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坦布苏病毒荧光定量RT-PCR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来源 :中国动物检疫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66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建立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荧光定量RT-PCR(qRT-PCR)检测方法,对DTMUV的NS5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和MGB探针,使用RT-PCR扩增NS5基因并将其连接到pEASY?-T1载体上构建重组质粒,提取阳性重组质粒作为qRT-PCR阳性模板绘制标准曲线,用SYBR Green I法检测MGB探针法qRT-PCR的引物是否有非特异性扩增,并进行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试验和临床样品检测.结果显示:MGB探针法qRT-PCR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为0.9993,其引物没有非特异性扩增;对于其他阳性样本,如鸭肝炎病毒(DHV)、新城疫病毒(NDV)、禽流感病毒(AIV)等抗原无扩增曲线,只能检出DTMUV;qRT-PCR敏感性可达3×102 copies/μL,是普通RT-PCR的10000倍;批内和批间重复性试验变异系数(CV)为0.08%~0.49%,均小于0.5%.从云南省不同地区采集20份临床出现产蛋下降症状的病鸭组织,应用试验建立的qRT-PCR方法检出12份阳性样品,而普通RT-PCR检出10份,两者的阳性率分别为60%(12/20)和50%(10/20).结果表明,本试验成功建立了基于DTMUV NS5基因的MGB探针qRT-PCR检测方法,其标准曲线线性关系显著,特异性强,与其他禽源性病原无交叉反应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良好,敏感性和阳性检出率较普通RT-PCR高,更适合于DTMUV感染的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其他文献
蚊虫、家蝇、蟑螂等卫生害虫严重危害人畜健康.新烟碱类杀虫剂具有传统杀虫剂(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不可比拟的优势,其作用于昆虫的乙酰胆碱受体,具有高效、低毒,对哺乳动物安全等特点.该类杀虫剂不仅可用于防治农业害虫,也可以防治卫生害虫.新烟碱类杀虫剂在卫生害虫防治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害虫对药剂的抗性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新烟碱类杀虫剂也不例外.目前我国野外卫生害虫种群对新烟碱类杀虫剂产生抗药性的报道较少.笔者综述新烟碱类药剂在国内外卫生领域的研究、应用、抗性现状、抗性机制与交互抗性,并提出
为探讨农牧民患布鲁氏菌病的危险因素,2012年10月采用成组设计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47例农牧民布鲁氏菌病患者和253例对照农牧民进行回顾性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农牧民的养殖情况、卫生习惯、作业习惯及其布鲁氏菌病知识的掌握程度等.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对资料进行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缺乏布鲁氏菌病知识(OR=6.117,P<0.01)、母羊存栏时间过长(OR=1.088,P<0.01)、羔羊存栏时间过长(OR=1.183,P<0.01)、及时病态羊隔离(OR=0.123,P<
为了解兰州市七里河区居民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知识掌握与防护行为情况,2020年设计布病知信行调查问卷,对该地区91名职业暴露人群进行普查,并随机抽取218名非牲畜接触行业从业人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309人中听说过布病者占60.19%(186/309),布病听说率在不同民族、年龄、是否职业暴露人群有统计学差异(P<0.01),汉族、30岁以上的居民、养殖人员的听说率较高;布病患病率为2.59%(8/309),其中职业暴露人群患病率高于非牲畜接触行业从业人员(P<0.001);布病知识知晓情况整体较差,且
为深入了解中国与蒙古国进出境动物检疫制度,促进贸易开展,对双方进出境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的主要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及其实施条例和《蒙古国进出境动植物及动植物原材料、产品检疫法》进行比较,并分析各自特点.对比发现:中蒙两国动物检疫法在基本情况、立法目的、被检疫对象、境外检疫要求、检疫审批、进境检疫、出境检疫、过境检疫、旅客携带邮寄物检疫、运输工具检疫以及各方权利和义务等方面的规定基本一致.但蒙古国检疫法规定对进境、出境或过境的动物及动物产品须进行专门风险分析,而我国没有对风险分析相关内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作为政府间国际组织,其制定的《陆生动物卫生法典》不仅是各国/地区开展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应遵循的国际标准,也是世界贸易组织(WTO)指定的动物及动物产品国际贸易必须遵循的准则.《陆生动物卫生法典》的改动直接影响动物及其产品国际贸易执行,其制修订导向决定动物及其产品国际贸易发展趋势.通过跟踪、参与2021年版《陆生动物卫生法典》制修订工作,梳理了无疫区、禽流感、动物福利等国际标准制修订概况、影响和趋势,以期促进行业了解熟悉动物相关国际贸易规则,加强兽医国际合作.
非洲猪瘟疫情给我国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因而开发安全高效的疫苗和建立快速可靠的病原学诊断方法对该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当前国内外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疫苗和病原学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今后ASF疫苗研制和诊断技术选择提供参考.疫苗研究方面,目前仍无安全有效疫苗上市.灭活疫苗不能提供有效的免疫保护力,已不作为今后研究的重点方向;减毒活疫苗存在生物安全隐患,疫苗接种后的安全性、有效性等有待进一步评估;基因工程疫苗与前两种疫苗相比,成本低且安全性高,但对强毒株
文章通过对汉中市南郑区水稻生产现状进行调查,并对水稻种植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做好水稻产业发展的建议对策,以提升水稻产品品质,提高经济效益.
为了解猫细小病毒(feline parvovirus,FPV)VP2蛋白的分子特点及变异规律,克隆FPV山东分离株SD-01的VP2基因,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首先,以FPV阳性病料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VP2基因并克隆获得重组质粒pMD18-T-FPV SD-01-VP2.测序结果显示:VP2基因全长1755 bp,编码584个氨基酸;氨基酸同源性比对发现,与其他FPV分离株的VP2基因氨基酸同源性较高,可达99.0%~100%.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VP2蛋白为非分泌型的亲水性蛋白,无信号
为获得口蹄疫病毒(FMDV)O/PanAsia毒株VPl蛋白的抗原信息,从而为制备多肽疫苗提供理论依据,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O/PanAsia毒株的结构蛋白VP1理化性质、结构功能以及细胞表位进行分析,预测抗原表位以选择合适肽段.应用ProParam、TMHMM Server、ProScale和SignaIP等在线工具,分析VP1蛋白氨基酸序列,运用计算机技术和分子生物学软件,分析预测VP1蛋白的基本理化性质、结构功能以及可能的B细胞和T细胞抗原表位,筛选B细胞表位肽段并对VP1的两个主要T细胞表位CT
为对疑似感染猫细小病毒的非洲狮进行确诊,了解猫细小病毒的流行特点,通过猫肾细胞(F81细胞)对非洲狮粪便样品进行病毒分离并通过PCR鉴定,对检测到的细小病毒进行VP2基因扩增和分析.结果显示:成功从非洲狮粪便中分离出1株细小病毒,将其命名为FPV CHN-HN-1.该病毒接种到F81细胞上,能使细胞出现拉丝、脱落现象.该分离株与参考的26株细小病毒分离株相似性为97.8%~100%,其中与分离株JN-FPV-96(MZ836373.1)、TZ-FPV-112(MZ836368.1)、FPV-SH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