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份杂花苜蓿种质萌发期抗旱性评价

来源 :中国草地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tao2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利用聚乙二醇溶液模拟干旱胁迫,以蒸馏水作为对照,测定21份杂花苜蓿种子萌发期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抗旱指数等8项指标,并采用模糊数学隶属法对杂花苜蓿种质资源进行抗旱性综合评价.研究表明,在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下,21份杂花苜蓿种质资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均显著降低,分别下降62.0%、63.9%和85.9%;以萌发胁迫指数、萌发抗旱指数、相对发芽率和活力抗旱指数为评判指标,采用模糊数学隶属法对21份种质进行综合评价,编号为CF050047、CF050032、CF050038和CF048291 4份杂花苜蓿种质资源抗旱性较强;6份杂花苜蓿种质资源为中等抗旱水平;11份杂花苜蓿种质资源抗旱性较弱.以上结果为选育杂花苜蓿抗旱新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基础材料.
其他文献
山羊痘病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比较高,患羊表现为高热、皮肤及黏膜处丘疹,对羊养殖业的危害极大,一旦暴发可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山羊痘病的诊断难度不大,病症较为明显,了解该病的特征后容易做出判断,养殖过程中做好预防保护工作,及时发现并对症治疗病症可以有效降低该病所带来的危害.
羊肠套叠是指双层肠管壁发生重叠的情况,虽然不同品种和性别的羊群都可以发病,但是母羊发病率偏高.一旦羊群发生该病后,使用药物治疗只能对当前病症有所缓解,却不能从根本上彻底治愈,必须进行手术才能根除或矫正.由此可见,预防羊群发生该病非常重要,避免羊群受到伤害,确保羊群处于健康状况.
牛流行热也称三日热,是一种热性、急性传染性疾病,其病原是牛流行热病毒,该病毒的传染性极强,如果不能及时治疗,容易造成全群感染,患病牛主要表现为高热、厌食、眼睛和鼻腔内有分泌物、流涎、肌肉僵硬,奶牛的产奶量下降等症状.可通过加强饲养管理来预防牛流行热,同时注意圈舍环境卫生,及时清理粪污,对环境进行定期消毒;此外,还要注重免疫接种,定期给牛群接种牛流行热弱毒疫苗,提高牛群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水稻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稻米品质是水稻遗传特性与生长环境、栽培技术互作的结果,矿质元素对稻米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不同矿质元素对稻米品质的影响,分别总结了大量元素、中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对稻米品质的不同影响.受多种因素影响,同一矿质元素对稻米品质影响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矿质元素对稻米品质的影响存在品种间和不同稻米品质间差异,而且在稻米品质形成过程中,不同矿质元素起的作用及作用程度也不尽相同;矿质元素对稻米品质的影响具有多向性,且不同矿质元素间存在一定的互作关系,施用中很难兼顾到稻米品质的每一个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普及,信息技术近年来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逐步广泛.文章基于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化教学改革的背景,以广告策划课程为例,分析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应用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进而探索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创新策略,旨在促进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发展,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毕业生就业工作一直以来是高等院校学生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其中出现的问题也随之发生改变.文章主要从高校学生就业工作的基本内涵出发,深入分析新时期高等院校学生就业工作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新媒体技术手段等方面提出做好学生就业工作的相应对策与探索途径.
在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会议报告中,相关人员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文章以承德市发展实际情况为研究切入点,在阐述知识产权文化内涵和基本构成的基础上,就如何构建承德知识产权培育体系进行探究.
项目以持续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改革传统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模式,将基础理论知识进行适度整合,将技术技能训练进行熟练强化,将原本各相对独立的混合式教学课程转化为高水平专业群内系统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实施模块化教学改革.在设立模块化课程体系过程中,结合“1+X”证书体系,进行课证融通背景下的模块化教学改革.为满足学校双高专业群建设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同时对开设相关专业群的院校提供一定参考价值,形成辐射范围.
针对目前建筑制图实训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文章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重新设计实训内容,构建多元化实训体系,切实提高学生识图、绘图的专业技能,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020年国家开放大学出版传媒集团立项科研课题,在此基础上笔者组织相关人员与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合作组建科研团队,就该校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进行混合教学改革实践,以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升教育效果,如何配置和应用教学资源,如何开展混合式教学的服务支持等方面作为研究目标,尝试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实践试点课程在“荟学习”平台上搭建使用,向该校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选课学生展开教学实践,并对教学实践效果进行分析,进而得出研究结论和提出混合式教学的优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