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UTLV协议的通信系统设计

来源 :无线互联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ael_l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设计实现了一个基于C/S结构的通信系统.该系统由客户端和服务器两大部分组成.客户端分为通信层、接口层、应用层.服务器端和客户端在框架上一致.由于服务器需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因此在Socket基础上使用了多线程技术完成端口模型等优化方法.不管是在服务器还是在客户端,在通信层中对数据包进行了多重优化,并使用UTLV协议能让数据传输更为灵活和快速.本系统完成了通信系统相关的一系列功能,经过测试,性能稳定、操作简单、通讯快速,能够很好地为用户提供通信服务.
其他文献
文章以2010-2019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深入研究股权激励合约特征对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1)长期权益和短期权益对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和高质量发展均具有激励效应,并且短期权益的激励效应更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股权激励制度设定行权限制的必要性和现实性;与限制性股票相比,股票期权的激励效应更强;股权激励有效期越长,激励效应越强;相对于一次性股权授予,持续激励的激励效应更强.(2)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具有相对较高的全要素生产率,并且国有企业的股权激励合约特征对全要素生产率和高质量
文章运用状态空间模型和卡尔曼滤波构建中国月度金融稳定指数,实证检验信贷扩张与金融稳定的周期同步程度和内在联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除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外,中国金融稳定指数近几年来出现较于前期更为剧烈的波动.(2)金融稳定受宏观基本面因素影响最大,与银行信贷关系最为密切.(3)信贷扩张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具有时滞效应和结构性差异.其中,政府部门信贷扩张会危害长期金融稳定,这也是目前金融不稳定的主要来源;家庭部门信贷扩张会给金融体系带来短期动荡,但其长期效应并不明显;企业部门信贷扩张具有消极的长期累积效
文章基于长江经济带11省市2011-2020年的相关数据,运用熵值法测算城乡协调发展综合指数,构建空间杜宾模型,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城乡保险对城乡协调发展的效应.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协调发展的效应不显著,城乡保险进一步扩大了城乡发展的差距,数字普惠金融和城乡保险融合对城乡协调发展具有正向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为此,应当加快数字普惠金融的应用与推广,有序提升新型城镇化率;加速城乡各项保险的发展与完善,有效激活新型消费潜力;加强数字技术协同的发展与应用,有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企业创新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选取我国沪深A股2008-2019年非金融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了金融投资与企业创新的关系,并探讨了其中的影响机制以及金融投资在企业创新产生的经济成果中扮演的角色.研究发现:金融投资对企业创新投入具有显著的挤出效应,而对创新成果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影响机制检验表明,金融投资主要通过减少现金流来挤出创新投入;而金融投资通过提升企业经营能力遮掩了其对创新投入的挤出效应.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进程是全球气候治理的核心机制,中美两国是气候治理中最重要的国家行为体.文章建立了互动轨道和关系状态双因素的分析框架,研究不同状态下中美双边气候互动与该公约进程的相互影响.案例表明,中美在该公约进程内的气候合作能够有力地推动和引领公约进程,在公约进程外的气候合作则会加剧全球气候治理的制度碎片化,同时该公约制度体系对两国在公约进程内的互动有一定的规范作用.美国的“退群”会给中美气候关系和该公约进程都带来巨大的挑战.在当前中美都实行积极气候政策、支持公约进程的背景下,未来两国可能共同扮
为探究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绩效表现,文章沿“信息化建设—供应链优化—企业绩效”作用传递路径,构建合作博弈视角下的两阶段网络DEA效率评价模型,结合共同前沿分析方法从管理效率、技术效率和共同前沿效率三个层面9个维度测算了中国228家中小型制造企业的运作效率,并从企业和行业两个方面探究了中小型制造企业效率低下的原因.结果表明:整体上,中小型制造企业供应链优化阶段的表现要逊色于企业绩效转化阶段,这是致使企业整体运作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各行业内企业间管理效率参差不齐,整体上表现出企业绩效转化阶段管理能力更强的
澜湄合作机制运行以来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也面临着机制性质定位不清和法律基础建设不足的问题.本文对澜湄合作机制的性质、法律基础建设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探索性和前瞻性研究.澜湄合作机制具有国际性、组织性、常设性和治理性,可以纳入流域委员会和宽职能类别的流域组织.从流域组织的视野来看,澜湄合作机制的现行法律基础较为薄弱,主要表现在法律人格缺失、国际水法原则缺位、制度化水平偏低.根据主导国提供公共产品、参与国理性选择、法律与外交的融合等相关理论,以及出于增强流域治理的有效性、解决流域涉水集体行动问题、规范与外部行
文章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从增加值视角核算2015年和2017年中国30个省份27个行业的贸易隐含碳数量和转移方向,借助社会网络分析刻画贸易隐含碳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解析隐含碳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中国省际碳转移量呈现通达性、复杂性、异质性的网络结构,隐含碳的空间关联效应明显.块模型聚类分析表明我国存在明显的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碳的现象.QAP回归结果显示,地理因素、产业结构、要素禀赋对碳转移空间关联的影响显著为正.
数据是数字时代重要的生产要素,在硬实力方面影响世界经济格局和国家战略实力,在软实力方面影响国际规则和秩序,从而对国际政治产生影响.跨境数据流动的国际规则已经成为中美竞争的焦点之一,两国都希望在国际上拓展本国政策的影响范围.本文通过归纳演绎的方法,着重梳理了两国跨境数据流动政策的演进历程和特征,认为中美两国对国家安全和商业利益的不同侧重、数据本地化措施背后的数据主权原则与数据自由流动政策背后的数字霸权是中美两国跨境数据流动政策的主要分歧.这种分歧是两国各自数字实力、认知理念和地缘政治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美国放
欧盟正在强化对华经贸防御机制,表明其对中国越来越防范并且在切实采取措施加大对华施压.本文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欧盟意图维护欧洲主权并确保在对华关系上拥有独立决策权;德法将提防制衡中国的理念附加在欧盟对华战略上;以及欧盟在产业政策上视中国为主要竞争对手.当前欧盟正在构建的是一个涵盖投资监管、出口管制、公司治理、外国补贴审查以及反制裁胁迫的全方位对华经贸防御工具箱,这将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包括强化欧洲对中国“竞争对手”的定位而更加防范中资企业;还可能导致欧美对华政策趋同进而采用统一监管机制.但欧盟也面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