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例大连汉族成年人面部软组织衰老的测量分析

来源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hui0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采用虹膜直径尺测量1200例大连汉族成年人面部软组织老化改变,为亚洲汉族人面部年轻化手术提供参考。

方法

随机分层抽取中华人民共和国第2代居民身份证电子版照片男、女各600张,选择照片时剔除面部畸形、文眉、文眼线、文唇、眉缺失、上睑下垂和左、右侧上、下睑缘在鼻侧的交汇点不显露者。根据性别、年龄分为6组,每组200张照片:男性18岁组、38岁组及68岁组,女性18岁组、38岁组及68岁组。将每位受测者照片上的虹膜直径分为20等份,每等份为1个单位,为虹膜直径尺。以左、右两侧上、下睑缘在鼻侧的交汇点的水平连线为测量基线,借助Photoshop软件,利用"虹膜直径尺"对自身照片眼周及面部软组织进行测量。

结果

眉高度:女性18岁组(37.59±6.72)单位,38岁组(41.09±5.15)单位,68岁组(36.84±9.45)单位;男性18岁组(36.42±4.22)单位,38岁组(40.22±6.90)单位,68岁组(34.83±9.39)单位;睑裂高度:女性18岁组(18.03±3.13)单位,38岁组(18.66±3.39)单位,68岁组(13.89±2.68)单位;男性18岁组(16.02±2.55)单位,38岁组(15.93±2.66)单位,68岁组(14.77±2.71)单位。具有性别和年龄上的统计学意义。

结论

随着年龄的增长,亚洲成年男、女的面部软组织变化表现为:①成年人在中年阶段(38岁组)眉高度达到高峰,之后逐渐下降。在3个年龄组中女性眉高度均高于男性。②外眦点逐渐向下方(尾侧)、鼻侧(内侧)移位。③眼球逐渐向下方(尾侧)移位。④两侧口角、鼻尖部以及下颌软组织逐渐向下方(尾侧)移位。⑤虹膜直径尺用于测量自身正位照片上的面部软组织结构标记点,可消除因照片大小不同和拍摄时距离的差异对照片测量结果的影响。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面动脉穿支皮瓣修复鼻、唇与颊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缺损的部位、大小、形状,应用多普勒超声血流探测仪确定最靠近缺损处部位的面动脉穿支血管,并以其从面动脉发出的位置为旋转点设计面动脉穿支蒂皮瓣修复创面。皮瓣大小与缺损面积相近,形成皮瓣时在不妨碍皮瓣转移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保留穿支血管周围的皮下脂肪,以避免静脉回流障碍。结果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共应用面动脉穿支皮瓣修复
目的探讨治疗隐耳畸形的同时矫正对耳轮畸形,恢复耳廓的外形。方法在患者对耳轮后沟表面切开,切口要与耳后颅侧壁无毛区的V形切口形成Z字,松解对耳轮后沟及耳支架底面的组织粘连,上提耳廓软骨支架,恢复耳支架形态及位置,再将耳后皮瓣转移至对耳轮后沟,以修复创面。供瓣区切口两侧皮下松解后缝合,以矫正隐耳畸形。结果临床治疗26例,随访6~12个月,所有患者隐耳畸形均得到矫正,对耳轮畸形大多恢复正常,双侧耳廓基本
期刊
目的探讨尿道下裂修复手术后尿道外口和阴茎头成形的方法。方法通过尿道外口背侧V形瓣及两侧阴茎头组织瓣的移位,及将尿道外口腹侧组织瓣翻转,共同使腹侧的尿道外口向背侧移位至阴茎头顶端,尿道外口腹侧缺损得以修复,两侧阴茎头组织瓣向腹侧移位,共同形成锥状阴茎头。结果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临床修复28例,包括阴茎头型尿道下裂、尿道下裂修复术后尿道外口退缩和尿道外口狭窄。21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为
目的探讨切口位置相对隐蔽的乳晕切口入路切取肋软骨的方法,以避免传统胸壁皮肤切口入路在胸壁上留下明显切口瘢痕。方法临床应用7例,取右侧乳晕内下象限边缘为切口,长度约1/4~1/3乳晕周长。切开皮肤,在乳腺表面剥离到达胸壁,暴露第5肋软骨,根据需要切取2~5 cm长的肋软骨,逐层精细缝合,乳晕切口7 d拆线。结果随访3个月至2年,观察乳晕切口瘢痕未见明显增生,隐蔽性较好,乳房及乳晕形态基本未受损,评估
目的建立人单根完整毛发毛囊单位体外培养模型,并对其进行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方法取志愿者术中所切除的正常头皮组织,显微镜下分离获取处于生长期的毛囊,置于无血清Williams E培养基内培养。实验共分3组,对照组:去除皮脂腺、毛囊周围全层组织的单根毛发毛囊单位;实验A组:去除皮脂腺开口以上皮肤部分,保留毛囊皮脂腺单位的单根毛发毛囊单位;实验B组:包含毛囊皮脂腺单位、毛囊周围全层组织的完整的单根毛发毛
目的研究应用眼轮匝肌蒂推进皮瓣修复眼睑缺损的方法选择及效果观察。方法根据眼睑皮肤缺损的部位、深度和面积,采用单蒂或双蒂眼轮匝肌蒂推进皮瓣转移至受区,修复眼睑皮肤组织缺损,供区直接缝合。皮瓣面积1.5 cm×0.5 cm~6.0 cm×3.5 cm。结果本组共120例,3例出现皮瓣远端小部分表皮坏死,经换药处理后愈合,其余皮瓣均成活良好。随访3~36个月,皮瓣无明显萎缩,色泽、质地与周围皮肤无明显差
目的探讨水通道蛋白1(AQP1)基因表达和施万细胞肿胀之间的关系,明确AQP1在面神经损伤后水肿中的功能。方法细胞免疫荧光双标法验证小鼠面神经来源的原代施万细胞AQP1表达;应用慢病毒介导的过表达技术上调施万细胞AQP1表达;Lenti-AQP1感染施万细胞后,每天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并与CTRL组(empty vector)比较,连续6d;细胞容积测定量化Lenti-AQP1细胞
期刊
期刊