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侦探小说目录(1896-1918)”指暇和补遗

来源 :中国文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ONG9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翔、高媛主编的《中国侦探小说理论资料》(1902-2011),是专门辑录中国侦探小说理论资料和汇编侦探小说目录的一部重要工具书,但其附录“侦探小说目录”部分存有缺憾.本文主要关注对象为“侦探小说目录”的清末民初部分,并将其称为“清末民初侦探小说目录(1896-1918)”.虽然瑕不掩瑜,但出于对工具书进一步完善的目的 ,通过对其指暇和补遗,以期为研究者和读者提供更加详尽的信息.
其他文献
20世纪初叶的儿童文学,是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与准备,这一时期儿童文学的发展演进,既与整个大文学合辙同构,又有其自身的作为“儿童的”文学的特殊性.梁启超、黄遵宪、曾志态、徐念慈、张元济、孙毓修等一批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出版家,热情投入醒民育人与为儿童的事业,提出新的儿童观与儿童文学观,直接促成了传统儿童教育的变革与20世纪初叶儿童文学开放、刚健的格局.儿童诗、儿童歌词及科幻多为原创,童话、小说等则主要来自译作,“学堂乐歌”与新式儿童文艺教学的推广,商务印书馆教科书与儿童书刊的广泛传播,这是20世纪初
从1960年组织北大部分师生集体编写《中国现代文学史初稿》(作家出版社印成征求意见本)、1961年作为责任编委参加编写全国统编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共三册,唐弢主编前两册,第三册由唐弢和严家炎共同主编,1979-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起,严家炎先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工作已经60多个年头了.2021年8月出版的十卷本《严家炎全集》,汇集了严先生60多年来的主要研究成果.60多年来,严家炎先生以自己教学和科研的实绩为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期刊
南北方位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情感意义.六朝南北对峙时期,陆机与庾信经历了亡国剧变,都背井离乡,滞留他国.南北对峙,是他们心头的梗结,诗文多抒写浓郁的桑梓之念.至唐代,天下一统,长安、洛阳是众士子翘首企望的所在,而士子多落第,官员有贬谪.北游的热情和憧憬,南还的失意和无奈,南遣的酸苦和绝望,成为唐人诗文中常常出现的空间情感.明代政局内部,南北撕裂甚至对立,南方士人与政治中心渐相背离.宋元和明清易代之际,南方士人对少数民族政权的态度有一个从徘徊到靠拢的转变过程.南方士人以承续道统自居,为其北游确立了道义上的
最能体现辽代诗歌成就的是契丹诗人,如耶律倍、辽圣宗、辽兴宗、辽道宗以及萧观音、萧瑟瑟等.《醉义歌》的作者寺公大师也是契丹诗人.在辽代统治集团中,赋诗成为重要的活动,许多具有仪式感的场合,君臣往往以赋诗的方式表达情感,增强文化氛围.契丹朝野普遍效仿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风.契丹诗人对于白居易诗的接受,一方面在于其直切易晓,另一方面在于其讽谏精神.在契丹诗人的创作中,讽谏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特质.
期刊
始于1949年的“中国当代文学”迄今已走过了70余年,其“时间”是只有30余年的“中国现代文学”的两倍多,且还将继续发展下去.20世纪五六十年代构造出来的“当代文学”概念,已经无法覆盖、阐释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新时期”至千禧年的“新世纪”的“中国当代文学”的内容与形式.这种情形,给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与编写直接构成挑战.作为文学的“当代”到底应该是一个怎样的概念?是否要给愈走愈远的“当代”树立一块界碑,以推进“中国当代文学”的学科建设?梳理“辑录”共和国文学70年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编写出版,或许能为这
“和佛”是宝卷说唱中特殊现象,把“和佛”现象放在“和”“相和”“唱和”这一说唱大传统中理解,虽然“和佛”有佛教讲唱传统的直接影响,但是从更为古老的文化传统看,“和佛”同样与古代中国“相和”传统一脉相承.“和”与楚辞的“乱”,汉魏相和大曲的“艳”“趋”,吴声西曲的“和”“送声”都是众声和唱,它们是唱和的不同表现形式.同时,“唱和”是戏曲帮腔的渊源.根据“唱和”的功能划分的“和”“和佛”及“唱和”存在一个从神圣到世俗的演变过程.“相和”“和佛”仪式是“唱和”传统的神圣阶段的遗留,文人诗词唱和是相和的世俗形态,
试律诗曾是乾隆二十二年后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随着科举被废而走向式微;但是,在新文化运动前后的一些报刊上却颇为集中地出现了不少“新型”试律诗——即格式上一致,而在诗题得句、内容、语言风格及审美趣向等方面却与清人试律诗迥异.这一现象固然可视为对科举的反讽式回音,不过,更可能是体现了当时作者试图使试律诗这一诗体走向独立而做出的努力;而且,对于全面考察当时“兴味派”的文学观念而言,亦有不少裨益.
湖南省图书馆藏王鸣韶手稿《鹤溪文稿》是较稀见的清人别集之一,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综合运用稿本正文、批校题记、藏印及书目文献著录四类材料,考证出手稿至少经历了三次结集:第一次是1782年,王鸣韶将自己所作142篇文章结集,题名“礼传堂文集”;第二次是1788年新年前,王鸣韶补入《华萼堂记》等篇;第三次是1788年7月20日后至该年年底,王鸣韶临终前补入《少山汪先生哀词》等文,增为192篇.1922年9月9日,叶德辉分类编次、手书篇目并题名为“鹤溪文稿”.对于清代文集整理研究来说,《鹤溪文稿》结集个案研究有多
芬兰学者劳里·航柯(Lauri Honko,1932-2002)是国际著名史诗学家.①他的学术研究涉及史诗学的诸多基本论题,在史诗的界定、文本类型的划分、文本化过程、歌手的创编等方面都有独到见解,这些见解已逐渐成为学界共识.在帕里和洛德为研究“荷马问题”而走向南斯拉夫的史诗比较研究这一学术传统的影响之下,劳里·航柯为解决芬兰本土的“卡勒瓦拉问题”,也将视野扩大到东波罗的海地区的其他史诗传统.“卡勒瓦拉问题”简单地说就是芬兰民族史诗《卡勒瓦拉》的文本化问题,与此相应的是埃利亚斯·伦洛特(Elias 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