的代言人,是美国人心目中的理想化身。阿甘的残疾与低智商又暗喻了普通人都有缺点,这使得每一个观众都觉得阿甘是如此熟悉,能在其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影片的历史背景是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正是美国历史上最不平静的年代,阿甘的一生也经历了当代美国历史的曲折起落,他的生活具有当代美国生活的典型特征。影片中另一人物珍妮与阿甘则完全相反,叛逆、空虚、没有信仰,迷失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是美国在那个时代的青年人的典型代表,被称为“垮掉的一代”。珍妮的生活和阿甘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珍妮的失败衬托了阿甘的成功,影片结尾珍妮被阿甘救赎,得到了新生暗喻着只有坚信传统文化价值观念才会得到救赎,体现了美国社会对传统价值的回归。
  3.《当幸福来敲门》——现代“美国梦”的全新表现符号
  影片《当幸福来敲门》取材于真实故事,讲述了人到中年,生活平淡的黑人推销员在面对破产、妻子离家出走的危机时依靠个人的勤奋与智慧获得成功的故事。很显然这个故事也随处可见“美国梦”的影子:依靠个人智慧,乐观进取、坚持不懈,终会获得成功。然而与《阿甘正传》中传统的“美国梦”有所不同,尽管都是表现了普通人冲破生活藩篱实现梦想的过程,但是这部影片突出了“爱与责任”这个主题,充满了深切的人文关怀。主人公加德纳曾想通过代理推销骨密度扫描仪实现自己的“美国梦”,把全部积蓄投入其中,但是这个决策并没有成功,只要个人努力就会成功的传统“美国梦”已不可能实现,现代的“美国梦”已改变,例如影片中主人公的全部动力就来自家庭而不是对“美国梦”的信仰。而注重专业知识与天赋的个性特征正成为现代“美国梦”文化的全新表现符号。
  三、全球化语境下的“美国梦”
  随着全球化,美国电影中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不同国家的观众,无论我们喜不喜欢,它都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而这不仅仅是靠宣传手段达成的。   1.“美国梦”的现实意义
  美国电影对于塑造和维护美国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 起到了重要作用。尽管好莱坞打造的“梦”具有鲜明的美国特色,但这个“梦”也吸引着除美国人以外的人。这是因为好莱坞电影中的公平、正义、自由、坚韧、勤奋、爱与责任等元素不只是美国影片中的主题,也是世界共同性的话题,这些共通元素是被普遍认可的。而电影的内容也选择的是全球性的话题,比如说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共同关注的话题或是人类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当影片中主人公通过努力取得成功时,观众产生了一种认同感和代入感,这个“梦”也就成了每个观众的“梦”。好莱坞是一个“梦幻工厂”,它所制造的是全世界人都会做的梦。
  2.“美国梦”在中国的延伸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美国电影与不同国家本土电影进行结合,借用不同背景的文化元素来展现美国文化及价值观。如《功夫熊猫》,将中国功夫和代表中国形象的国宝熊猫作为影片的元素,故事情节中也折射出诸多古代中国哲学思想。然而从更深层次来分析,影片是美国式的价值观即“自我”,叙事结构也仍然是典型的普通人通过努力最终取得成功的典型“美国梦”式叙事。肥胖的熊猫也是将中国形象改造后的美国文化的产物。在电影中对于不同文化的差异的处理上,处处渗透着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解读和诠释。以往取材于中国的美国电影,带有明显的“东方主义痕迹”。但是这部片中,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是共存的,尽管反对者认为是糖衣炮弹,支持者认为宣扬了中国文化。
  在对美国电影的接受上,中国电影大致经历了早期的趋同,“文革”后新时期从疏离到借鉴,再到新世纪以来的求异趋同三个历史阶段[1]。面对美国电影势全球化趋势,中国电影只有去芜存菁,在传统与现代、本土化与全球化中寻找平衡点,才能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股的人们产生共鸣。
  注释
  [1] 胡玫:《从借鉴学习到“与狼共舞”——简谈中国电影对好莱坞电影的接受》,《毕节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 蔡海燕.《走向文化的复调——<功夫熊猫>的异质文化交融》[J].《当代电影》,2009,3:
  [2] 范司永.《回归传统价值观的激情诉求——评<阿甘正传>的主题意蕴》[J].《襄樊学院学报》,2011,1:
  [3] 艾琦,杨昕.《从美国电影看美国梦的文化内涵》[J].《 苏州学院学报》,2010,3:
  [4] 乔·卢·马什,王义国.《菲茨杰拉尔德、<了不起的盖茨比>与<最后一个巨头>:“美国梦”和好莱坞梦幻工厂》[J].《世界电影》,1994,2:
  [5] 李玲梅.《内外兼修才是真功夫——浅谈<功夫熊猫>给中国动画的启示》[J].《中国电视》,2008,11:
  [6] 郑立.《<教父>维托自由王国之梦的解析》[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7(3):
  [7] 马秀芹.《影视媒体里“美国梦”的破灭及其警醒价值》[J].《电影文学》,2009,1:
  作者简介
  朱默 (1985—),女,甘肃张掖人,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从事传媒创意与策划研究。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  电影《黑衣人3》海报一、字幕翻译的归化、异化和改写  电影字幕的翻译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归化(Domestication),另一种是异化(Foreignization)。这里的归化或异化主要是指对电影字幕源语言中出现的文化词的处理方式。归化是指源语言按照目的语的文化习惯翻译成目的语时,要尽量为读者着想,为他们扫除文化障碍。(许建平、张荣曦:《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问题》,载《中
[摘要] 《绝望的主妇》是近年来备受中国观众喜爱的美国电视连续剧,该剧描绘了美景镇紫藤巷的五位家庭主妇的婚后生活的方方面面。观看美剧不但是提高英语口语和听力的好方法,而且还能让我们对欧美文化有更为生动和具体的了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好地发扬中华文化,并与西方进行交流。  [关键词] 《绝望的主妇》 美国文化 独立 个性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18
佩德罗·阿尔莫多瓦是当今世界电影中炙手可热的导演之一,电影《关于我母亲的一切》1999年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在2000年又相继获金球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等等。阿尔莫多瓦的电影有各种刺激性的商业元素,缤纷狂野的画面语言,外加他所持有的西班牙式的黑色幽默,被称为西班牙的“鬼才”导演。在他大部分的影片中不变的基调是在爱欲的范围内充分的展现对人性的善与恶的反思与关怀,通过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独特的叙
【作者简介】  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剧照 原定名为《美丽有缘》的《北京遇上西雅图》,是一部充满了社会现实多元素的影片,主要讲述了怀孕待产的北京女孩文佳佳(汤唯饰)和Frank(吴秀波饰)在西雅图有缘相遇,从而演绎出一段充满喜剧色彩的爱情故事。然而影片不仅仅在叙述一个美丽浪漫的爱情故事,从另一角度看,影片更传达了一份对当今女性具有鼓励和教育的正能量——女性应该对自我社会身份进行不断提升和成长蜕变。
1994年版《三国演义》电视剧是经罗贯中同名小说改编的历史剧,共84集。这部大型电视剧不仅将历史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还塑造出了许多深入人心的经典形象。比如鲍国安扮演的曹操、唐国强扮演的诸葛亮、陆树铭饰演的关羽等。其中,鲍国安还凭借其塑造的曹操形象荣获第15届飞天、第13届金鹰男主角奖。唐国强也因“状诸葛多智而近妖”的出色表现获得了飞天奖和金鹰奖最佳男主角奖的提名。虽然这部《三国演义》本身是反映历史
由光线影业出品、徐峥自编自导自演的《泰囧》,不仅是一部成功的喜剧片,更是一个有着强烈旅游元素的旅游风光片。影片的笑点集中于两个不同身份和经济地位的主角身上:一个是英文流利、收入丰厚的具有专业知识的高级白领,另外一位则是卖葱油饼的、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工。影片在两个完全处于不同层面的人物的矛盾冲突中,在电影良好的摄影技术和传统的公路片风格的移动换景之中,融入泰国文化中标志性的元素,展现了泰国的民俗文化
[摘要] 《雾中风景》是安哲罗普洛斯的代表作之一,影片饱含了导演的忧伤情怀,探讨着关于孩子被动成长中与成人世界的冲突,以及由此产生的生命体悟。在带给观者绝望感受的同时又总是保留着些许希望,这其中既有导演对于现实世界的影射和思考,又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于其本人追梦一生的最好象征。  [关键词] 追寻成人世界生命意义 希望  在海伦·卡兰德罗舒缓沉郁的音符里铺展开影片,弥漫着忧伤悲戚的情绪,我似乎感觉导演
韩剧在中国以及其他亚洲地区的影响日益扩大,“韩流”已然成为一种潮流文化影响着受众群体。学术界对韩剧的研究不胜枚举,总结近5年来的韩剧理论研究成果后可以看出,从创作者、受众、审美文化、人物形象、叙事审美、制作传播、媒介营销等方面学术理论较为广泛,运用各种影视批评方法对韩剧进行分析的也不在少数。这些研究方法角度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使得研究成果参差不齐,对研究的主体挖掘的深度与广度不够。影视精神分析
[摘要]主人公的成长史不但是好莱坞一贯的英雄成长母题的延续,还整合了成为通俗艺术的“精神分析学”。韦斯利的俄狄浦斯阶段始终是一个空缺,他的生父“没有得到菲勒斯的地位,所以没有作为菲勒斯被人承认”。韦斯利作为一个小人物,在没有“长大成人”之前,深处后工业时代美国社会的挤压中。伴随着“破镜”与“入境”,韦斯利的“主体”建构才算完成,真正实现了人格的成长。  [关键词]好莱坞 精神分析 拉康 镜像阶段 
【摘 要】随着自媒体井喷式的发展,平民大众拥有了更多的媒介选择权和话语权,但是,大众的媒介素养却并没有能够与媒介技术的发展齐头并进,综观当今社会的媒体环境,自媒体的勃兴并没有逃离传统传播的窠臼,而且还产生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自媒体环境下,有话要说的人越来越多,如果说言论自由是每个公民的权利,那么提高媒介素养则应当成为每个公民的义务  【关键词】单向度 自媒体 公共领域 媒介素养    上世纪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