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给学生真实的化学

来源 :化学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从当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实际需要出发,借助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结合高中化学教学的部分内容进行创设化学情境,构建活力课堂的实践和总结,对创设化学教学情境进行了探索,希望能够对高中化学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和开展情境式教学积累经验和提供借鉴。
  关键词:情境创设;高中;化学课堂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11-0056-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11.020
  “美国最佳教师”雷夫曾经说过:你决定做任何一件事情前都要想,它对你的学生有没有帮助。经过十几年的教师生涯,我们认为这一点对所有教师都是受用的。那引申到我们的化学教学,究竟什么样的化学教学才是对学生有帮助的,笔者认为应该取决于以下几点:1. 化学教学能不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2. 化学教学能不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3. 化学教学能不能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落到实处?4. 化学教学能不能引领学生走进社会生活?那么,如何才能达到以上的要求呢?我们认为,教给学生有真实意义的化学、有背景情境的化学、有趣好玩的化学、有实用价值的化学、有责任感的化学才应当是我们每位化学教师的责任。那么,在高中化学课堂上,如何来创设化学情境,创设什么样的情境才能让课堂更加真实?
  一、情境资源库的建立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好的教学水平,好的想法,但是缺乏有用的、适合的资源也是不能实现一节好课的目标。首先,要做好平时的积累工作。相信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要上公开课或者评优课了,想在课堂中创设一些化学情境,能够让课堂更加精彩,学生更加活跃,但是苦于一时间找不到合适的情境,很着急,此时才想到“书到用时方恨少”已经为时已晚了,如果我们在平时就能注意积累,那么用到时就可以随时拿出来了。这就需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随时用心去观察、去捕获有用信息。我们看报纸、看电视的时候或者在实际生活中亲身经历的与化学有关的东西都可以及时地进行记录、搜集,可以是笔记、拍照或者摄像。而且现今的手机功能非常强大,完全可以做到我们所需要的一切。比如,我们看到报纸上一则新闻:某日,一辆装满液氯的火车在公路上倾翻,发生氯气泄漏,消防人员立即赶到对现场人员进行了紧急疏散,让老百姓躲避到高处,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最后对现场进行了喷洒石灰的处理。像这样的新闻就属于我们的搜集范围,我们就可以进行记录或者拍照。
  其次,要对平时搜集的资源进行整理、整合。因为平时只是对有用信息进行搜集,而如果到我们要用的时候采取一个一个找,这样一定会很麻烦,浪费大量的时间,所以,就要定期对资源进行整理。我们可以借助于电脑,将平时所搜集的资源按照资源的呈现形式(文字、照片、视频)和对应的知识点进行分门别类,放到各个文件夹当中,这样,我们在需要使用的时候只需要到对应的文件夹去寻找,大大缩短了时间,提高了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还要把情境资源和课堂教学进行衔接。资源就如同原料,在把他变成成品之前,还需要进行预加工。这里的预加工就是把情境资源和课堂教学的知识点进行衔接。我们可以利用平时的空闲挖掘每个情境资源所关联的化学问题。比如上文所提到的那则液氯泄漏的新闻,我们就可以从中挖掘出如下信息:氯气易液化、氯气的密度(与空气比较)、氯气溶于水的性质、氯气与碱的反应等。然后可以利用这些信息进行问题的设置。这样,备课时就可以信手拈来,进行情境的创设了。
  二、创设有效情境,构建活力课堂
  一道菜,准备好原料后还需下锅,才能制作出好菜。那么如何创设情境,创设什么样的情境才能有效地构建活力课堂呢?活力课堂的标准是什么?笔者以为应包括以下基本要素:教师有激情、学生有兴趣、师生互动勤、学生探究多。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我们就必须创设有效的情境,来构建活力课堂。
  1.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想学
  知识来源于生活,知识又高于生活,但最后知识又要服务于生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要联系实际生产生活,要交给学生有真实意义的化学,有实用价值的化学,引领学生走进社会生活,让学生做一个对社会有责任的人,所以我们创设的情境要有生活性,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有用,而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脱离实际的,这样的知识学生学起来才更有主动性。比如:在《蛋白质的性质》一节中,可以先让学生回忆讨论平时在日常生活中所了解的消毒措施:游泳池用硫酸铜消毒、家里用煮沸消毒、医院用紫外线消毒、自来水用高锰酸钾或者氯气消毒、标本浸泡在福尔马林中、打针前用酒精棉球擦一下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所了解或接触到的,所以一下子就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导到蛋白质变性的性质的讲解中去了。
  2. 创设趣味情境,让学生乐学
  高中的学生虽然在生理上已经基本成熟,但是在心理上很多时候还存在着小孩子脾气,经常会意气用事,只是凭着自己的兴趣做事,学习。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们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在创设情境的时候,能够多考虑到趣味性,让学生不觉得枯燥,在学习中能感受到快乐,学习的效率自然也要高得多,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好事,我们何乐而不为呢?比如:在《金属钠的性质和应用》这一节,可以先以一个小魔术“滴水点灯”来进行情境导入:事先在酒精灯灯芯中藏一小块金属钠,首先进行一些铺垫和渲染(水火不容),但是接下来告诉学生将是见证奇迹的时刻,用滴管向酒精灯上滴2-3滴水,酒精灯被点燃。这一刻学生们都很兴奋,也一定非常好奇,于是老师带着大家一起来揭秘——金属钠的性质。有了这样的一个开头,学生的情绪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带着趣味性、带着神秘感、带着好奇心,这样的一节课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了。
  3.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善思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会问,有疑才会思。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巧设质疑与矛盾的问题来创设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去自主质疑,从情境中发现问题,大胆提问,仔细思考,合作探索,引导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究获取知识。这样学生往往在自主思索、探究中不但获取知识,还能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例如:2010年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观摩评比中来自海南的李炜老师的《认识金属钠》这节课,李炜老师就是首先播放9月28日发生在重庆火灾的视频,引入金属钠,学生观看后,顺势提出几个问题:1. 火灾中金属钠的出现为什么会令消防人员感到害怕?2. 钠遇到水会有什么危险呢?3. 钠遇到水为什么会发生爆炸?这3个问题逐步递进,一环扣一环,不但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同时也一步一步推进问题的深入,最后就围绕第3个问题进行探究,为什么会爆炸,学生经过理论分析后得出爆炸的原因:(1)反应放热;(2)产生气体,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实践探索,最终归纳金属钠的性质。这样一节课突破常规,没有按照一般的元素化合物的讲法,而是通过设置情境,引入问题,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思考,去探究,通过围绕一个问题、一个实验将这节课推向高潮,将学生的自主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上一节课容易,但要上一节能让学生真正得到帮助,既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习得新知,又能在学习过程中得到能力提升的课,构建一个新型的活力课堂,还需要我们每位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不断总结,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一个教师的价值——“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参考文献
  [1] 李玮. 情境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D].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2] 刘兴盛. 分类创设化学情境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J]. 新课程导学,2012,(17):52
  [3] 方婷. 化学教学情境创设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4] 张小菊,王祖浩. 化学课堂教学情境的评价研究——基于化学“优质课”教学情境的分析[J]. 化学教育,2013,(3):27-32
  [5] 蔡淑田,王俊峰. 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探究[J].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s2):107-109
  [6] 汪国富. 化学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策略探讨[J]. 数理化学习,2013,(6):73
其他文献
摘要:文章联系二氧化硫的应用和对环境的影响而引出课题,设计情景化问题,将二氧化硫的性质、氧化还原反应、平衡、计算、实验等知识进行“一体化”整合,多角度复习整理,多维度的实践和思考,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化学学科素养。  关键词:二氧化硫;一体化;联系;实践;素养  一、问题的提出  复习课是学生系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关键所在。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在重视学生素养培养的基础上,发
摘要: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是高考中考察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化学实验和探究能力等的重要载体。基于本校学生情况、模块复习的特点和元素化合物知识特点,设计以“铁及其化合物”为载体,选择基于物质转化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知识和原理为工具,解决关于Fe(OH)2制备的实际问题,尝试将传统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和方法的复习设计成基于核心物质转化的问题解决过程,并在总结中
摘要:无论翻转课堂还是传统课堂,单一应用于教学实践都有其优缺点。基于化学新课标理念,将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相互渗透,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以“氨的性质”教学为例,重点分析了在高中元素化合物类课中两种教学模式整合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增大课堂教学容量的同时,又不失知识生成的逻辑性”“课前、课中均能引发有效的新旧知识思维碰撞”、“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及“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同时,创造了轻松的学习氛
摘要:徐州市2018年中考化学试卷关注实验改进、实验设计、气体制备、特殊反应,充分体现了化学学科的特点,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力、思辨力、实践力和探究力,对中考化学实验题的命制提供参考和启示,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具有导向作用。  关键词:中考化学;实验题;特点;评价  文章编号:1008-0546(2019)01-0065-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
摘要:美国教材《化学:概念与应用》中使用了丰富的模型。模型的建立是化学理论建立的基础。利用模型可以解释实验现象和化学规律,并能作出科学预测。提供结构良好的教材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  关键词:美国教材;模型;概念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4-0031-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4.0
摘要:浙江省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倒逼高中学校采取分层教学模式。文章从高中学校学考和选考课程分层走班教学的背景、分层走班教学的实施策略、化学学考和选考分层教学的实施、对分层走班教学的思考四个维度进行探讨,为不同部门亟需解决的即将展开的面向高考改革选课方案的具体实施提供了方案。  关键词:招生制度;化学课程;分层走班;改革;实施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2-0021-04 中图分类号
摘要:以一堂“酸碱盐”的单元复习课为例,利用对一个化学魔术实验的揭秘过程,通过问题链的铺陈,真实问题分析,实验验证观察,收集证据结论,借助所学知识的回忆、分析、比较、整理等,力图重组学生知识结构、深化学生学习深度、建立学生学科思维、提高学生学科素养。  关键词:复习课;问题链;真实情景;学科思维  复习课很难上,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所授内容已比较熟悉,新鲜感远不如新授课那般强烈,同时教师通常采用的
摘要:由一杯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反应后的废液引入。设计学生实验检测废液中是否有氢离子;教师演示对比实验检验、吸收二氧化碳;师生交流讨论废液的回收处理,智慧树展示酸碱用途和性质的相互关系;用数字化实验测中和反应溶液pH和温度变化,感温卡的使用;开启酸碱盐的复习之旅。  关键词:核心素养;情境;传感器;感温卡;实验探究  文章编号:1008-0546(2019)05-0043-03  中图分类号:G63
摘要:有了技术支撑的学生活动,可以在课堂中不断地生成问题,使学习过程、结果可视化,学生的能力也在活动中得到发展,让学习真正地发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学生活动;化学实验;未来教室;传感器;呼吸作用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7-0036-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7.009
Reading a boring text to learn English is not a good idea. When you do so, you’re not just reading a boring text—you’re reading a boring text that’s hard to understand. Nobody’s going to put up with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