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与低钠血症

来源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bilang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低钠血症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机理尚有争论。目前倾向于以脑失盐综合征及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来解释。现就低钠血症及尿钠排泄与抗利尿激素及心钠素的相互关系以及临床对策作一综述。

其他文献
血液凝溶状态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关系密切。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其水平增高反映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之一。文章仅就D-二聚体的一般生物学特性及其在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脑栓塞的超早期诊断无论从治疗方法的选择、预后的判定及栓塞再发的预防角度都是非常重要的。脑栓塞超早期的CT所见可表现为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豆状核境界模糊、早期低密度改变、脑沟消失及岛皮质境界不清。文章综述了上述表现的出现时间、发生机理、诊断要点及临床意义。
目前临床已广泛开展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但溶栓治疗后颅内出血并发症增多,虽然发生率较低,但死亡率较高。文章就其发生率、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发生机制及危险因素、治疗及预后加以综述。
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死亡率很高,应尽早在神经科监护病房进行严密观察,密切注意可能出现的许多复杂情况。对危及生命的颅内血肿和阻塞性脑积水须给予紧急神经外科处理,控制病情发展,如果不具备手术适应证,可考虑神经放射学手术。对所出现的一系列全身表现,如低钠血症、血压升高和肺水肿等均要适当处理。
肿瘤坏死因子(TNF)可影响血管内皮细胞活性和对血管炎性过程有调节作用。它不但在周围循环中产生,而且可来源于中枢神经组织内的星形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及神经元。脑卒中时,脑脊液和血液中均可有TNF表达,另外还伴有PAF、PG、TXA等多种因子的增加,在卒中发生过程中,TNF可能具有触发作用。
常规SPECT脑血流检查不能发现轻微、隐匿的病变,而脑血流负荷检查(如diamox、CO2介入试验等)可通过对脑血管反应性的检测,借助病变区与正常组织的对比度克服上述缺点。脑血流负荷检查可用以指导临床治疗、选择手术时机、指征、进行术后随访和早期预测脑梗塞。另外,它还可通过测定脑血管反应性了解侧支循环状态。
激光多普勒血流测量(LDF)是一种无损伤性的组织血流测量方法,可以连续、实时监测组织微循环血流量(速)。文章就LDF的原理、特性、优缺点及其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总结急性缺血性卒中重症监护治疗的一些问题,特别强调急性缺血性卒中时颅内压增高的处理,溶栓治疗及一般处理程序,如血压控制与代谢监测,对有明显占位效应的脑梗塞外科处理的指征,并对其他问题进行讨论。
近年来大量实验研究表明,钙拮抗剂尼莫地平能够选择性作用于脑血管和神经元,对脑缺血组织具有保护作用。文章就其对脑缺血的作用机理、动物实验研究及其临床应用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脑梗塞再灌注的临床研究日趋广泛和深入。文章综合近3年的有关文献,重点讨论脑梗塞再灌注的临床研究方法,再灌注发生率,发生部位和时间,溶栓治疗对再灌注的影响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