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当前山水画界“黄泛”现象的成因

来源 :书画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juan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宾虹怎么啦?!听说被热力追捧;据说又在某些地域遭到“轮奸”!……。总之,轰然叫座叫好声不绝于耳!如今难道真是应验了宾虹老五十年之预言了吗?五六十年前,宾虹老面对自己生产的累累“丑女”(画作)难嫁之现状,无奈和郁闷地愤愤道:“我的画要过五十年后才会有人懂”。果真言中了?我看是未必!或许只是一句五十年前的话已到期了,倘若现今的人们还不去认真理会,热烈相拥的话就太丢分了!于是就像“粉丝”般的抛却理性、自恋自醉,忸怩作态的去追逐热捧——个个俨然如大师般的悟性和慧眼,钦佩起了另位大师来。这类盲目跟风,东施效颦的现象,有可能演变为学术界一场新的灾难……。
  与之如今的“院派”“官本位主流派”而言,相对于宾虹老,权且只能位业余或边缘画家。他是典型的情性所致,闲来把玩,玩的性尽便赠于友人以博一笑罢了。至于所谓功名利禄与画画无关,因此他有许多存世的半成品或成品作有不少就连款章都懒得书之盖之。套用现今的话说:他并不是靠画画养家糊口的。仅此而言,当下的大多画家就很难达到这种“闲情逸致”的境地了。
  由于黄宾虹晚年定居杭州,对浙江业界的影响力远大于其它地区,他的画风在四五十年代就被浙江业界的一些权威所首肯,有不少后起之秀步尘于他。目前回首审视之——我可以不客气的讲:黄宾虹在浙江一带是害了不少人的也毁掉了很多山水画家的一生。然而这种被毁、被害的责任却不在宾虹老本身,严格的说他是位无辜的加害者——这种被毁害的责任恰恰在于被毁害者之本身。这就如同一个人若想不切合自身实际的盲目攀爬一座陡峭山峰,结果不是被困死就是被摔死,那么你难道会去责怪追究山崖之险峭或是地心引力太强之故吗?因而那些学黄宾虹不成,画虎不像反成犬的人,也只有自作自受自认倒霉罢了。
  杭州是我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自小学画时就知道有人不得了的山水画大师——黄宾虹。他的绘画成就深不可测、遥不可及。慢慢长大了,渐渐懂多了,对宾虹老的画作接触也频繁了,直至自己有了一定的阅历,才能较全面、客观、理性的判断和认知黄宾虹先生的整体艺术成就,冷观日前“黄风劲吹”中国山水画界,尤其是北方几乎快成了“黄泛区”。无怪乎有业内人士戏称:他们都在“轮奸”黄宾虹——不知宾虹老的在天之灵会作何感想。我想正是因为有那么多业内人士读不懂黄宾虹,认知不到黄宾虹,才会上演如此任意亵渎、糟蹋他的艺术之悲剧,而一旦大家真正懂得了黄宾虹的艺术,也就不会如此随意夸张的“克隆”出这么的“小宾虹”“伪宾虹”了。
  基于此,我想简略泛泛的剖析一下有关“黄泛”成因相关的一些怪现象和暴露出的症结:
  首先,当下“黄风”泛滥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傍大腕”的心里在作怪。现实社会普遍存在一种“傍款爷”“傍大腕”的陋习,我学术界也在所难免。黄宾虹先生事是不折不扣的业内大腕,一旦能傍上如此的“大腕”就没人敢过多对你品头论足,说三道四了。你也就可以肆无忌惮的招摇过市了。这叫“一傍”遮百丑嘛。北方是山水界当代可称得上“大腕”者就数李可染先生了,然而傍了一辈子“李大腕”的许多人最终都没怎么落好,(有现实为证)后人便望而生畏之。于是寻寻觅觅后认准了南方的“黄大腕”来傍一傍。而如今的“傍黄者”恐怕还不晓得,就是这位“黄大腕”五十年来已经害惨过许多的傍他者——有些还在世上痛苦呻吟,有的早已九泉叹息不已。这种缺乏独立性的“依傍”是艺术之大忌也。
  
  在我“官本位”的现实体制下,美术官员无疑是所谓的学术带头人,你主张的学术引向、治学精神,毋容置疑的影响到时下一批青年的求学者方向。然而这种在目前学术界极其不正常的一窝蜂似的“黄泛”抄袭现象,难道就没有权威站出来提醒、忠告、纠正的?这是否有不作为和渎职之嫌呢?我想有些人是难辞其咎的。如果当下某些美术官员在学术上缺乏底气,孳生了惰性,又想急功近利,只想尽快找个比自身坚硬的“壳”钻进去甘当“寄居蟹”的话,那么他的帐下随从个个都是否要去找个类似的“壳”一钻了事呢?如若有不愿钻“壳”者,是否会被逐出山门,清除出“党”呢?这类美术官员会不会又是一种“武大郎开店”之模式呢?
  现在某些权重位显的美术官员,基于自身的素养偏低;志大才疏;人品、学品均遭质疑,在学术上则会不由自主的沦落为“二道贩子”。那你是否也将周围孜孜求学的年轻人都培养成一群在自己辖区内的“小商”“小贩”呢?义乌是我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最初模式——伪劣假冒、粗制滥造、不讲品牌,自产自销然后次弟层层剥利。这种典型的小农经济意识的局限性,狭益性,业已严重的制约这一个地区的进一步的宏图发展。于今我们业界也有同样的趋势。不错,如今画家口袋的钱是比老一辈多了几个,而我们却渐渐丧失了艺术之本——亘古不变的创造性和时代感。难怪现在人们都在叹息:当今是出不了大师了。这其实就是人们对于当今美术界头面人物在学术上明显失望和直接否定。
  而今业内人士如此热衷于找颗“大树”或寻座“近水楼台”来做寄生归依,似乎在印证:“大树底下好乘凉”或“近水楼台先得月”之常言也。然而恰恰相反之——大树下是可遮风避雨却难长出参天之材,这是自然规律;而再怎么近水楼台不会让你得到真正的月亮,至多“水中捞月”一番或被假象“忽悠”一把,这也是自然法则。
  诚然艺术家队伍里,人的天赋、秉性之差异悬殊是明摆的事实。只有极少数天生就是参天大树的料,经过风霜雪雨,年复一年会寂寂的长成为遮天蔽日的大树——黄宾虹先生恰恰就是这块料。用时下的话说;一不留神就成为领袖的那种。然而剩下的绝大多数天生就是灌木丛或藤蔓的料,再怎么拼命疯长,漫山遍野的只不过有些参差而已。当然,也有一部分运气好的,攀搭上棵大树顺缠而上,在虚假的高度上趾高气扬,临了也只不过算作某棵大树的附属品罢了。别不好意思承认——现在业内的同仁们绝大多数都属后两种料,这就是命,你想不认还真的不行!
  自打解放初悲鸿先生时代始起,党和政府对有真材实学的艺术家加封了一些适当官位、头衔、以示对学术界权威的肯定及重视。渐渐过去了五十多年,尤其是这改革开放以来的二三十年,此举已渐渐地从其正面走向了反面。此举已从初衷的先拥有了较高的学术成就、地位、名望,再由政府加封一个相应的官衔,而今几乎发展到人人在绞尽脑汁、想尽办法先谋上一官半职,然后才去索取自己那份暂时所谓的学术“权威”“名望”,籍次捞取个人丰厚的回报等等。君不见:有些个美术官员等退下来后连自己的老本行都丢了,而勉强为之,也鲜为人问津,我不理解官瘾的诱惑腐蚀力怎么就会有这么强呢——硬生生的把块好料给毁蚀了。如今随着业内交权换位的倒计时的临近,这种悲剧还会上演吗?
  为此我一直强调:画画的人无论到什么时候,自己务必牢记自己终生之正业是画画。至于任何的权力、职务都是副业,是业余精力暂时玩玩的把戏。若把副业玩过了火,丢了正业,等到了你退位下来岂不就是:路边多了一棵草,而艺术当然,万事都有例外,学习黄宾虹的芸芸众家中,唯有李可染先生是集大成者。也可以说是最大的受益者,他是真正读懂了黄宾虹的人,真正汲取到了宾虹老艺术之精华的人。可染先生成就期的作品中有许多画面里都隐隐透益着某些宾虹老的气息;那份浓郁;那份透亮;那份凝炼;那份笔透纸背的行笔;那份层层点染的韵境……。然就整体上而言,可染先生的作品仍是无可争议的“李家山水”。他的高明大智在于:他将宾虹老那些带有商标式的笔形、物形、图形统统舍之不取——唯独吸取其笔墨运用中之精粹。而内敛外化出自己的图式、自己的构成、自己的境象。是否可以这么来诠释:可染先生是透过宾虹老那些笔墨精华的层面上去解读来描绘,自己所亲眼目睹的山山水水的。再怎么是虚心向前辈学习,最终自己所表现的对象仍是造化中的真山真水。仍是“李记”山水画。而那些“小宾虹”或“伪宾虹”,他们恰恰是在一遍遍地重复着,图说着“黄宾虹所画的山水画”。有些人甚至一辈字画的画,而所表现的对象只有一个——黄宾虹的山水画,吃的仅仅是嗟来之食。依我看,这些人连自己的独立人格也当作了学费给交付掉了。换之言,以上这两种学习方法是有云泥之别的,可见理念上的取舍是事业成败要素。因此,可染先生这种机智、理性、聪明、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方式方法,是最值得吾辈去认真研究解读的。因此,每个画画的人天赋固然重要,而学习的方式方法则非常重要,只有学习的方式方法找对了,才能充分施展出你所有的才华,你就可以神闲气定的走好自己下面的每一步路。
  还想一提的是:就在北方劲吹“黄河”之同时,作为国画重镇的江浙一带则凶猛地刮着“复古”“仿古”风。该地的许多画家驾着顶级汽车;住着现代化的楼宇;周身沐浴这现代化都市气息。然而,却从事这人格分裂的勾当——学术上颇为热衷于翻炒这前人的冷饭头——那股霉馊味不免令人作呕频频。我真担心这些如潮般制作出的“仿古画”,若百年之后,人们无法断定是来自什么朝代的货色。为此突然想到现在嘲笑那些无德暴发户的一句话:这人除了钱,穷的什么都没剩下了。旁引之:我们这代画画的人除了铜臭味,又还会给后人留下什么更多的呢?想想也真够让人伤感的。
  实事求是讲:就当今美术界而言,所发生在我们这两代身上问题症结实在是太庞杂了——有些史无前例之感。面对时下整体道德层面底线的被突破,人性中所固有恶的一面被基本释放而凸显无疑,我们业界同样无以幸免。诸如:上层领域的画阀、学霸;美术教育的产业化;师道尊严的缺失;师生近亲繁殖与乱伦;业内的山头主义;虚假的炒作和宣传;润格的攀比虚高;做着婊子又立牌坊;只重学历忽视能力;更有甚者为了区区小利,连最起码文化人那仅剩的人格尊严和少许矜持也不顾了……。这些林林种种,数不胜数的龌龊厚黑现象,如同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但却鲜见有人去批判和抨击。自己终究是个画画的人,真切希望搞文字理论研究的同仁能经常站出来,尽量推辞这些官样的文章,多花点笔墨写些针砭时弊的文章,无论能否奏效,对于世风日下的业界肯定是一种善举也。
  鉴于当今的学术界山头林立,良秀难辨。后生们投门求学心切,却被现实弄的又往往是一头的雾水,年复一年的迷茫求索,耗费了时光又耗尽了精力和钱财,其效果还有待于漫漫时间的求证。因而,我想只要同仁们有了一定的绘画技能,又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的话,反向思维一下:与其如此迷茫的耗下去或吊死在某棵树上,还不如索性背起画夹,撇开世故,走出钢筋水泥包围的都市——去亲近自然,拥抱自然,拜师于自然,在与大自然公平的对话中寻找到一个真正的自我……。前人在如此落后的客观环境中都有勇气去实践的事,而到了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又有什么理由示弱?同仁们:知耻而后勇吧!
  以上所侃,扯东道西,多有文不逮意之处,实属业余所为之故。掩面之余,诚为引玉耶。恕请方家同仁多多予以指正之。
其他文献
一、“即兴表演”的起源与发展  即兴表演(Iimprovisational performance)作为一种表演方式,最早可追溯到16—18世纪的意大利“假面戏”。“只有一种喜剧形式是、并且始终是属于这个民族的,即没有剧本和即兴表演的‘假面戏’。”[1]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本在戏剧表演中不再处于首要位置,演员表演时会即兴创作肢体动作和台词。19世纪90年代,戏剧理论家和导演,苏联的康斯坦丁·斯坦
如何避免过度浪漫,理性看待自己的过去,并将回忆呈现成一部无感伤癖之嫌,但又能恰到好处地传达出大历史中个人感受的电影,是区别各类怀旧题材影片的重要标准。  《无线电时代》,这部伍迪·艾伦于1987年执导的电影,没有剧烈的情节跌宕和复杂的人物矛盾,只有一个中年男子的画外音不急不徐地将我们带回他的家乡——小镇罗格威,将他的家庭与无线电广播的故事娓娓道来。  伍迪·艾伦既以小历史的视角给世界大战烙上鲜明的
[摘要] 出版四种理论文集约130万字,负责编辑、出版243期《电影评介》,参与策划并执笔创作了8台大型文艺晚会,论文获得多种全国性奖项。这些数字所涵盖的专业范围和成果,从一个侧面表现出刘斯奇艺术修养的多侧面,同时也加深了我对这位老同学的理解和认识。  [关键词] 刘斯奇 戏剧 杂技 电影 理论 成果  2012年盛夏,我的书桌上添加了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年6月出版的刘斯奇的理论新作《当代中国杂
与黑泽明、小津安二郎同时代,享誉世界影坛的日本巨匠沟口健二,一生致力于女性电影的创作,其题材多以描写传统日本女性悲剧与艺道为主。沟口一生共制作影片85部,现今留存33部。晚年创作的《西鹤一代女》(1952)、《雨月物语》(1953)、《山椒大夫》(1954)、《近松物语》(1954)被认为是沟口人生中最杰出的四部影片。其中前三部作品分别于1952至1954年连续三年荣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国际奖及银
连续上映多日的《夏洛特烦恼》不仅取得近15亿元的票房收入,而且还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关于青春、关于初恋、关于婚姻危机、关于喜剧等多个话题,然而来自各界的批评、惊讶、质疑之声也纷至沓来。我们不禁冷静思考:一部由“开心麻花”的同名舞台剧改编的小成本电影,缘何引发国庆黄金档期电影市场的“地震”?为何高票房而口碑不佳呢?这种现象究竟是我国电影市场的常态还是个案?恐怕仅凭这部电影本身不能给我们一个满意
海明威在文学史上是一位别具一格的文学家,他精湛的写作能力使他获得了在文学界重量级的奖项——诺贝尔文学奖,他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可撼动,他对现代文学的开创功不可没,他引领了一群现代风短篇小说作家的产生。海明威的写作风格十分突出,非常有标志性,他的语言风格简练动人,这种用简练动人的语言营造出的情境,给读者更加生动、更加入味的感受。与辞藻华丽、篇幅巨大的小说相比,海明威的小说抛弃了那些繁琐的描述、偏僻
《启功》是根据教育家启功先生生平改编,由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等联合出品,于2015年9月10日上映的传记题材影片,影片主要讲述了著名书法艺术家启功先生文革期间和改革开放后的传奇故事。  一、 自然的历史叙事及其代表的时代缩影  传记题材电影总是与传记文学或者历史传记有着极大的相似性,综合地看,《启功》也可以视为一部历史类电影。中国历史学界认为学好历史的四把钥匙即“年代、目录、官制、地理”,其
品读冷柏青  古 铁    冷柏青是活跃在当代书坛且较具影响的著名青年书家之一,曾经作为主要策划人,成功地组织了不少具有重大意义的书法活动,如衡阳书法周、北京湖南艺术书法展、四川湖南书法联展、江苏湖南中青年书法家提名展等,并倡导创立了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书法社团之一——雁阵书法部落。他能跻身当代为数不多的在书坛具有较强号召力的著名青年书家行列,不仅仅是依靠在书法创作上的建树,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活动
梅洛·庞蒂指出:“世界的问题,可以从身体的问题开始。”[1]身体是人存在的本体,正是从身体的角度出发,人们才能够确认自我,认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获得对于世界的感知。身体也是权力运作的对象,权力对社会最直接有效的控制方式就是操纵和驯服人的身体。而在两性权力秩序中,更多体现出的是男性对女性身体具有绝对的霸权关系。“对身体的控制从本质上是对女性身体的控制。”[2]作为“第二性”的女性,并非生来具有明显的
电视剧作为中国文化场域中最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形态之一,视觉呈现内容日益丰富,传播平台与类型发展朝着多元化、多态化方向延伸、拓展。如果说人们对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艺术的形象化感知是通过想象再现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和环境,那么电视剧作为视觉艺术对民族艺术的影像呈现,使人们在特定艺术情境中实现对民族文化、风土人情的审美体验和多维立体的空间感知。更重要的是,民族题材电视剧“所呈现的不应仅仅是民族奇观和民族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