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中的资本逻辑批判

来源 :广西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boy2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本逻辑的本质表现为资本的天生逐利性,马克思对“拜物教”的批判早已深刻揭示了资本和消费对人的异化.时至今日,网络空间正逐渐成为现代人的全新生存空间,资本逻辑天生逐利性背后的思维逻辑、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正深刻地影响着网络空间的发展.由此,网络空间资本逻辑的悖论在于,随着科技发展日渐对资本逻辑的“臣服”,资本对人的主体规训凭借现代传媒技术表现出更强大的社会操纵力,但其“求私利”的天性却不可避免地与“求公善”的社会公共性产生冲突.在此背景下,网络空间作为现代社会的全新公共领域,资本逻辑的异化导致“利益至上”的经济属性过度彰显,从而使资本对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与内容生产价值导向产生不合理干预,主要表现为网络传播秩序受扰、外资渗透网络舆论以及网络文化生产和网民精神空间被资本侵蚀等不良现状,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构成威胁.为超越网络空间资本逻辑的悖论,可通过调节网络空间的资本构成比例来确保社会公共力量和国有资本在网络空间中的优势存在,加快制定和出台相关规范网络空间资本运作的法律制度体系来加强网络资本的监管治理,坚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统领下以社会公共利益为基准不断促进网络空间资本的社会自觉.
其他文献
作为一项古老的国际习惯法原则,“用尽当地救济原则”贯穿了国际投资协定的整个发展历程,被广大资本输入国视为维护国家外资规制权的重要工具.随着发展中国家引资需求的上升,用尽当地救济原则逐渐被资本输入国放弃,但是在近年缔结的双边投资协定中该原则又有“回归”的趋势.在中国对中亚国家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对用尽当地救济原则应采取何种态度,成为完善中国与中亚国家双边投资协定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前,中亚国家对是否要求用尽当地救济原则主要有宽松和收紧两种态度.对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等持宽松
正当防卫是国家在紧急时刻赋予公民以暴力形式进行自我保护的权利,正当防卫的适用应在公权力与公民防卫权之间实现平衡.然而,实务中对不法侵害“紧迫性”认定的含混不清,直接导致正当防卫的适用呈矫枉过正之倾向.不法侵害“紧迫性”实务判断的差异源自刑法理论上的纷争,对于不法侵害是否需要具有“紧迫性”方可行使防卫权,学界莫衷一是.必须承认,“紧迫性”作为不法侵害判断的量化要素,应当成为防卫权发动的实质根据,这不仅是对正当防卫刑事立法进行逻辑解释的当然结论,也是新时代权利不得滥用理论发展的基本要求.为了规范防卫权的行使,
从广西林业系统国有企业法律顾问工作调查情况来看,广西国有企业法律顾问工作得到了一定的重视,法律顾问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还存在国有企业领导法律意识不强,对法律顾问工作重视不够;法务机构不健全,对法律顾问的管理比较松散;选聘机制不健全,法律顾问水平参差不齐;管理制度不健全,法律顾问工作不规范等问题.为加强广西国有企业法律顾问工作,有必要健全法务机构,加强法律顾问工作的组织保障;挖掘内部资源,培养懂企业事务的专职法律顾问或律师;科学设置准入门槛,选聘合格的法律顾问;规范管理制度,加强对法律顾问的管理;规范决策
目前,网络空间治理正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并呈现变局趋势.其中,公共危机治理渐成网络安全法治关注的重点,国家信任构建成为网络安全法治的立法主旨,数据安全立法成为网络空间规则重塑的焦点,新技术发展融入国家网络安全法律政策布局.我国作为新兴发展中国家又是网络大国,有必要梳理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的各类矛盾和焦点,以变局思维做好预判,未雨绸缪做好规划,及早制定相应策略,完善我国网络安全主权法治体系,提升我国网络安全法治能力建设,增强我国数字经济产业合规意识,创新我国网络安全法治人才培养,积极应对网络空间国际治理下的法治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维护总体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和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意识形态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需求,就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战略和新策略,擘画了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宏伟布局.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论述是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指南、国家长治久安的思想基石、中华民族凝心聚力的精神动力.其战略布局是在进行伟大斗争中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在建设伟大工程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在推进伟大事业中展示建设中国特色
中国古代创立了以记载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史书,历朝历代的正史也以纪传体为主,因此,在中国古代如何评价历史人物为众多史家所关注,同时,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两宋时期在理学思潮的影响下,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以纲常伦理为主.明代随着心学的发展,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出现了新的变化,对以三纲五常伦理道德为内涵的宋明理学提出挑战.史学上,一些学者也在实践着这一思潮的变化,明代思想家李贽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李贽《藏书》对历史上的800多个历史人物进行重新评价,反对以义理纲常为唯一的评判标准.李贽提出历史
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在批判资产阶级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形成了集思想体系、现实运动和社会制度为一体的共产主义的科学内涵,揭示了人类社会制度形态演变发展的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发展阶段理论认为,从资本主义制度发展到共产主义制度,其中的必要环节和必经阶段是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承继了共产主义的科学内涵,坚持和发展了共产主义的科学性、人民性、公正性、开放性,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为过渡到共产主义奠定了制度基础.其中,科学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人民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
受早年文学启蒙的影响,加上特殊的知青生活经历,作家铁凝有机会深刻地认识与体悟乡村,并从中获得丰富的文学创作底蕴,乡土伦理书写也成为她小说创作的显著特征.作家主动融入乡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态度,在小说中呈现为诗意性的乡村道德建构,阐释真诚质朴的乡村人情与人性的自然和谐,以及农民高度的道德意识和自制力.与同时代从乡村走向城市的作家不同,出身于城市家庭的铁凝采取中和睿智的艺术方式,书写中国现实乡村的真实生存形态,她笔下的农民既有着平和淡然的生存智慧和美德,又有愚昧落后、为生存而背弃伦理的道德负面.作家对此以淡化矛
在中国近代历史的起承转合之际,晚清时期的政商关系表现为商业伦理政治化的整体特征,形塑出一种权力主导下的依附型政商关系模式,并在德性、制度、规则层面勾勒出一套独特的逻辑理路.从职业德性角度来看,晚清社会虽然受到西方商品经济思潮及新型伦理观念的冲击,但官僚和商人的德性依旧未能完全摆脱传统伦理的羁绊,突出官商德性同质化的伦理优先主义倾向,并伴随商人德性士人化的特点.从制度伦理角度来讲,晚清时期的政商制度沿袭了机会主义的官方政策,导致商品经济发展服从于封建专制政治,商业逻辑被扭曲为政治逻辑,进而凸显出一种政治逻辑
根据广西作家朱东、张越的长篇小说《股份农民》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向往的生活》真实地再现了新时代农村的美好风貌,艺术地反映了当代中国农业和农村改革的历史进程,可谓是一部有关乡村振兴和“南方农民”勤劳致富的励志剧.剧中主要讲述了“美丽南方”贺川某山村的一批有为青年为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带领广大村民艰苦创业,以全新的股份农业的发展模式脱贫致富,使人人都过上了“向往的”幸福生活的先进事迹.全剧建构了广大农民探索农村农业发展路径、具有浓郁时代气息和壮乡人文自然意蕴的“典型环境”,并以此作为人物塑造和故事展开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