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规模、收入不均等性与村庄集体行动——以安徽省102个村庄的农田灌溉设施建设为例

来源 :经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ientlam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集体行动理论框架,利用安徽省稻谷主产区村级调查数据分析村庄规模、收入不均等性、户均耕地规模以及外出打工户数比例等因素对村庄农田灌溉设施建设之集体行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村庄规模和收入不均等性对村庄集体行动的影响方向都是先正后负,呈“倒u型”特征,即只有在村庄规模和收入不均等性处于中等水平时,村庄集体行动才容易形成;户均耕地规模对村庄集体行动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外出打工户比例对村庄集体行动存在抑制效应。本文分析结论具有重要政策含义:一是应合理设置村庄规模,不宜过小或过大;二是应认同适度的收入差距,防止收入均等化和两极分化;三是应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户均耕地规模扩张创造有利条件。
其他文献
教师基于教学信念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并依据各自的教学信念实施课堂教学.本文通过调查、课堂观察及访谈,研究大学英语教师教学信念及其与课堂教学行为的关系.结果发现:大学英语教师之间部分教学信念重叠但各自又有独特之处;大学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与其教学信念大体相关,但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教学信念与课堂教学行为存在脱节的现象.
期刊
期刊
期刊
本文根据2010年微观个体数据对遗产继承特征进行了估算,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遗产继承对财产不平等的影响,以及不同遗产税可能发挥的再分配效果。文章的主要方法是根据微观个体的财产分布、家庭成员结构和死亡率信息,使用蒙特卡洛模拟推算一般性的遗产继承现象。结果发现,遗产继承人所获得的遗产与他们初始财产的比重达到68%.其中子女继承人所获得的遗产与初始财产的比重为22%。不过,由于平均死亡率较低,发生转移的总遗产只占全社会总财产的0.43%。本文还发现,遗产继承不一定能够引起财产不平等的上升,具体影响效果与穷人和富人的
政府信息公开已经成为重要的基本公共服务之一。本文利用上海财经大学2012年调研数据,分析了中国行政收支信息透明度状况,发现行政收支信息透明度不仅处于较低的位置,而且还存在区域间、部门间、事项间的差异化现象。基于三阶泰尔指数嵌套分解的结果显示:我国行政收支信息透明度的差异主要来自部门间,贡献率占到49.53%;其次是事项间,贡献率占到27.23%;再次是区域间,贡献率占到23.24%。进一步利用G·Fields分解等方法的分析发现,区域间差异并非来自周黎安(2008)提出的"经济发展差异假说",而要归因于各
本文使用来自中国4个省8个县64个村庄900多个农村居民的调查数据研究了中国农村居民的比较强度、比较方向以及比较中的包容性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大约45%的农村被调查者在日常生活中会与别人进行比较。收入低的农村居民的比较强度高,比较强度对幸福感没有显著影响。进行比较的农村居民把“本村民小组居民”作为比较参照系的比例最高,选择“邻居”作为比较方向的农村居民幸福感最低。收入高、受教育年限长或女性农村居民的包容性强,包容性强的农村居民幸福感高。
中国城市体系过度分散逐渐成为学界的共识,本文探讨了导致中国城市体系过度分散的体制原因。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倾向于对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领域实施全面的控制,在地域广阔与人口众多的国情之下,这种全面控制的管理思路内生出了过度分散的城市规模分布。基于城市经济学理论,本文将中国各省区看成城市体系,采用2000—2009年的省区面板数据,以国有经济比重作为国家管制程度的代理变量,对上述理论假说进行了验证。实证发现,国有经济比重显著降低了大城市居民数比重,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仍然支持理论假说。这一发现说明,放松与减少政府管
期刊
本文运用“核”的基本思想,通过引入防联盟激励约束,构建了团队生产防联盟相互激励模型,并刻画了模型解的一阶最优条件及其解域。在团队激励机制设计中,只有当所有团队成员参与极大联盟所得收益大于参与一切可能的子联盟所得收益时,激励机制才可能是防联盟的。运用防联盟激励模型对一些经济现象给出了不同于传统理论的解释,比如:薪酬结构差异、效率工资以及内部人控制现象等,并将上述经济现象背后的原因部分归结为团队成员的谈判能力和结盟的可能性。研究指出,在团队激励机制设计中应重点关注某些可能结盟的工作团队。本研究可用于指导三人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