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羚

来源 :大自然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bws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迁徙的机缘
  
  牛羚特别适合生长在盛产矮禾草的地区。在非洲草原,当雨季来临时,矮禾草便不失时机地冒出地面并很快覆盖半干旱的平原。对于牛羚,塞里格特东部平原区就是这样一个良好的栖息地,那里渗透性不好的下层硬质地层上覆盖着肥沃的火山泥,土壤中大量的钙和磷使牧草生长得非常葱郁。即使在11月到12月的短期雨季中,这片平原也能生长出丰盛的牧草。在4月到5月的长期雨季,牧草更是生长旺盛。而牛羚排出的遍地粪便,是另一种营养物质,被数以百万计的金龟子所利用,从而进入生态循环系统。
  年景好的时候,草原在雨季之间的1月到3月照例一片葱绿。但是,在6月到10月的旱季,雨量极少,甚至滴雨不下,此时矮禾草一片黄褐色,这是食草动物们最难熬的时候,它们别无选择,只得放弃自己的栖居地,转辗到邻近地区寻找水源地和草场——那些雨水更充足,草长得更高(尽管营养较低),青草存在时间更长的地方。
  牛羚的进食器官——宽大的口腔、宽阔的门牙、灵活的嘴唇——最适合大口进食矮禾草。进化使得它们的整个身躯完全适应了迁徙生活的艰辛和能逃避食肉动物的追杀。牛羚身体的主要重量集中在身体的上部分和粗脖子上,四肢相对比较瘦长,这样的身体结构使牛羚拥有极大的爆发力,一小时能跑60多公里。另外,牛羚高高的肩膀和背部从上往下一直倾斜到后腿部。专家们认为,这种身体结构非常适宜高效率的长途跋涉。土狼——牛羚的头号杀手,也有类似的体形。
  有趣的是,牛羚的鼻孔前部长有翼片,这有助于过滤由成千上万只牛羚奔跑而搅起的飞扬的灰尘。牛羚的前蹄上长有腺体,能分泌出辛辣气味牵引牛羚相互跟随,即使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夜里也不会彼此走失。牛羚的黑色皮毛下部颜色较浅——与大部分羚羊相反,这使它们与其他食草动物有所不同,容易被辨认。这种外表自然给了食肉动物以可趁之机,迫使牛羚们聚合在一起,采取人多势众的策略对付食肉动物。同时,警惕和逃跑速度也是牛羚的重要生存策略。
  
  新生幼仔的生存策略
  
  西部白胡须牛羚是塞里格特地区的主角,在71种非洲羚羊中,牛羚体重排第6位,其中西部白胡须牛羚个子最小(雌性平均体重163千克,雄性208千克)。个头小,消耗也小,这在食物匮乏时容易熬过生活的艰辛,同时也有利于更多同类集中于同一草场,分享食物。
  每年11月雨季来临,西部白胡须牛羚和其他两种迁徙性动物——斑马和托马斯瞪羚便会一起回到矮禾草牧场。三种动物的生育高峰在12月到次年3月。在繁育季节的高峰,一些牛羚仍然会不断地从一个草场迁徙到下一草场。这就需要牛羚放弃其他羚羊类动物普遍采用的生育战略:大多数羚羊羔在刚出生的几天甚至几周里都很虚弱,根本无法抵御那些食肉动物的攻击,于是,这些动物普遍采用的策略是把新生儿藏起来,等它们长到足够强壮,能逃过食肉动物的追捕时才出来活动。牛羚却无法采取藏起来的策略。由于栖息地不断变动,养育孩子的雌牛羚如果藏起来反而会给自己和孩子带来更大的危险。而且,这时的小牛羚们与其他羚羊类的后代一样,浑身长满祖先遗传下来的黄褐色皮毛,这种颜色非常适合隐藏于高杆草场内,但在不断迁徙的牛羚群中,却成为食肉动物们最容易识别的目标。那么,牛羚幼仔靠什么生存下去呢?
  它们选择早熟解决了这一难题。最能干的新生儿可以在出生3分钟之后站起来,平均只要7分钟。而且,不像其他雌羚羊在生产时急着寻找隐藏地,迁徙途中怀孕的雌牛羚在有伙伴要生产时会聚在一起,为临产的伙伴围出一个相对安全的“生产区”,等待小牛羚在黎明至中午这一时段产下。有时候,在一群牛羚中,一天产下的幼仔数量达到数十只。刚出生的小牛羚站起来,吃上第一餐奶水之后,便会被领到附近的“幼儿园”——由牛羚妈妈们和小牛羚组成的队伍。在那里,比新生儿仅大几天的哥哥姐姐们——这时已不容易被捕捉了——会主动掩护最易受到伤害的新生的弟弟妹妹。
  牛羚保护幼仔的另一个重要的进化策略是:生产季节相对集中。一年中,有4/5的牛羚幼仔都出生在相差不远的几周时间之内,这一特性与生活在北极的驯鹿类似。不同的是,驯鹿缩短育儿期是为了适应北极短暂的夏季,使幼仔在相对温暖的季节里更容易成活。而迫使牛羚集中产仔的压力来自环境——虎视耽耽的食肉动物如土狼、猎豹、狮子和野狗等。短时间内产生大量幼仔使食肉动物的食物一下子供大于求,给了许多小牛羚生存下来的机会。同时,也有效地抑制了食肉动物数量的增长。如果牛羚幼仔在一年四季都有出生,食肉动物的食物就会源源不断,它们数量的猛增就在所难免。
  迁徙也是控制食肉动物数量增长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在矮禾草场游荡6—7个月之后,塞里格特地区的牛羚在5月份便离开这里。此时,漫长的雨季结束了。牛羚被迫迁移到被称为林地的高杆草场度过旱季,这里实际上是点缀着一些树木的草原。与之相反,那些食肉动物如土狼和狮子,因为需要固守自己的领地和骄傲,只得盘踞在领地,不会跟着牛羚群四处迁徙。
  
  繁殖之谜
  
  那么,塞里格特地区的牛羚又是如何进行繁殖的呢?在许多地方,白昼长短的变化可以显示季节的不同,但在靠近赤道的塞里格特地区,这种变化并不明显。牛羚有一个特点就是雄牛羚特别能吵。很早以前,有科学家猜测雄牛羚的叫闹声是它们进入发情期的标志。塞里格特地区牛羚的叫闹和骚动,是其他陆地哺乳动物无法相比的。它们的狂吼乱叫主要是为争夺领地和雌牛羚。发情期正值牛羚从矮禾草场往高杆草场迁徙的时期,雄牛羚们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可以让一同迁徙的60万头雌性受孕。它们是如何做到的?至今还是一个未解之谜。有科学家猜测,雄牛的叫闹声可能是雌牛羚发情的“催化剂”。
  是什么激发了雄牛羚?它们掌控雌牛羚和建立领地的动力又是什么?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雄牛羚在雨季结束时睾丸达到最大,睾丸激素的分泌也达到了巅峰。在发情期前几个月,争夺领地的活动不断增加,发情期高峰过后,交配活动仍然持续达3个月之久。那么,是否是迁徙的生活模式影响着雄牛羚的发情呢?在坦桑尼亚的牛羚群里,研究人员观察到了两种生活模式:14000头牛羚里,有3000头之多的牛羚选择了永久定居的生活方式。在这里,小群的雌牛羚、它们的幼子和一到两岁的小牛羚大约10只为一个集体,由有繁殖力的雄牛羚领头在固定的区域里活动,有一些雄牛羚甚至在同一地区居住达两年之久。
  其余的牛羚则喜欢在平原之间移栖。它们几千只一起,在方圆上百公里的由火山泥哺育出的草场上生活。这些牛羚群中往往有颇具竞争力的成年雄性,也有两岁到几岁无竞争力的单身汉,还有雌性和幼子。成年雄性争夺领地的斗争非常激烈,它们往往将无竞争力的雄性撵到边缘地带——通常是草长得不茂盛的地区, 而将雌性和幼子收罗到自己的领地里。于是,原来大群的牛羚就会暂时分裂成一小群一小群的定居小组,直到队伍开拔去寻找新的草场为止。在迁徙高峰期,牛羚群中雄牛羚的密度非常高,从过去平均每公顷1头上升到3头。这时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在一棵树下有两三头雄牛羚在上百头前来躲避正午太阳的雌牛羚中穿行。乍一看,雄牛羚似乎能彼此容忍,分享雌牛羚资源。实际上,在如此拥挤的牛羚群里,它们不过是相互看不见而已。这时,那些没有竞争力的雄性便浑水摸鱼,只要不被竞争力强的雄牛羚们发现,便可混进牧草茂盛的地区大快朵颐。
  
  混淆的性特征
  
  根据达尔文的性选择理论,在一个以最适者垄断交配权的体系里,雄性之间繁殖力的竞争应当导致雄性第二性征发育得更加明显。但是,在牛羚这种现象却不明显——雌雄牛羚在相貌上没有多大差异。有科学家猜测:在混合的牛羚群中,自然选择压制了雄性第二性征发育。一旦年轻的雄性有一点与雌性不同的表现,处于繁殖期的成年雄性立马就会将这些乳臭未干的家伙看成潜在的竞争对手,将它们驱逐出牛羚的群体,暴露在更大的危险中。于是,未成年的雄牛羚需要表现得更像雌性,以使自己被驱逐的时间后延,在母亲的群体里呆得更久,直到完全成年有能力独立生活为止。
  角是牛类必不可少的生存武器,雄性用它来竞争统治权。角也是雄性基本的第二性征。不同于鹿角,牛角是永久性的身体结构。同龄雄牛羚之间的竞争促进了它们尽可能早地发育。这里,还有一个因素在起作用,即牛羚母亲们非常有兴趣保护自己的儿子不受成年雄牛羚的攻击。它们是怎么做的呢?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自己也长出角来。于是,像变戏法似的,相同形状和大小的角便都长在成年牛羚的头上,不管是雄性还是雌性,角不再是雄性的专利。只是,雌性的角最终可能不会发育到雄性的角那么巨大和强健,其原因可能是,雌性模仿雄性长角仅发生在幼子长大有能力离开母亲群体独自面对其他雄性的竞争为止。在西部白胡须牛羚中,雌牛羚甚至还发育出一小截阴茎,这使得它们的雌雄更不容易辨认。
  尽管经过多年的观察,生物学家对牛羚的生态学特征仍然有更多的东西需要了解。例如,成年雄牛羚常常不断地用角去折断一定高度的小树,这让人想起拳击家对着沙袋练拳击的情景。雄牛羚的这种行为,可能是用以表现自己的攻击能力,也有可能是为了使林地逐渐变成草地,给青草更多的生存空间。
  当然,水草是决定塞里格特地区牛羚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当降水影响牧草的生长,食物来源减少时,种群里最虚弱的成员便会挨饿。通常情况下,这样的生存淘汰出现在旱季晚期,这时,幼子对营养的需求增加,特别容易得营养不良症,并受到寄生虫病和其他疾病的侵害。而来自人类发展的压力也使牛羚的发展受到了影响。塞里格特地区的牛羚群从塞里格特国家公园的西部边沿迁徙到维多利亚湖,其间不过只有1,6公里,但这条通道在若干年前被人类居住区切断了。更为严重的是,对原始森林的毁坏和对河流的截流。如果牛羚自己能说话,毫无疑问,它们会大声地反对这些发展计划。
其他文献
摘要: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中职院校较为常见的专业,各个企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中职院校培养出的机电一体化人才已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原因在于传统教学方式落后和企业的不断革新发展。因此,国际相关机构经过研究,推出了CDIO教学模式,本文对CDIO模式下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职院校 CDIO模式 机电一体化 教学改革  CDIO是构思、设计、实现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准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  【设计意图:唤醒学生的记忆,引出学习热情。】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是怎样过春节的。  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
摘要:数学在小学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由于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所以教师可以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基于此,本文阐述了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法,为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合作学习法 小学数学  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因为他们没有成熟的思维方式,所以教师不仅应该在课堂上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在学
夕陽大营救
期刊
颜家说  楷书的“伴”字是形声字。“半”是读音,单人旁表义。甲骨文和金文的“伴”字,是两个人并立的形状。可见“伴”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人。  他家说  两个人在一起,就是有个伴儿,所以“伴”字的本义就是同伴的意思,如:搭个伴儿、结伴同行。  最常用  两个人在一起,其中有一个人是陪同,所以“伴”字又有陪伴的意思,如:伴娘、伴舞、伴游。有時也指物,如:伴音、伴奏。  你知道“伴”字还有哪些常用法?
《小蝌蚪找妈妈》是统编本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教师应充分挖掘这篇课文的教学价值,以使教学效益最大化。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读好课文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那么,在当今教学背景下,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读出新意、读出童话的趣味呢?  一、基于童心,以问设疑,激发朗读的兴趣  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乐于探索新鲜的事物,喜欢思考。在《小蝌蚪找妈妈》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心理性格特点出发,提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在经历了文艺复兴之后,17世纪的欧洲兴起了两股崭新的艺术思潮:巴洛克和古典主义。  巴洛克艺术的特点是夸张而富有动感,感情充沛而浓郁,很容易触动感官。代表艺术家有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和雕塑家贝尼尼。  而古典主义则是对美的理想化以及对极致完美的追求。古典主义画派的風格是“安静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画家尼古拉·普桑和勒布伦。  你是否能猜出这位艺术家的名字?  这幅画的题材源自罗马神话传说:罗马帝国
自哥伦布“发现”美洲后,中美洲的海滨不断有欧洲探险者、失事船只海员和旅游观光者光顾。在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湾沿岸,生长着一种小乔木。其果实貌似苹果,成熟时气味芬芳,颜色粉红可爱。初次上岸的欧洲人禁不住“中美洲苹果”的诱惑,贸然品尝,结果屡屡有人因此丧命海滩。其实,这种植物属于大戟科,其体内含剧毒,成熟的果实毒性极大。枝、叶也有毒。甚至焚烧时产生的烟雾都会对人眼产生毒害。当地土著人早就知道它的厉害。以其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换代,这给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既带来了机遇,也使其面临严峻的挑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但在现实情况下,中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师很少来自企业,基本都是从普通高校直接到中职学校,所以在专业实践和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经验相当欠缺,“双师型”教师相当匮乏。因此,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计算机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成了许多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建设中
改革开放30年,广东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生产、管理、技术、服务第一线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008年,我省已有高职高专院校71所,在校生56.6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我省高等教育一种重要而初具特色的教育类型,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较为有力的人才支撑。面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走向对我省就业市场的压力、广东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对技能型人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