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克萨斯:“理由”背后的“理由”

来源 :汽车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bin1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进口车几乎与奥迪同时出现在中国,在华销量比英菲尼迪和讴歌的总和还多的雷克萨斯为何迟迟迈不开国产化的脚步?所有人都在找寻理由。
  文/本刊记者 张帆
  1988年,奥迪与中国一汽签署技术转让合同,成立中国历史上第一款合资高档车品牌。
  2003年,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注册成立。
  2005年,戴姆勒股份有限公司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合资成立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
  ……
  继刚刚进入中国不足4年的英菲尼迪出人意料地宣布于2014年国产之后,在华销售毫无建树的本田豪华品牌讴歌也正式启动其国产化进程。而前文省略号中所包括的国产豪车品牌还包括克莱斯勒、沃尔沃、捷豹路虎等等。
  截止至今天,世界级豪车第一集团所有成员已全部决心扎根中国,只除了一家——丰田汽车旗下的雷克萨斯。作为进口车几乎与奥迪同时出现在中国,在华销量比英菲尼迪和讴歌的总和还多的雷克萨斯为何迟迟迈不开国产化的脚步?所有人都在询问理由。
  站不住脚的“理由”
  综合了历年丰田及雷克萨斯方面给出的“不国产”理由,无外以下五点:第一,担心国产后品质无保障;第二,怕“晚起的鸟儿没虫吃”,失去进口品质的卖点后,难与高速扩张的奥迪、宝马、奔驰匹敌;第三,认为多数产品是针对美国市场设置,缺乏适合中国的小排量车型;第四,不好平衡一汽丰田和广汽丰田之间的竞争关系,又无法选择第三个国产合资伙伴;第五,现有产地距中国很近,运费对成本造成的影响很小。
  质量确实是雷克萨斯立足世界豪车阵地的根本所在,据闻,位于日本九州的雷克萨斯制造厂,车辆检测工序达1700道,是丰田品牌的1.5倍。员工均经过层层筛选,并进行长时间培训,达到技师水平后才能进入生产线,以保证产品品质。而德国豪车三驾马车也的确“先入为主”,据统计,这三家豪华汽车品牌2012年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70%,雷克萨斯想要虎口夺食很有难度。雷克萨斯的优势产品也大都集中在排量3.0以上的车型上。而一汽丰田和广汽丰田各据南北,各有所长,则难免各不相让。中日地缘的差距也确实不如与欧美那么遥远——貌似雷克萨斯给出的这些理由并不缺乏依据。
  然而,雷克萨斯实际上真的是因为这五个理由而不国产吗?难道宣布国产的其他豪车品牌都没有其所罗列出的这些困难吗?显然并非如此。豪车品牌对质量的高要求是共性的,德国三驾马车国产化后,并没有因国产质量降低而影响销量。如果在其他地区生产的产品与在中国生产的产品真得出现巨大的质量差异,问题也应是出在企业身上,而非责难于生产地域。害怕“晚起的鸟儿没虫吃”更不能构成一个跨国车企驻足不前的理由,实际上,英菲尼迪、讴歌在市场占有率上尚远低于雷克萨斯,不仅“起得更晚”,“吃到的虫子”也更少。固然雷克萨斯在小排量车型上相对薄弱,但中国消费者对大排量汽车的热爱却并不比美国人小,大排量豪华车在中国公认具有稳定并且不断增长的市场潜力。至于两个合资车企的竞争关系更是所有外来品牌皆有的问题,而现代贸易中,运费对成本产生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至少不能和所负关税同日而语。
  “理由”背后的“理由”
  那么,雷克萨斯迟迟不国产真正的理由到底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是雷克萨斯长期犹豫、死板、短视的在华战略日积月累而形成“进退维谷”的尴尬局面。“理由”背后的“理由”是雷克萨斯不愿释放尖端技术,不想放弃暴利模式,不肯信任本土员工。
  生产豪华车,不仅包括高质量零部件,先进的产品线,精密的制造技术,也包括与之相应的产品检测方式、员工培养方式以及随时为之提供动力的技术研发团队。据记者侧面了解,近日,丰田方面有意将布局在中国的生产质量控制体系全部移回日本,这一行为遭到了其合作方一汽与广汽的强烈发对。不得不说,这一行径颇有敝帚自珍的嫌疑,而在汽车业界,丰田等日系车对自身技术的封闭性可谓“有口皆碑”,这种认识上的局限性导致了很早就来到中国的雷克萨斯,失去了抢占市场的先机,被更加具有开放精神的德国品牌所超越。
  一位与雷克萨斯颇有渊源的经销商道出了这一品牌不肯进行国产的另一个真实原因——进口车丰厚的利润。雷克萨斯以进口车高品质为卖点,将产品售价标高,仅以雷克萨斯混合动力车型LS600hL为例,在中国的售价为160万人民币左右,而在美国的售价仅是1/2,10.4万美元,约合80万人民币。以美国的市场售价推论其成本价,是名符其实的暴利产品。既然无需国产即可获得丰厚的利润,雷克萨斯方面当然乐见其成,但这也正是其短视的一个实例。随着中国汽车市场不断走向成熟,随着其同等水准竞争对手全部开始国产,消费者将不可能永远迷恋于“进口车”这一光环。一味走高价路线,却并无实质性的质量差异,“暴利”岂可久乎?
  而说起雷克萨斯难以平衡一汽丰田与广汽丰田之间的竞争,其根本原因恐怕是因为没有找到真正能够处理中国政府关系、调节中国企业间的平衡、懂得中国消费者心理的人。毫无疑问,符合这样条件的人应该是来自中国本土的人。实际情况是,从雷克萨斯惟一的华人高管曾林堂(来自香港)下课至今,雷克萨斯的管理团队里几乎没有中方面孔,这与高速推进本土化策略的德系三强南辕北辙。也就难怪其他企业可以顺利解决的问题,却一直横亘在雷克萨斯面前了。
  格局都是用来打破的,也许很多人都怀疑英菲尼迪、讴歌国产后的出路,但毫无疑问他们会对现有的德系车占天下造成冲击,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真正良性的市场竞争。一味敝帚自珍、贪图眼前利益,雷克萨斯迟早自食其果。
其他文献
当比亚迪的双模电动车宣称是世界首款最接近量产的车型时,首批所谓的“量产”车的车主被指是深圳市政府,业界一片哗然,专家指出这并非“量产”而是“试运行”。  这之后,又有多家国内外企业宣称将“量产”新能源车。《汽车观察》搜索了各家汽车企业对新能源未来的规划,他们均用到了“量产”一词,但却很少有企业透露具体的数字,呼啸而来的新能源汽车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占领很多的市场。  三菱汽车最近的一则消息称,三菱
为小排量车限行鸣不平,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国策落到实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力挺,使小排量车迎来了春天。  尽管早在1996年时国务院就曾明令禁止各地取消微型车的种种限制,但国内仍有北京、上海、广东、湖南等地存在“限小”政策。其实这并不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基本国策,一些生产小排量车的企业也“敢怒不敢言”。  2005年3月“两会”期间,长安汽车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尹家绪向大会提交了关于解禁小排量汽车限行政
大众不仅要引入最优秀的投资者,壮大在南方市场的经销商网络,新增数百家经销商,还要生产销售适合南方市场的新车型,这些都是其扭转颓势的关键。    在大众中国的南方战略迈出关键一步时。美国媒体给了大众这样一句评价:从大众自去年年底以来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看,这家在中国市场一贯行事保守的公司终于变得激进起来。  本月初,大众宣布旗下合资企业一汽大众将投资80亿元在广东佛山南海建造年产能30万辆的组装厂。而另
有一天我的闺蜜考试没考好,她非常沮丧。我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安慰她,刚巧听到一只蚊子嗡嗡嗡叫着飞到她身边,我居然说了一句:“坚强点,起码你还招蚊子喜歡。”闺蜜被我逗笑了,只是我差点被她打。
888万的2007年汽车总销量预示着什么?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认为,汽车社会的加速到来使我国这个能源匮乏国面临严峻的节能和环保考验。到底应该鼓励优先发展什么样的车型?这也是我国当前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目标所面临的必然选择。  当前,全社会都在关注“节能减排”,国家已经将“节能环保”作为国策。在汽车行业,作为“节能环保”的重要方面——鼓励发展低能耗、低排放的高品质小排量汽车,理应得到重
走进孙亚青的办公室,古色古香的中式家具,挂在墙上的装饰扇子,落地窗外古朴的小阳台,还有桌子上的各式扇子和制作扇子的材料,“百年王星记”的魄力和气度扑面而来。而孙亚青本人着一身暗红色的裙装,虽然工作忙碌,却不显疲态,侃侃而谈自己与王星记的故事。她就像一把打开的扇子,优雅、充满故事,又活力四射。   从18岁进入工厂学做扇子至今,孙亚青已在王星记工作了44个年头。对她来说扇子就是她的孩子,它们在她手
在并购重组的过程中应提前准备,做好预案。否则,事到临头再准备,必然顾此失彼,增加整合难度和整合成本。    进入2009年以来,汽车行业的并购重组成为热门话题。一方面,《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明确提出“要推进汽车产业重组,支持大型汽车企业集团进行兼并重组;支持汽车零部件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扩大规模。”;另一方面,国际汽车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自身难保,纷纷出售资产以求获得资金。  毫无疑问,并购重组是
在微增长的形势下,面对新的消费趋势,各车企纷纷成立数字营销部门,数字营销已成为提升销量的重要营销方式,市场营销模式创新进一步升级的趋势日益明显。对于这一新生事物,那么数字营销能否成为未来的主流?车企该如何驾驭?  营销的核心是投其所好  杨嵩,现任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市场销售总部副总部长,今年40岁的杨嵩毕业于复旦大学,曾在宝洁(P
好山好水产好茶。运用了“抓、抖、搭、拓、捺、推、扣、甩、磨、压”等十大手法炒制出的特级龙井茶,色香味俱全,夺人味蕾。  春天,从这里开始  披挂红绸的耕牛开始了春耕第一犁。扮成春神的牧童,手持彩鞭,唱着《鞭春喝彩歌谣》,鞭打“春牛”耕作,象征着新年劳作的开始。  九华立春祭  2016年作为“二十四节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  锦绣中华,衣被天下  蠶桑丝织,不仅在华夏土地粲然
中国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汽车产业大国,并已形成共识要向汽车产业强国迈进。其中,自主品牌车企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入世十年来,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几乎是从无到有。在开放初期的1984年,中国轿车(几乎代表了整体乘用车)销量为2.77万辆,其中进口车比重高达78.3%。而到2010年,在乘用车市场上进口车比重已降到5.7%,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则达到45.6%。对于我们本土自主品牌(乘用车)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