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可滑动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结核:对融合节段产生应力刺激促进植骨融合

来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ey01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腰椎结核的治疗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对于骨质破坏明显、神经症状显著的患者多需手术治疗,植骨融合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主要的治疗方式之一.目的:探讨一种新型可滑动椎弓根钉棒应用于腰椎结核内固定治疗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新型可滑动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的18例患者资料,男11例,女7例,年龄37-71岁,平均55.2岁.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腰椎评分、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和神经功能美国脊髓损伤协会分级评估患者腰椎功能恢复情况,另外观察椎间植骨融合、椎间高度变化情况.结果 与结论:①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时间6-18个月;②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3,6个月的目测类比评分显著下降,日本骨科学会评分显著改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术后不同随访期间影像学结果显示手术节段椎间高度出现不同程度降低,且在术后6个月左右逐渐稳定,但均未出现神经症状及内固定断裂等;④提示新型可滑动椎弓根钉棒系统可用于腰椎结核内固定治疗,可有效促进手术节段植骨融合,近期临床效果满意.
其他文献
背景: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是治疗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最有效的方案之一.临床上常规于术中利用力线杆及透视调整撑开角度,但存在矫正过度的风险.通过医学影像信息系统术前规划,术中不进行透视是否可以获得更好的下肢力线?目的:通过比较两种力线矫正的参考方法对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中目标力线矫正的准确性,明确间隙宽度参考法的可行性及可靠性.方法:回顾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行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资料.根据截骨参考方法的不同分为2组,常规组(n=16):术前通过
背景:血流限制训练也称为KAATSU训练,作为一种新兴的康复训练方式在膝关节疾病康复中的应用在逐渐增加,其以较低的运动强度便能促进肌肉力量增长和肌肉肥大.然而,目前的研究缺乏对不同人群进行血流限制训练的方案,训练变量和血流限制程度对疗效的影响还未知,且不恰当的使用还可能会造成安全性问题.目的:阐述血流限制训练在膝关节疾病康复中的应用现状,试图从应用现状和应用方案及安全性对血流限制训练进行综述,提出急待解决的问题,旨在为安全有效的应用该技术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方法:检索截至2020-10-29,在Pub
背景:从生物力学方向研究股骨髁上截骨矫治膝内翻的治疗效果,对以截骨方式治疗膝内翻畸形矫治手术的理解具有积极作用.目的:基于CT数据构建股骨髁上截骨手术前后膝关节三维模型,介绍一种可供参考的组织建模方法,通过生物力学分析验证方法的可行性及股骨髁上截骨的积极作用.方法:随机选取1例股骨髁上截骨患者手术前后的CT数据,基于图像分割建立膝关节骨骼模型,基于轮廓延展建立膝关节间半月板假体和主要韧带的三维模型,经网格划分、材料定义后,以同等工况(1000 N,下肢力线方向)施加载荷,对手术前后模型进行有限元仿真分析,
背景:因儿童颈椎所特有的发育特点及解剖结构的复杂性,儿童颈部有限元模型较少.目的:建立儿童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临床术前模拟其颈部力学分析.方法:采集6岁正常女童尸体标本MSCT扫描的颈椎影像数据,利用Mimics 16.01,Pro/E 5.0,Geomagic Studio 2015,Hypermesh 14.0和Abaqus 6.14等软件构建出正常C3-C7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将所得模型进行各工况位移及活动度验证.研究方案的实施符合内蒙古医科大学的相关伦理要求(医院伦理批件号:YKD201606
背景:对于脊柱骨折患者,术者采用后路置钉方式治疗时会根据自己的习惯采取不同角度置入,但何种角度对术后效果更优暂无明确定论.目的:建立胸腰段脊柱椎体骨折的有限元模型,以探讨矢状面不同角度置入椎弓根螺钉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择青壮年L1椎体新鲜压缩性骨折患者3例,通过有限元软件构建骨折模型(L1椎体骨折,T12-L2模型),利用HyperMesh装配螺钉建立L1骨折在矢状面3种不同角度(以矢状面平行上终板、斜向上终板7°、斜向下终板7°)置钉方式的模型,对模型施加各类载荷,对其受力情况进行生物力学分析.
背景:脊柱畸形导致正常的椎弓根解剖结构发生变化,在脊柱畸形矫形术中置入椎弓根螺钉的难度增加.目的:探讨3D打印模型辅助与骨科机器人在脊柱畸形矫形术中的置钉准确率和单枚螺钉置入时间.方法:40例脊柱畸形患者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可分为:观察组18例,采用骨科机器人辅助置入椎弓根螺钉,即在开放手术过程中运用机器人进行椎弓根螺钉路径规划,机械臂到达指定位置,置入导针、螺钉;对照组22例,采用3D模型辅助徒手置入椎弓根螺钉.依据Gertzbein-Robbins分类标准评价置钉准确率,记录两组患者的单枚螺钉置入时间,比
背景:目前还没有就骨质、种植体直径与长度对初期稳定性影响的综合研究.目的:以载荷下种植体-骨界面的微动大小作为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的评价指标,探究骨质、种植体长度与直径对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的影响.方法:依据Zarb和Lekholm提出的骨质分类方法,建立Ⅰ,Ⅱ,Ⅲ,IV类骨质的下颌骨模型.参照士卓曼种植体参数,建立不同直径与长度的种植体模型,种植体直径分别为3.3,4.1,4.8 mm;长度分别为6,8,10,12 mm.应用有限元方法,对模型加载两种载荷(100,250 N),进行垂直和倾斜方向加载.分析比较
背景:有研究表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中使用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可保留更多本体感觉,降低髌股关节应力,通过股骨后轮滚动增强股四头肌功能,增加膝关节活动范围增加,使患者术后步态更趋于正常,提高患者满意度.目的:探讨采用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膝外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南昌大学附属赣州医院关节外科2018年1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采用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进行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膝外翻畸形患者30例(均为单膝置换),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及术后2
背景:目前国内外通常采用非融合性内固定治疗跳跃性脊柱骨折,易出现相邻椎间盘严重退变、断钉、断棒、脊柱僵硬恢复困难等相关并发症,尤其是无法避免第二次内固定取出手术,造成组织再次损伤.目的:分析脊柱外固定弹性应力治疗跳跃性脊柱骨折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重庆郭昌毕骨伤科医院收治的跳跃性脊柱骨折患者65例,其中男37例,女28例,年龄20-55岁,按照治疗方式分2组,对照组(n=32)进行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试验组(n=33)进行脊柱外固定弹性应力治疗
背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背部形态呈现特征性表现,目前对腰型的判断主要通过望诊观察、采用定性描述,冯天有教授从望诊角度总结出“腰型”四步规律——腰曲变平、腰骶(功能)上移、旋盆翘臀、旋腰挺胸.目的:测量Ⅲ/Ⅳ型与Ⅰ/Ⅱ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下腰曲线转折点的三维成角,分析通过三维成角判断腰型的可行性.方法:顺次纳入住院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10例,其中Ⅰ/Ⅱ腰型70例,Ⅲ/Ⅳ腰型40例.通过人体脊柱形态评价系统采集患者背部体表地形图,应用分析软件测量患者三维成角,初步判断三维成角的稳定性,计算Ⅲ/Ⅳ型与Ⅰ/Ⅱ型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