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行星排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系统构型优化设计方案

来源 :机械工程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7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行星齿轮机构的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系统可利用双电机分别对发动机进行转速调节和转矩补偿,从而使得混合动力汽车(Hybrid electric vehide,HEV)的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性能得到显著提升.然而,单行星排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系统在行驶过程中会频繁产生功率循环现象,降低了系统整体工作效率.为了进一步提升燃油经济性,提出一种单行星排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系统构型优化设计方案.首先,对单行星排功率输出/输入式混合动力系统的运行特征以及拓扑结构进行分析,拆分并重组两种拓扑结构的连接关系,以生成基础拓扑结构方案.其次,基于基础拓扑结构方案探索全部的可行性拓扑结构,并对可行性拓扑结构进行组合以生成新的构型方案.最终采用基于动态规划(DP)算法的全局最优的控制策略对所生成的构型方案的最佳经济性和最佳动力性能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单行星排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系统构型优化方案能够有效提升整车综合行驶性能.
其他文献
智能驾驶车辆行驶环境复杂多样,不可避免地导致传感器相对位姿发生变化,此时需要进行重新标定.针对智能驾驶车辆的相机和激光雷达发生漂移后的重标定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传感器融合里程计的自动重标定方法.基于点云投影和图像配准原理建立基准点云和观测图像之间的3D-2D点对,利用N点透视投影得到平移尺度不准的相机运动;通过融合估计的激光雷达运动来恢复准确尺度的相机运动,并将基准点云根据相机运动转换到观测位置下,与观测点云通过点云配准求解变换矩阵,使用时域均值滤波得到最终的外参矩阵.基于智能驾驶车辆试验平台进行室内外实车
料摆辅助多金刚线切片技术是实现硬脆材料高精高效加工行之有效的工艺技术,探明其工艺参数、锯切力和切片质量的定量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研究金刚线运动轨迹的基础上,推导了考虑线弓影响的切割长度变化公式;结合压痕断裂力学和试验研究,建立并验证了料摆辅助切片的锯切力模型.开展了不同工艺参数对锯切力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料摆辅助加工可以降低锯切力近50%;摆动角度对最大切割力的影响较小,但摆角增大会加剧“锯齿形波动”周期内的锯切力极值幅度,摆动角速度对“锯齿形波动”的周期影响较大;在恒定进给速度条件下,进给速度
对加工过程的实时观察、分析和控制是优化零部件加工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融合几何状态、物理状态和设备状态变化等多维、实时的加工过程数据,可以实现对加工过程的建模和监控.数字孪生模型是数字孪生系统的核心与基础.但是,目前还缺乏一种系统且能自适应开发高保真、多尺度、多维加工数字孪生建模方法,以辅助系统进行分析与决策.提出了一种知识驱动的加工产品数字孪生拟态建模方法,可以在加工过程中自适应地构建产品数字孪生模型.该模型可根据加工过程自适应的变化,实时表达加工过程中的产品,为数字孪生决策系统提供数据支持.最后在一
针对现有随机共振方法未探明非对称阱深与阱宽单独变化诱导随机共振的重复瞬态特征增强机理的问题,通过建立阱深、阱宽以及阱深阱宽三种非对称双阱势,提出非对称势诱导随机共振的机械重复瞬态特征增强方法,该方法能够利用布朗粒子在左右势阱中驻留时间的差异俘获噪声能量增强重复瞬态特征.通过仿真分析和多级齿轮箱早期故障试验,结果表明:窄又深的左势阱益于重复瞬态特征增强,且势垒壁的陡峭度影响随机共振的重复瞬态特征增强能力;提出方法能够准确诊断出多级齿轮箱行星轮齿根裂纹早期故障,且重复瞬态特征增强结果优于经验模式分解方法,基于
采用Cu-Sn-Ti-xZrC增强相复合钎料钎焊金刚石/45钢,实现其高强度连接.用扫描电镜,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对真空钎焊后的金刚石和钎料界面层的宏观形貌和微观组织进行分析,同时通过维氏硬度计和磨擦磨损试验机对钎焊后金刚石的力学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添加15wt.%ZrC的Cu-Sn-Ti钎料真空钎焊金刚石结合界面钎料铺展较均匀,金刚石的出露度较高,并且未出现明显裂纹等缺陷;金刚石表面有碳化物和少量的金属间化合物生成;随着ZrC含量的增加,界面处的硬度逐渐提高,且界面处的硬度高于基体和钎料层部分;添加
接触光带是轮轨接触关系的直观反映,体现车轮在轨道上的运行轨迹,影响着车辆的动力学性能.在对国内某直线电机地铁线路的车轮测试时发现,车轮踏面上出现明显的双光带现象,光带分别位于车轮名义滚动圆两侧.基于建立的考虑机电耦合的直线电机地铁车辆动力学模型与Archard磨耗模型,结合现场测试的试验数据,对车轮踏面双光带形成机理进行分析.结果分析表明,车辆通过小半径曲线时在左右车轮踏面上形成不同接触区,同时,直线上不良轮轨廓形匹配引起两点接触,是导致车轮踏面形成双光带现象的原因;仅通过车轮镟修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车轮双光
磨损是铁路列车制动块的主要损伤形式之一,目前对制动块磨损的研究主要以试验手段为主.提出一种求解列车制动块磨损问题的数值方法,该方法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及其磨损子程序,将Archard磨损模型嵌入到制动界面摩擦学问题的求解中,通过在相邻增量步间计算磨损状态以实现磨损累积与动态演变过程的模拟.同时,应用任意拉格朗日·欧拉(Arbitrary lagrangian-eulerian,ALE)技术实现网格重绘,克服单元质量和最大磨损深度对计算效率和收敛性的限制.最后,在后处理中通过Matlab和Fortra
为研究制动控制在降低人地碰撞损伤方面的潜在效益及其时空约束,首先从前期积累的事故数据库中筛选出139例真实的人车碰撞事故,利用PC-Crash对所有事故进行再现,再通过控制车辆制动以降低人地碰撞损伤,最后采集人体各部位损伤、头车与头地碰撞位置及制动控制过程中的时空约束等信息.分析结果显示,在真实事故中人车首次接触后车辆完全制动与否不会对人体损伤造成显著影响;通过制动控制能够显著降低头、臀与地面碰撞所致损伤,并能降低头车、头地碰撞位置的重合率,且不会加重车辆所致损伤;但要求车辆在较短时间内做出判断以正确控制
为提高电传动装甲车辆驱动系统的运行可靠性,开展永磁同步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策略研究.针对传统脉振高频注入法包含多个滤波器,算法及程序复杂冗余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位置辨识方法,节省了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资源;此外,为优化轮毂电机的转矩动态跟随性能,采用基于全阶滑模观测器的观测方法对转矩进行实时观测.在此基础上,搭建基于转矩给定的轮毂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系统并开展了快速控制原型试验验证.结果表明,与传统脉振高频注入法相比,改进后的算法同样具有优越的辨识性能,能够确保电机在多种工况下实现稳定运行;所设计的转矩观
超细晶金属材料由于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特别适合微小金属零件的塑性成形.大塑性变形法是制备超细晶金属材料的常用方法,等径角挤压法被认为是最具有发展前景的大塑性变形方法之一.传统等径角挤压需要通过多道次的应变量累积来获得超细晶材料,制备效率较低.将超声振动与等径角挤压过程相结合可以有效减小挤压成形载荷,提高等径角挤压制备超细晶的性能和效率.现有研究主要采用工具辅助超声振动模式,提出并研发基于工件辅助超声振动模式的等径角挤压成形工艺,并对不同超声振动模式1070纯铝等径角挤压成形机理进行对比研究,研究工具超声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