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外膜脂肪容积预测阻塞性冠心病伴心肌缺血的增益价值

来源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心外膜脂肪容积(EFV)与阻塞性冠心病伴心肌缺血的关系,与传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钙化(CAC)预测模型比较,评价EFV预测阻塞性冠心病伴心肌缺血的增益价值。

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横断面研究。连续入选2018年3月至2019年11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就诊并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及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心肌灌注成像(SPECT-MPI)的疑诊冠心病患者。通过胸部非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获得EFV与CAC。阻塞性冠心病定义为1支及以上冠状动脉管腔狭窄≥50%,心肌缺血定义为负荷及静息MPI可逆性灌注缺损,阻塞性冠心病伴心肌缺血定义为冠状动脉造影诊断至少1支冠状动脉狭窄≥50%且至少1支狭窄冠状动脉供血的心肌区域存在心肌缺血。两者均不具备或仅具备其一为无阻塞性冠心病伴心肌缺血。据此将患者分为2组。收集、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CAC及EFV参数。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EFV和阻塞性冠心病伴心肌缺血的相关性,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EFV能否在传统危险因素及CAC基础上提高对阻塞性冠心病伴心肌缺血的预测。

结果

共纳入164例疑诊冠心病患者,年龄(61.4±9.9)岁,男性111例,阻塞性冠心病伴心肌缺血患者62例(37.8%),无阻塞性冠心病伴心肌缺血患者102例(62.2%)。阻塞性冠心病伴心肌缺血患者EFV显著高于无阻塞性冠心病伴心肌缺血患者[(135.63±33.29)cm3比(105.18±31.16)cm3P

其他文献
皮下气肿是气体经组织间隙进入皮下组织引起的局部组织肿胀。虽然皮下气肿通常是非致命性和自限性疾病,但在严重的情况下,气体可能扩散至颈部、纵隔和胸部,导致纵隔气肿等,引发严重的并发症。本文对口腔治疗相关的皮下气肿的病因、形成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可能引发皮下气肿的口腔科操作,以及皮下气肿的治疗和预后做一综述,以期为口腔医师提供参考。
计算机辅助技术逐渐成为口腔教学和临床诊疗的一部分。增强现实技术是计算机辅助医疗的一项前沿技术,其不仅能作为口腔医学教育的辅助手段,利用呈现的三维场景进行教学演示和实验技能培训;而且能将患者的虚拟影像信息叠加至真实病灶区域进行实时反馈,实现术中导航。本文就增强现实技术在口腔医学领域的应用现状及局限展开叙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糖尿病患者因牙周疾病而就诊于口腔科的人数不断上升,而且症状相对较重,常因合并一些并发症增加了牙周治疗的复杂性。本文简述了伴糖尿病牙周炎的流行病学和相关病理机制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表现等,并重点阐述和总结其治疗策略,以期为口腔医师在临床诊疗伴糖尿病的牙周炎患者提供参考。
根分叉病变(furcationinvolvement)是牙周炎的病变和破坏波及多根牙的根分叉区,在该处形成牙周袋、附着丧失及牙槽骨吸收,是牙周炎较常见的伴发病变。根分叉病变程度可直接影响牙周炎预后,而根分叉区解剖结构的特异性又大大增加了根分叉病变的治疗难度。因此,根分叉病变的早期发现及治疗对牙周炎的预防和控制至关重要。本文简述根分叉病变的发生机制,重点阐述该疾病的诊断、分类及治疗,以期提高口腔医师对根分叉病变的临床诊疗水平。
期刊
基于临床常规变量所构建的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模型不仅敏感性低,特异性也有待提高。磁共振成像除了提供心脏结构及功能信息并准确计算左心室射血分数外,还能够通过钆对比剂延迟强化等多序列扫描,映射心血管疾病病理学特征(包括临床前期病变),最终通过宏观和微观、定性与定量结合,在体无创识别心肌纤维化,实现病理影像化。进一步磁共振特征追踪技术能够反映心肌形变,是一种独立评估心脏重构的增量因素,它们在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模型构建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血压130~139/80~89mmHg(1mmHg=0.133kPa)人群的管理对于心血管病的早期预防与控制意义重大。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中血压处于该范围的人群近2.45亿,且主要为中青年。对于这一群体,在防治措施上应做到宽严相济。所有人均应推荐严格的生活方式干预,部分有合并症或高危人群宜采取药物治疗。在学术界不断探索、积累临床研究证据的同时,搁置对诊断标准的争论,强化对血压130~139/80~89mmHg人群心血管病风险的关注,积极向大众普及该血压范围的危害性,符合重大慢性疾病防治领域理念先行及防线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显著增加死亡、卒中、心力衰竭和痴呆风险。过去二十年在房颤风险预测与筛查诊断、卒中预防、节律控制、导管消融和综合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这一时期我国房颤管理的规模、质量和经验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为制定房颤诊断和治疗指南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进一步推动房颤规范化管理,及时、充分地将新技术新理念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组织专家,共同制定了《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该指南详尽阐述了房颤管理的
目的探讨心脏磁共振(CMR)在肥厚型心肌病(HCM)危险分层中的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连续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5月于阜外医院接受CMR检查并诊断为HCM的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及CMR资料,通过电话随访和病案记录确认患者生存情况。主要终点为心原性猝死(SCD)或SCD等位事件,次要终点为全因死亡及心脏移植复合终点,根据是否发生主要终点事件分组。采用Cox回归探索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延迟强化百分比(LGE%)对终点事件的预测效能和最佳临界值,采用Ka
目的探讨门控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心肌灌注显像(SPECTG-MPI)评估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储备对冠心病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诊断为冠心病,行负荷 静息SPECTG-MPI提示有心肌缺血,且在3个月内行冠状动脉造影的住院患者。以17节段5分法,获得负荷总积分(SSS)和静息总积分(SRS),计算总差值分(SDS,SDS=SSS-SRS)。采用4DM软件获得负荷和静息状态下LVEF,计算LVEF储备(ΔL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