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层重组的不平衡数据采样方法研究

来源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mei521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解决机器学习中不平衡数据难以用于主流数据分类器的问题,面向多种类不平衡数据,提出一种基于超平面排序、分层抽样、多类样本重组的数据采样方法,以得到可用于机器学习的分类平衡数据集。首先,求得不同种类样本的最大公共抽样数,以此确定每类样本的抽样份数;再根据数据到分类超平面的距离,对每类样本的数据进行重新排序,按照等间距对每类样本进行分层采样,确保各个样本的采样总数为最大公共抽样数倍数,构成样本内部的基数样本。最后,排列组合构造平衡数据集合。经过数据分类算法的训练和测试,结果表明:采样方法不仅实现多种类样本之
其他文献
利用网络教学及仿真实训平台和信息化教学手段对实习教学重新定位,通过“欧倍尔云课堂平台”在线实习实践平台,以流程级煤化工工艺仿真软件为核心,集成工业DCS系统,通过线上多手段教学,并在现场实习时统一安排和自主练习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采取仿真操作考核和笔试相结合,创建知识、能力、素质结合的全过程考核模式。树立工程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安全生产、规范操作的理念,增强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
时代在发展,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应当与时俱进。本文针对有机化学的现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五个方面对有机化学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主要有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达到知识的升华;采用主讲制下的“多师合授”的教学模式;采用微课的教学法,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建立合理的考核体系等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和改进,为有机化学课程的改革提供参考。
在线教学多方位改变了现有教学模式,对师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都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本文对“木材化学(双语)”课程在线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在课程教学中开展改革实践,旨在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其它课程的在线教学提供借鉴经验,也为高质量培养新工科人才提供思路。
液化二氧化碳储能(LCES)是扩大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保证可再生能源稳定利用的有效方法。为解决LCES系统中亚临界CO2的有效冷凝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新型的基于二氧化碳混合物的液体储能系统(LMES)。选择了两种有机工质R32和R161与CO2混合,通过建立该系统的热力学模型,研究了有机工质质量分数、压缩机压比、泵压比、冷却温度(T6)和环境温度五个关键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有机工质与CO2混合可以显著提高工作介质的临界温度,解
以CaCO3标定EDTA是很多基础化学实验教材采用的方法,本文针对本科生在进行该实验时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究。对实验“异常现象”进行了解释,对待测溶液调节p H所用碱性溶液的种类和用量进行了探究,并进行了水硬度检测的应用,在实践中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本文以河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为例,探讨了思维导图在无机化学实验课和虚拟仿真实验课程中的应用。相较于传统线性思维的教学方法,思维导图可以将不同的知识点以非线性的形式串联起来,并将学生不熟悉的概念全部呈现在眼前,从而起到“大脑的延伸工具”的效果。合理地使用思维导图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课程,具有前沿性和功能性较强等特点。针对本校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效率低和知识点混乱等各种问题,本文探索了对该课程教学过程的优化,具体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课程考核的优化,总结出适用于当前课程教学的经验和手段,从而达到提升课程教学效果的目的。
新版教材的诞生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依据2017版新课程标准进行内容更新及编制。旧教材的第一章是《从实验学化学》,第一节几个基本实验操作的学习与后续的学习有重复,由此新教材将“物质及其变化”编排在新教材第一章。任何物质都由元素组成,利用元素组成学会分类的科学方法是化学研究的基础。在化学学习中,科学分类法对后续预测物质性质及变化尤为重要。与此同时,新旧人教版中“物质及其变化”在内容选取与编排、栏目设置、习题设置上体现了更加明确的素质导向。本文通过对新旧人教版“物质及其变化”的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与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化工原理课程后续重要的实践部分,是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作者结合指导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教学经验进行了深刻的教学反思,总结出了在指导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合理安排设计时间、个性化题目设定、经济意识的渗透、考核方式多样化改革等方面的经验,为制药工程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化学工艺学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核心课,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素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通过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资源、评价与反馈等方面进行综合设计,使课程具有足够的挑战度,把课堂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为学生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本课程进行了相应的课程改革与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也为相关课程改革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